來生,盼願燦爛更長久

2023 國小組 第一名
姓名:謝均晴
學校:臺北市立天母國小 四年十一班
書名: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是一封兒子寫給不識字的母親的信。
作者以生命經驗刻劃出的文字,讓人感受到哀傷與美麗;我的母親用她的生命,寬容並守護著我近十年。
書中提到「你是否記得一生中最悲傷的日子?」,對我而言,就是媽媽離開的哪一天。
還記得您離開的哪一天早上,一如往常,爸爸送我去學校的出門前,他都會要我跟您說再見,而我總是站在家門口對著在房間休息的您,心不甘情不願地小聲說;但哪一天卻不知為何,我跑到您的房間對您說了聲再見,只是我真的沒想到,這卻是您我人生的最後一次「再見」,也再也不見了----
「我知道妳相信輪迴。我不知道自己相信否,但是我希望有。這樣,或許妳下輩子會回到這兒。------。然後妳會記起我。或許。」讀到這段文字時,我真的相信有輪迴,真的希望有輪迴,能再續今世短暫的母女情緣。
您曾告訴我,想哭的時候,就仰著頭。我走到陽台,抬起頭仰望著夜空,遠遠的一顆星在閃耀,媽媽是您聽到我的心嗎?我不是想哭,只是真的真的很想您。
「記憶是人們生生世世的約定,我想念您勝過我記得您。」
作者為孕育他的母親寫故事,直探傷痛,以不同形式赤裸裸表達其椎心刺痛的美麗與愛恨情仇;但卻說:「媽,讓我重來一遍。」。
我也真的想說,來生,如果真有來生,祈願來世的我們母女情緣能燦爛且更長久。
我很幸運,不需像作者經歷傷痕累累的人生,是因為有您,有您的關愛與呵護,但當時我不懂得珍惜。您離開後的每個夜晚,我都自責難過,久久不能自己,心中全是來不及說的道歉與悔意。
「凝視某樣東西即是讓它充滿你的生命,無論多麼短暫。」當我再次凝視我們全家最後一次一起出遊的照片時,我看到您的微笑,雖然短暫卻是燦爛永恆。
我沒有作者的文筆風采,只想向您述說:我的生命因您的離去而陷落的傷痛。這一刻我終能體會「紙短情長」。
「來生,盼願燦爛更長久」,是一段做為女兒的我寫給離開的母親的話,來不及說的道歉、思念與愛。
寫于親愛的媽媽走後的第十四個夜晚。

消失的「藏」寶圖

2022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鄭采瑜
學校:花蓮縣財團法人慈濟大學附中 高一大愛
書名:馴羊記

喜瑪拉雅山因其高聳而稱為世界之脊,終年覆蓋的積雪、神祕的宗教色彩、頑強的生態鏈結,使此地成為無數登山者及自然社會學家們的心中殿堂,科技與交通革新,在步步揭開西藏一帶面紗時,也將現代觀念注入,造成不可逆的衝擊。在本書,作者以犀利的角度剖析西藏,從自身經驗帶出近年變化,期間穿插宇田川慧海的《馴羊記》為輔,書中每個篇章看似未完待續,但細細咀嚼,答案自在心中,當工業革命與社會主義碰撞遊牧民族,這些人又該何去何從?

西藏,蘊含豐富的宗教文化,然而面對共產主義,原先信仰被迫退讓,供奉達賴喇嘛必須撤換成領導人毛主席,佛教儀式引爆為無法挽回的戰火槍聲,對武器一無所知的藏族,拉薩頃刻間面臨史無前例的浩劫,無論是土地改革,逼迫僧侶走出寺廟推進改革建設,甚至派蒙古兵「解放西藏」,又或者是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的觀念全面席捲中國。隨處可見佛像的碎片殘骸,經書一邊閱讀一邊燒毀,急切地汲取經書中慈悲濟世的佛理,卻不得不讓炙燙的火苗焚毀信仰,那些騰升在青空的煙,成為僧侶心中無形的銘印。書中這麼描述:「遍地殘骸,遍地珍寶啊,但四舊的東西拿了就是反革命,有時忍不住撿來端詳,總得使勁砸得更碎。」由宗教引起的政治擂台上,藏族,無疑是被不見光手段強力輾壓的一方。

值得一提的,還有消失的藏族文化。藏戲如同京劇、布袋戲般,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台,投影儀進入西部城鎮,大人小孩深受小盒子的吸引,光束從中投射在白色布幕上,一幕幕的畫面閃爍眼前,回憶中的藏戲隨之淡去。故事中的白瑪曾是名藏戲師,但年紀大了,時代更迭,看著一幕幕的電影,心中是無盡感慨。直到政府來拍電影,實則為歌頌國家補貼政策,導演的提問使白瑪從中年經驗談到老年落寞,表示自己再也用不到那些服裝演戲了,沒想到電影播出後,竟被導演巧妙安排位置,白瑪的話語被扭曲意思為因接受政府補助、受政府管理,因此生活再也無須演戲,此舉像是蔑視偏鄉民族的生活環境,將他們塑造為仰賴政府才得以存活的人民。看到這幕我在心中反思,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傳統技藝的消逝,長輩們的童年逐漸模糊,文史工作室或文物保存法律,即使突顯政府正視此領域,實際幫助卻有限,面對在新世代迅速興起又沒落的文化,人們始終無法從容兼顧,最終,民俗記憶勢必在時光的洪流中遺失,追趕不及。

書籍後半部則注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作者決定前往心中嚮往的瑪洛,他協助當地牧民放羊,看見遊牧民族鬆緊有度的智慧,但羊隻的不對勁揭開疑似受政府掩蓋的實情,原來前陣子政府修路挖礦,山腰坑洞增加、奔馳的卡車不斷來回,雨水枯竭、沙塵暴接續來襲,引起村落不滿。三年後政府終於停工,附近的羊隻卻接連染病,查無病根。聽聞此事後的作者決定前往開挖地,此時正值冰天雪地,他無畏低溫一路前行,途中閱覽壯觀的冰川,靜止的瀑布近在眼前,回想為尋覓雪豹蹤跡首次入藏的初衷,直至今日仍未一睹雪豹真容,心中卻不再糾結,對比開挖區,作者對「貼近自然」有更深的體悟。書中提到人類世,由荷蘭學者克魯岑提出,意味著人類在工業革命後已進入全新的世代——一個由人類主宰的世代,我們具有意識、情感、知識,然而卻將所處環境啃食的體無完膚,著急證明強大能力,宣示統治而不肯退讓,反噬地球之母,我想,自私貪婪也許才是如今面對最大的困境。

《可可西里》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老師曾在課堂播放過,描述藏羚羊慘遭盜獵份子濫殺,巡守隊以性命保護牠們,在本書也有簡略提及,令我唏噓的是,我們崇拜隊員們的正義與勇氣,欣賞他們捨身的行為,卻不曾想過藏羚羊承受的痛苦,倘若今日並無隊員擋下那枚子彈,我們還會像讚揚他們那樣對待藏羚羊嗎?我不理解,這部電影究竟是表揚巡守隊員還是揭露生態屠殺?看見隊員接續死亡時憤怒且敬佩,為勇士們立碑緬懷,但藏羚羊死亡時,心中卻只有同情,彷彿施捨般的憐憫,究竟電影結尾時掉的眼淚,是為隊員們,還是動物們而流?

即便事過境遷,曾經的傷痕依然留存,拉薩的風光是以歷史血淚交換,珍貴的資產都在一次次的洗劫中殆盡,與強敵共產政權交鋒,西藏長年豢養在極權的穹頂之下,成為被馴服的待宰羔羊,更由於政府嚴格的出入管控,以及仍被掩蓋的真相,西藏尚未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公平,流亡的藏族依舊找不到安身之處。看完這本書心情難以平復,那是個多麼美麗遼闊的地方啊!腥風血雨隱藏在如此平靜的土地,顛覆了我的認知,曾被視為烏托邦的西藏,自安居樂業至殞落的過程,小羊的一生本該自由徜徉在草原之上,如今只能束縛於極權的監視壓抑下,難以喘息。

伴生,囚緣

2022 高中組 佳作
姓名:簡逸秀
學校:新北市市立中和高中 二年八班
書名:半生緣【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第一次閱讀,大抵是不習慣那太過平淡的敘述和那有些荒唐的劇情,即使早有準備,仍被結局的滄桑所吞噬,彷彿掉入黑洞,虛無飄渺,卻又是那麼的無力。

第二次閱讀,當我看見曼楨動情無奈的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淚水順間流淌而下,一滴一滴的墜在我的枕頭,墜入一絲一線,只能待其乾涸,只能無力的看著它發白——我霎間明白了,那句「回不去了」,是這世間多少愛恨癡纏的結局。

走到結局之前,要走過很多很多崎嶇。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我們總以為,愛上一個人,要經歷恨多很多的難忘,但其實,不全然是的,愛上一個人並不難,而攜手到老,才是難的——無法得知,在日後的時間裡,會不會生離?會不會死別?只是,此時此刻,我愛著你,只要霎那光華,我便能肯定那是一生一世,可能這樣的戀愛,一輩子只有一次,也許,這一次,就夠了。

愛,靠的是,那點緣分,那點運氣。

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是明確的淒涼和無奈,有了相遇相知的緣分,卻沒有到老的運氣;淑惠和翠芝,是朦朧的、是無可描述的暗流湧動,他們只是相遇了,是愛嗎?也許他們也無法肯定。後來,曼楨沒有跟世鈞在一起,翠芝也沒有跟淑惠偕手——曼楨歷經太多磨難,先是被姐姐算記和囚禁、再來生下鴻才的孩子,最後又為了孩子,與其成婚,但到了最後,仍舊孤身一人。翠芝和世鈞成婚,我始終不明瞭這段婚姻,是將就嗎?是一時氣憤嗎?但我能肯定,這也是愛的一種形式——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愛得深沉,有些愛虛有其表,甚至是「不愛」,最大的差別,也就在起點,到後來,我們都會分不清何為愛,只是習慣了:習慣了有著麼一個人寄居在夢裡;習慣有這麼一個人在日常中相伴於側。不過是,久經年歲,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太過諷刺,愛的,偏要生離;不愛的,卻要到老。最悲涼的莫過於,後來的我們終會習慣,別無他法。我們終究沒有那點緣分、那點運氣。

這個故事,究竟是淒涼的,裡頭的人物也有各自的悲歡,無法準確地去恨誰、埋怨誰,明明那麼殘酷,張愛玲卻又告訴你,這是多麽的深刻;告訴你,這裡沒有太陽,但,還有一輪弦月;告訴你,這裡充滿人性的腥臭,但還有一片沉香於底。可以這麼說嗎?即使入眼是滿目瘡痍、斷壁殘垣,總有那麼一個存在,是完整的、是確信的:可能是回憶、可能是曾經的那個人、也有可能是,自己深處的某片柔軟。

有人說,生命是一種自我圓滿的過程,為了完整靈魂,來到世間歷練,不過,是為了那點圓。但當我們走進這個始終未滿的圓裡,明明有缺口,還是走不出個所以然——困住了,那個圓,終於成為「囚」。也許,我們都被這世間的情緣,所囚困。在求圓,卻囚於緣,徒求。

半生緣、半生緣……這情,終究苦樂參半,他們的愛,走不到人生的一半,只有餘下的悵惘羈絆了接下來的人生。但我想用另一種角度解讀這「半生緣」,因為是一半,所以總要有另一半才完整——這半生緣,何嘗不是「伴生緣」?伴著生命的緣分,先有那份無可取代,而後也會遇到一個人,與你情如流水,那麼淡,卻也不可缺;如柴米油鹽,不起眼、不熱烈,卻也很好的護住了那份曾經的深刻。彼此都有過那份夢幻,只是你們在這裡相遇了,即使勉強,那也是一種命中注定,也是一種緣。

這「半」,多了一個人,終於不那麼殘缺了。

「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樣一個人。」(摘自《半生緣》) 總有那麼一個人,會伴於側,一起囚於愛恨情仇。

親愛的人們,我們不曾孤單,不曾。

取捨

2022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陳昀青
學校:南投縣私立普台高中 一年庚班
書名: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

這本書裡,我好像能夠明白魏徵所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中國歷史五千年,亙古不變的真理是物極必反,恆常的是無常。朝代更替、文派流變、人生跌宕,永垂不朽的文學家總是在這些動盪中歷經酸楚,將無處傾訴的憂憤訴諸紙筆。而我因為一篇篇貶謫文學,對於做人以及善惡有了全新的理解。

貶謫文人分兩種,一種是忠於自己秉持的正直,卻失之於審度情勢;另一種則是明明清楚毫無勝算,卻「雖千萬人吾往矣」。貶謫文學家們總是試圖去改變上位者的想法,殊不知若沒有李斯的聰慧眼目、孟子的清晰思辨,若沒有廣開言路的君主,那正直,便是賭上一家子無辜微小的性命,去對抗累劫歷代因循厚積的沉痾。所以,正直真的如後世所稱頌的高風亮節、堅毅有勇嗎?而沉默不言真的是小肚雞腸、懦弱無能嗎?也許漢武帝起初並沒有抄斬李陵家的打算,卻因為司馬遷讓他下不來台,加上旁人的搧風點火,導致悲劇產生。我困惑了。看著李陵被滿門抄斬,司馬遷忍辱接受宮刑,突然間,我覺得或許沉默也是一種堅強。滿朝野一定不只司馬遷心懷不平,他們也許看得很清楚,知道皇帝其實心知肚明,他們的堅強在於忍下犯鋒斷折的怒吼,選擇退一步降低所有傷害。

我也是耐不住脾氣的個性,而這讓我吃了很多虧。國中時,好友的作業被他人無意弄濕,導致無法如期交出。當時老師正雷厲風行地施行準時策略,面對又沒有交齊的作業勃然大怒,當場把未交作業的同學叫起來,極其嚴厲地斥責了一頓,而我的朋友在風暴中首當其衝,甚至被下了最後通牒。我忿忿不平,在一片死寂的緊繃氣氛中舉手大聲說道:「老師,他有寫作業,只是不小心被弄濕了而已!」我以為我是救人於水火的正直之士,殊不知卻成為使火勢愈猛的烈士。不但自己燒得滿身焦炭,更使被炮火猛擊的朋友掃到颱風尾,使原本就不寬的期限又更緊縮。同學的眼眶泛紅,低聲懇求我不要再說了,我卻按捺不住自以為「正義」的忿懣,當場和老師吵了起來。

結果自然是我們全都沒落得好下場。同學被迫在一個早上補寫完一整個晚上才能寫完的分量;班上遲交作業的罰則更苦不堪言;我更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遭受全班的冷眼。當時的我不明白:明明我講的句句在理,明明是老師不講理,為什麼,為什麼是我落得兩邊不討好的下場?憑什麼我勇於出頭討公道,卻被如此對待?

而在書裡,我覺得自己彷彿是歷史的投影——直言進諫的司馬遷面對勃然大怒的漢武帝;直白敢言的白居易對抗憤而貶謫的唐憲宗。我是捍衛正義的司馬遷,我的朋友是忍辱潛身匈營的李陵,全班都是李陵的家眷。我的直腸子沒有錯,司馬遷的清廉也沒有錯,錯是錯在我們沒有看場合、不懂得審度情勢、讀不懂上位者的心思。直到後來我才慢慢明白,那些老師當時未曾言說的心思。無論是皇帝或是老師,總不可能在當下立刻拉下臉道歉,畢竟老師和皇帝都需要威嚴去管理學生和群臣;身為一個管理者,也不適合為了一個反對的聲音所扳動,如此不但可能引起群臣的議論,甚至朝野大亂。可惜當年的我和千年前的司馬遷都不曾讀懂,才不明所以地陷他人於水深火熱之中。

我曾這麼單向地思惟。但多數人為什麼選擇另一種價值判斷?被貶謫的文人為什麼仍能忠君憂民,活出忘懷得失的生命丰姿?我開始另類沉思。

其實當時沉默的大臣,也不一定全是懦弱無能或胸無家國,其中必有一群智者,他們明白時機不對,沉默才是傷害最低的方式。如果正直換來的是兩敗俱傷,或是它的價值必須千年之後才能被肯定,那先保護身邊的人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蘇軾曾說:「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群臣若像張良般冒進刺秦,只是徒然折損實力,即使千秋之後博得美名,成就了自己,但於事何益?於人何益?

難怪老子認為柔者是生之徒。柔者並非示弱,只是選擇以「隱忍」的方式負荷重擔,不攖對方鋒芒,蓄積自己實力,待時機成熟,再挺身而出。他們以智慧和圓融爭得千秋,而不是一時。將眼光放遠,我明白了自己當時的理直氣壯,只是短視的執著,是匹夫之勇的正直,導致三敗俱傷。若我能按捺衝動,於事後再和師長溝通,事緩則圓,必有不同的結局。

這本書裡,我看見淬鍊的文字間背後,貶謫文人們的辛酸苦楚。在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時代,想一意忠於自己的靖節和操守,注定會賠上無辜的性命。但若藉貶謫而自省,在山水間滌蕩身心、磨圓爪牙,訓練相時而動的敏銳。這種沉默的隱忍,才是成熟的正直、智慧的正義。

人生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方法的選擇而已。「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我希望未來遇到任何不公不義時,在急出頭前能三思。「正義」也有無辜傷害,沉默也是另一種堅強。取捨之間,端看智慧。

購物路線裡,舊時的美味與溫度

2022 高中組 佳作
姓名:李佳曈
學校:臺北市市立中山女中 二年敬班
書名: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這本書最先讓人感受到的是「溫度」。作者溫厚的筆調下,家人購物吃食的溫馨、烹調菜餚的溫熱、老舖攤商的人情溫暖,沒有濫情的贅述,一字一句堆砌出的,是作者對於過往回憶與生活點滴的用心體察。

溫度是從畫面感汲取而來的。書中敘寫了許多的食材與烹調方式,但我絕不會認為這是食譜——只有條列文句的工具書,太單薄。歷史源起、採買之處、食用時機、廚具器物、飲食之趣,還有行文間不經意流露對過往人物的思念,種種所串起來的「故事」,才引人入勝,若不是作者的謹記,又怎麼能描寫這麼地詳盡。在看似平鋪直敘的樸實文字中,沒有過多描寫情感,而從食物衍生的記憶動態鮮明。

特別喜歡關於切仔麵的篇章。蘆洲周邊切仔麵舖多,本地人吃切仔麵如同家常便飯,作者寫與家族浩蕩一行人坐滿店內兩張大圓桌,切了所有種類小菜加吃麵;寫與朋友相約至鄉里拜拜兼吃麵;寫自己一人佐黑白切吃麵。切仔麵已融入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心細觀察入微,寫了蘆洲與切仔麵故史;寫了家人各自愛好的口味;寫了麵店熬湯頭燙肉片自始至終的製程。不重於雕琢口感味道,食物之所以引人垂涎,更在於情景氣氛。想像麵舖老闆揮汗勤奮的身影在人聲鼎沸的店內穿梭,端著一碗碗剛從大鍋舀出的湯加上剛漉過的油麵,熱湯碗捧在手心的溫度、縷縷輕煙飄入鼻中的香氣,都在腦中成了真實。聽說睡前看這本書會很餓,我還不信邪,然某日就寢前心血來潮拿起書來翻閱,一樣樣佳餚的形色竄入腦中,觸動味蕾久久揮之不去,想去買個什麼解饞,可三更半夜到哪兒去找這些美食呢,只好獨自對著書本流口水。

作者以文字所描繪的畫面使讀者彷若親身體驗老派少女的生活軌跡,很真實。大稻埕迪化街的老字號商舖也是購物路線的重要一環,舊時外婆母親領著作者買中藥香料、糕餅點心,如今外婆年老仙去、母親因病過世,作者仍記著往昔的熟門熟路,定是個惜古念舊之人。文中寫道「以懷舊抵抗被資訊沖刷」,我也偶有如此之情。

現代講求標準流程、機械化大規模生產,架上的商品統一陳列,年輕人拿了買了就走,店員也無意識的刷卡收錢。都市商業化的社會比較冷淡,人人為了生計為了目標而快步前進,無暇顧及他人。然在百年老街上,人會不知不覺中放慢步調。老式建築歷經了滄桑,店舖裡的老闆老闆娘也都上了年紀,時間流逝,而他們的態度始終不變,依然一步一腳印的生活、對熟客噓寒問暖、賣著曬了好久的乾貨藥草、繼續手工壓模製作糕點。相較起現代的「求新求變」,「不變」顯得格外稀貴,可能已經賺不了什麼錢,卻是人遵循古法的珍重心意。這份心意是有溫度的。這本書便是如此暖心,作者對舊時懷抱著深厚的情感自然流洩,字裡行間都是從小的教養與薰陶下對食對物的重視。

「將自己藏匿於飛速時代裡的皺褶細縫,以為可以滿過時間,但事與願違」作者在書中偶落下的句子,深刻而留有餘韻。作者面對外婆母親的離世、更甚是各種舊時的情景不再,也流露了悵惘,但我敬佩她能提筆將記憶中的物事都留撰於紙上。我也是懷舊之人,總害怕著各種消失,卻只是在心上負載著擔憂的情緒。作者也寫「往後多麼思念,也要將自己收拾好,專心泡茶,然後生活下去」是啊!離別既是無可奈何,不如整理自己的心緒,好好珍惜還留存的物事。我想,若有某個人,看見自己的店舖、菜餚出現在書中,一定會由衷的感動與感謝,有人願意記錄下這些。

闔上書後,我感受到的依然是溫度。書,留有手的餘溫,而留在我心中的,是對家鄉——台灣、對舊時文化、對吃食人事更深的了解,所產生的溫柔之情。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漣漪

2022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陳兆乾
學校:臺南市國立臺南一中 二年八班
書名:漣漪的夜晚【日本書店員票選「讀了必哭的書」TOP 1】

在我短暫且仍在進行中的一生中,是否在某個人生活中的一瞬間,成為他的轉捩點?這是我在看書的過程中第一個冒出的想法,在小國那須美四十三年的生命中,她是姑婆笑子死去的妹妹所留下的孩子,是三姊妹中最大的長女,是同事中最有主見的人,是讓丈夫日出男找到歸所的伴侶。在生活中,我們都扮演多種角色,而那須美突然的逝去,形成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擾動著每個人的生活。死亡對我來說,仍有好一段距離,印象中唯一離開這世界的是我的外婆。於小六時面對的離別,在我心中留下的僅剩那模糊的感情,那被時間慢慢淡化的感情,使死亡失去實感。但在書中,那須美的離去卻對每個人造成影響,這讓我發覺可能是對生活的麻木使我丟失過往漣漪的意義。

書中鷹子的反應是讓我最有感觸的,夜深人靜時獨自走上街道,偶然看見在巷弄中閃爍著「我」的酒館招牌。想著在姊姊逝世前,不斷誦著姊姊告訴自己可以祈福眾生的咒語,認為只要她健康,即便我最討厭的人也活得幸福也無妨。結果還是只剩自己,明明內心空蕩,卻仍要孤伶伶地為別人而活,自己就像那獨自在寂靜小巷中的招牌,為眾生祈福還有什麼意義?在日常中,人們也時常活在別人的眼光下,我時不時也有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刻,明明想要停下休息卻被推著往前;明明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卻被潑冷水;明明感到挫折卻又無法表現出來……。仔細想想,生活好像總是被他人所壟罩,而自己卻像小草般,僅能順著風向倒。「真是笨呀,眾生之中也包括你呀!」這是鷹子最終從已逝的那須美獲得的結論。我在生活無止境的你追我跑中累了,回過頭來,我才看見生活的路途上不僅有別人,還有我自己。適時地停下來和自己相處是我現在要練習的課題,在成長的路上或許還要遇到「我」這塊招牌很多次呢!

但在和「我」相處後,另一個問題隨之浮現,書中愛子的經歷便是我的另一個人生課題。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小孩,生活的一切都不用他人擔心,但自己卻對「我」充滿了迷茫。因緣際會下認識了那須美這號人物,生活才開始綻放出屬於自己的顏色。在相同的年紀下,我也有著類似煩惱,明明過著他人所謂「優秀」的生活,卻在活的優秀中失去對自己的認識、肯定、認同與理想,對於「我」的迷惘是我在反思後第一個冒出的疑惑和擔憂。「盡情偷走吧!」這是那須美給想要變成她的愛子的回應,「一開始就盡情模仿吧,只要最後成為自己想要的自己就好了。」這樣的答案實在過分簡單,但又十分現實。在尋找、塑造「我」的過程中,不可能不經歷困惑、迷茫與挫折,這時他人就成為迷霧中的曙光,畢竟只有經過磕磕碰碰的原石才有可能被打磨成最閃耀的鑽石。

書中就述說著那麼一次的生死離別,卻將周圍的人最真實、最深沉的內在扯了出來。回想著國小時我面對外婆的離去,當時的感情如今已隨時間淡去,毫無痕跡。那須美的死去如同一顆巨石沉入水中,引起漣漪,攪動每個人的心。強烈的情感透過文字傳達到我面前,迫使我回想起當時的自己,確實也經歷過那樣的悲傷。而鷹子和愛子在這樣的情緒糾纏中,發現了已然改變卻未發覺的自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救贖。對那須美而言,死亡並非他在日常中造成的唯一一圈漣漪。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製造漣漪,如同生活中和他人的追逐,或是在塑造「我」時對他人的模仿和成長,一切一切都影響著周遭。我想死亡僅僅是將一個人一生的所有,同時,也是最後一次,化作一層層漣漪,若自己無法在最後將那淺淺的漣漪烙印於心中,他將隨著水波逝去,如同在我心中那已朦朧的身影與感情。

龍應台對失去兒子而痛徹心扉的父親這麼說道:「上墳時,你帶著一束花,花朵終將凋謝,但香味將留存於你心。所以,凡是世上不滅的,都將在你心中。」如同鷹子和愛子所經歷的,那須美早已逝去,但他的一切猶在心頭,成為自己的一部份。漣漪存於生活各處,只有我們真心去感受才能察覺,那在不知不覺中改變的自我。書本最後留下這句話:「直到能將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心想無論多少年,自己仍會繼續下山。」或許我們無法將一切無常視為理所當然,但人生不會因此而停下腳步,生活是人們一生最大的課題,用心感受,讓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活著、感受自我,或許才是一切的最佳解。

只是微小的快樂嗎?

2022 高中組 第四名
姓名:趙羿婷
學校:新北市市立丹鳳高中 101
書名: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微小的快樂,隱匿在日常的生活中,藏在跳跳糖的驚喜裡,躲在夕陽的餘暉和彩霞間,鑲嵌在夢想的燦爛和閃耀之中,在「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這本書裡閃閃發亮,一切是那麼樣的自然、那樣柔和的美好,淺粉紅底色、裝飾著金粉亮片樹木的封面,亮眼如同這書名吸引著我的眼球,在那冬日的午後。

這本書裡,作者張曼娟用她溫柔、細膩的筆法,利用一篇篇親身故事,逐步勾勒出每件事情背後所隱含的微小快樂,在當下看似沉重,伴隨年齡的增長,因為心中慾望、想達成的執著漸減,對身邊本就擁有的人事物更為珍惜,到頭來反而有了一顆快樂的心,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是外在才能刺激快樂因子,其實只要擁有快樂的內在,不管經歷怎樣的事,都會用更樂觀的態度面對,我相信所遇到的每件事都會可愛許多。這本書讓我最動心的是,作者在每個篇章裡都會下一個小結論,當我回憶起自己和作者故事的連結時,能發覺我們處理的方式哪裡不同,去思考她這麼想的意義,而當我下次再遇上相似問題,就能採取最好的方法處理,我會著重每則故事的總結細讀,一步步咀嚼出這本書想帶給我的弦外之音。

青春的點滴回憶、山上的壯麗美景、海邊的浪漫情懷,我和作者也許是去不相同的地點,卻意外發現這些旅行的回憶都有些微相似,我重新的回顧過往經歷,那些美好瞬間,我猛然發現周遭環境充滿許多當初沒注意到的快樂,「只是微小的快樂呀,完滿了我的夏天!」腦海裡閃過作者所說的這一句話,我用日常裡的生活應證了一切。而這些微小的快樂真的很微小嗎?不!它其實是在背後最有力量的,才得以撐住這漫漫人生。其實,這些被稱作微小的快樂並不真的如此微小,是我們感官的彙整,是散落瑣事被逐步拼湊匯聚,是那些自然卻微妙的剛剛好出現、剛好被發現,沒有強求,只是開始留意平常忽略的小事,用更精確的欣賞體會慢生活所發生的一切。

其中我最喜歡「陪我去坐慢火車」這一篇,明明列車供電系統出現問題,其他人抱怨和不滿的同時,只有作者一行人因為剛好多了時間吃鐵路便當,反而感到開心和知足,我想到我們家族旅行時,在澎湖騎摩托車環島到一半,居然沒有油了,附近也沒有顯示加油站的標誌,我們就這樣……一群人合力推著自己的車,走了長長的一大段路,雖然剛開始又熱又煩,但大家漸漸開始邊推邊聊,一同欣賞身旁美景,很多時刻,微小的快樂就是這樣不經意的出現在身邊,沒有預兆、沒有準備,卻來的很微妙很自然。此書並非推崇追尋快樂,而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感受那段特別的時光時,會發現快樂隨時存在!

在這個匆忙的社會步調下,有的人身處時間推墨,總是埋怨又不滿意現況,而課業壓力巨輪底下的我,忙於追趕甚至想戰勝時間,於是乎忽略了周遭環境能帶來的小確幸,原來平時讀些小說、吃點小零嘴、和朋友沒有目的地的東聊西聊,在龐大且荒涼的人生裡,這些都能是簡單的快樂!「許多快樂不用花錢去買,卻很珍貴!」書裡頭這句話的確值得好好品味。

透過作者的文字讓我打開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和好奇,我漸漸受她的文句所感染,慢慢的過好每一個看似平凡的日子,深刻感受那些細微被隱藏的快樂,有多久沒有把時間走慢?多久沒有好好品味生活?在書中我被很多微小事物和生活紀錄給感動,我嗅到書中西瓜切開後綻放的香氣撲鼻;看見那壯觀的落日延著沿岸旁的階梯奔跑;聽到香港這個繁忙城市傳來的嘈雜喧囂;吃進誘人的腿蛋治烘底和凍奶茶。

當我們留一段只屬於回憶的時間,身邊的環境同時也會回贈給予,我開始重新定義快樂的存在,感受到光明璀璨的未來,只是微小的快樂啊,卻帶給我強大的力量,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外科醫生讀書心得

2022 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黎克剛
學校:花蓮縣財團法人慈濟大學附中 高一大愛
書名:外科醫生

他從窗戶悄悄的爬進,用氯仿蓋住她的口鼻,在手腕、腳踝、大腿及軀幹綁上防水膠帶,然後等待受害者醒來,在痛苦中觀賞他的傑作,觀賞一位「外科醫生」的傑作,他拿起手術刀,從腹部往下劃,乾淨俐落,一共四層皮,最後只取出他所要的,不多也不少,並用舊式的外科手術的羊腸線,將傷口縫合,熟練地打上一個結,要記得,這時候的被害人既沒有昏迷,也沒有死亡,只有在這個儀式完成後的一小時後,才會被手術刀劃過頸部。折疊整齊並帶有血跡的睡衣被放在床頭,像是對警察最後的嘲諷,又或許是對自己特別的執著。

我們對死亡越加的了解,就越容易對其產生畏懼。

特別是當你看著兇手一步步朝你進逼,一次次地對你發出挑戰,尋找擁有相同特徵的人,到你的工作,甚至是你身邊的人,讓你一步步地成為「獵物」,讓「外科醫生」品嘗被害人內心不斷的折磨,品嘗來自內心最深處的恐懼。

我必須說,起初讓我有興致一章一章的往下讀的動力是最前面一段兇手和讀者的對白,用一句「今天,他們將發現她的屍體。」開頭,細膩的心思,異於常人的思想,用簡簡單單的對白完整形朔人物設定,讓我不禁佩服作者能從犯人的角度將犯罪者心理描寫得如此詳細。

接著讓我沉浸於這本書的原因,莫過於犯人所追求的「控制」吧。每一次透過警官或任何人對兇手的描述,都令我驚嘆一次,犯人的手段如此細膩,不留下一絲痕跡,而他所追求的「控制權」似乎不是我所排斥的,利用鮮血及刀痕配上專業的手法,創造一次又一次前衛的藝術,一次次猜透警方的思想,像是一次次的挑釁司法的制度,在別人口中的「變態殺人魔」,卻令我一次次的對他深深的著迷。

繼續深入探討這本書,會發現「女性」在這本書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也成為每一次進度的推展。從「受害者都是女性,而且被奪走身為女性最重要的器官」這件事來看,像是兇手在反對社會的女權主義,他挑戰的不止於警察的司法制度,更挑戰了整個社會的主流思想;再從「偵辦此案件唯一的女警察」來看,作者用短短的篇幅,鋪成了「女性被歧視」的社會現象,卻又讓每一次案件有新的進展是被「女性」發現的,顯現了「不被看好卻敢挑戰一切」的堅強心態;最後從「在急診室通報受侵害而不敢出聲『被害人』」來看,將自己關在緊閉的新式公寓、對於夜晚一切聲音特別敏感、對不能保有「控制權」的東西感到驚慌…….,作者用這些細膩的描寫帶出受侵害女性的畏懼及委屈,和前面「強悍的女警察」形成強烈的對比。

「女性」在作者的世界觀中,被設定成「弱勢」的一方,不被重視、不被抱有期待、不被尊重,甚至是被無止盡的侵害。而對他們產生這種「傷害」的人,就是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表面上對待妳友善的人,卻是深夜中傷害你最深的人,不斷的折磨讓女性只能躲在陰暗的角落,默不吭聲,只能透過匿名的聊天室,尋找有相同遭遇的人,躲在螢幕下,尋找一絲絲的溫暖,而在現實中,卻只能繼續用笑容來偉裝一切,利用看似堅強的外表來掩飾內心受傷害的脆弱。

作者用推理小說的包裝,在細節中述說了女性的「不平等」,在我讚嘆殺人犯極高的犯罪智商及過人的膽識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作者在包裝底下更想要表達的議題,我想,這才是作者真正希望我們關注的議題,在絢麗的外表下總有令人惋惜的悲劇。

一牆之隔,隔出人間與地獄

2022 高中組 第三名
姓名:吳意梵
學校:嘉義縣縣立竹崎高中 高三和班
書名:做工的人

生活周遭常見的鐵板綠牆,不厚甚至脆弱,卻將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人間狠狠區隔,因為不了解工地事務及社會風氣的帶動下,各式各樣的歧視,從未在做工的人身上消失,薄薄的一本「做工的人」,道盡了作者所看見的最底層勞動者的心酸,也極大的衝擊了我原本對於許多事情的認知。

「做工的人」由工地「八嘎囧」為首篇開頭,敘寫出被現今教育制度所放棄的年輕人與宮廟文化另類的連結及所謂的「兄弟義氣」,宮廟文化承載著在地社區的傳統文化,透過作者不同角度的分析,這些工地「八嘎囧」,其實才是真正支撐在地傳承的力量,改變了我對於工地「八嘎囧」原先的看法及認知,工地「八嘎囧」不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們擁有自己獨有的面對社會的方式,他們的人生或許是主流認定的粗糙,可在他們自己的人生中,他們卻活出自己的精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之下,書中所提到的工人故事,或多或少都帶著一點莫可奈何、只能屈從的狀況發生,書中大篇幅的描寫底層女性勞動者的故事,「工地大嫂、台灣媳婦、茶室姊妹、虧檳榔……」等等的章節,各自寫出了從工人媳婦到外籍配偶、外籍移工再到檳榔西施等身分的職場環境,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女性外籍移工說出「會來到工地工作是因為工地不會有人色瞇瞇的看著她」,讓我認知到原來在台灣某些角落對於女性外籍移工的輕視遠比我所能想像的嚴重。

書中另一個重點,放在警察與工人之間的衝突,因為各自觀念的不同及權力的極大差距,讓警察對於工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友好的存在,一張輕易開出的罰單,金額有可能就是一個工人一天的薪資,更遑論過度執法時,鉅額的罰單,對於一個工作領日薪,整月薪水可能只能滿足簡單溫飽的工人來說,會是多大的生活壓力,工人族群大多未有完整的法律知識,所以也無法利用法律保護自己,只能認命的收下刑責,這樣的循環往復下來,工人對於社會的認同與支持並不積極甚至是厭惡,文中最為諷刺的是「依法辦理」這個名詞,「依法辦理」的「法」,應為保護人民的法律,但對於工人來說,卻是他們最痛恨的規範。

書中還有一部份寫出了屬於工人的貼心與同理心,在面對台灣嚴重壓榨外籍移工的時期,會有師傅級別的工人自發性教導外籍移工專業的技術,讓外籍移工能夠成為擁有一技之長的工人,擁有較好的薪資待遇,在面對便利商店店員時,工人會為了不造成店員的麻煩,進店前先脫下工作一天沾滿泥沙的鞋子,再走進商店購買物品,用書中一句話概括就是「做工的心疼做工的」,工人會因心疼店員,脫鞋進入店家,是我從未想過的行為,對比新聞上穿著光鮮亮麗,但行為奧客的客人,工人擁有比他們更好的品德。

工人就像蓮藕一般,生存於淤泥之中,但內裡仍保有屬於自己的那一抹白色,或許白色有孔洞,但顏色依舊不變且默默地期待著自己人生有一天也能開出美麗的蓮花,不求「出淤泥而不染」,但至少能有掙脫汙泥看見新人生的機會,「做工的人」讓我走入了與我的生活擁有極大差異的世界,了解了更多的人生觀點,學會站在更多不同的角度,認知事情的樣貌,書中的殘酷現實,總讓我跟著書中人物一起糾結及難過,感受身為社會最底層勞動者的無奈,通過這些讓我猶如身歷其境的故事,我下定決心,未來我或許無法實際的去改變工人的職場及薪資待遇,但在每一次有關工人的爭議或新聞出現時,我會客觀的理解事情,再來判斷事情的是非對錯並在工人族群需要有人發聲、聲援時,勇敢的站出來,也會在遇到真正的工人時,對他們報以更多的尊重與包容。

舊日時光總是黏人

2022 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李明娟
學校:雲林縣國立虎尾高中 三年十班
書名: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作者稱她是個老派的人,其實這句話又何嘗不能用在我身上。

閱讀這本書,就像沉浸在舊時光中,淡金色夕陽奢侈的點綴著。書中提及的諸多老店舖,大多是我不曾聽聞的,有些仍在時光洪流中堅守原地,有些卻不敵現實而收攤,不免讓我想起了鄰近鄉鎮中的一間老中藥店。那店主是熟習把脈的老中醫,開業數十載,良好的口碑遠近馳名,我自小身體畏寒,自然也少不了一匙匙中藥粉的滋補。老店雖小,藥材卻是一應俱全,而且品質良好,多少人不惜千里迢迢前往,只為購得幾帖燉排骨的藥方。前幾月備考不曾留意,考後驟然聽母親說起,才得知該店無預警歇業的消息,震驚之中也參雜一絲悵惘。

還有切仔麵,這項家常小吃在作者生命中佔有不小的份量。國中附近倒也有間切仔麵店,營業時間符合作者的標準,從早晨營業到下午三、四點,不售晚餐。我常在週六到校自習吃午餐時呼朋引伴去吃麵,上高中後雖不常去,每每總趁上學途中經過,彼時七點未到,天未透亮,我在朦朧蒸氣中隱約看見一桌桌身著古早汗衫的老人低頭吃麵,大骨的香氣隨著我一路抵達學校。回想國中時期,除了金錢因素,還有時間上的不允許,每次僅點食一碗黃色油麵或粿條,從未點過任何一項黑白切,因此對於作者描寫兒時為了減肥只吃瘦肉,眼巴巴盯著外公碗裡的肥肉時所用的鄉諺「吃碗內,看碗外」深有同感。那時我們幾個國中女生就是這樣抬頭對著透明櫃裡的三層肉、豬頭皮、肝連、脆腸等猛看,再低頭吃幾口麵,以致於日後和母親同往,吃下富有嚼勁、沾著豆醬的肝連時,眼淚差點掉下來。

除了老店與吃食,作者也對老物件情有獨鍾,亦懂得珍惜使用,彰顯物件價值。因為家族龐大,人脈寬廣,作者自小見識眾多廚具,從外婆在二舅家的專屬磚砌大灶,母親的砂鍋、毛拔、黃銅冰杓以及砧板,再到自己飛越千里到印度買的黑色大鐵鍋,寫物即是寄情,作者文字雖輕淡簡約,卻仍隱藏不住其中的思念與深情。憶起外婆與她的磚砌大灶,許多年來逢年過節吃的蘿蔔糕、年糕和肉粽、紅龜粿都自灶上的黑色大鐵鍋完成,底下的柴火應是添不盡的,如今卻已蒙塵許久,再讀到「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時,一股痛楚瞬間流轉於肺腑,久久不散。

觀看書中文字,若以食物形容就如白粥,卻又散發華美的光。文白交錯的字裡行間是作者對周遭最細膩的觀察,尤其是食譜。從食譜的描寫可看出作者烹飪的講究,簡單而不凡,白紙黑字中彷彿能聞見食物的香氣。又時常語帶幽默,例如寫童年回憶,作者就說「從我僅拇指姑娘般大時」令人印象深刻;其善用比喻的技巧也讓我驚豔,製作冬瓜肉所用的薑泥或蒜泥,「至多一個刀尖的份量,太多就奪味」。

書本前半部都在台灣,後半部則走入世界。為了茶葉,從香港到英國,講茶葉也寫茶食,在泡茶過程中帶入回憶,在飲茶過程中喝下人生歷練。書末至南洋,作者家族與泰國世交的情誼令人動容,那句「兩家人到了三代,長情難得,不要疏於聯繫,未來也不要走散」撼動我心,總說友情可貴,何論跨國?如今疫情突起,人與人之間見面很難,若要交換真心,可謂難上加難,故我們應珍惜原有的,握住了就不要放開。

最後作者以茶餐室的用餐感受談到自由來作結,我倒認為現今人吃食的標準竟是以能否登上社群版面為依據才是被媒體困住,深陷其中也不願動彈。如同書中曾感嘆當今對傳統糕點的認識可能不及馬卡龍與國王派,但我仍念舊地認為無論是餅還是糕仔都才是細緻與美的象徵,一如我還是喜歡鳳眼糕勝於西式餅乾、紙本書勝於電子書。可是這些東西都慢慢消逝,或許是產業凋零,或許是時代變遷,但我還是固執,或者說,不願改變。過著老派的生活,以為時間就此停留。畢竟從前的時光太美好,總是引人駐足。這本書想傳達的,我想,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