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愛有感《蔡康永愛情短信:未知的戀人》

2013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邵怡瑾
學校:北一女中 三年級

  高中國文轉眼來到最後一課〈溫州街到溫州街〉。猶記在介紹作者時提及林文月女士自述其感情生活並無特別之處,因為初戀情人正是伴她一生直到白首的男人。老師用夢一般的口吻讚嘆著:「一輩子只愛這麼一次,旁人或覺不夠豐富精采,但在我看來多麼完美浪漫!」其實,當時老師適逢分手之痛。坐在台下聽課的我咀嚼老師一番感慨,竟不由得想起蔡康永先生所著《未知的戀人》。
  正因一次到位的完美愛情可遇不可求,人生有時,無可奈何地,非要狠狠愛錯幾回才有良機和真正對的人聚首相惜。但幸獲伊人之前,每一次戀愛都應該是一次對自己負責的學習,學習如何使自己在愛裡蛻變成更好的人。
   像書中所有為愛闖蕩的勇者一樣。
  奇妙地,我總能在逗點、小晃甚或其他角色身上捕捉到曾經的一些什麼,也許是記憶,或純粹只是生命中有過小小的悸動。像強光投射下的白幕,凝視黑影的同時竟有如望向自己。他們暗戀、相戀、失戀。情愛環環相扣的每個細節皆有其絕美亦隱含傷悲之處,而人往往於焉成長,更漸漸從中明白了屬於愛獨有的?味。
  愛大概是一種追尋的過程。去尋覓信仰之鏡所映照出註定的那個人,立於鏡前相視而笑,兩人生命從此圓滿。女主角逗點從暗戀的苦澀到相戀的甜美,從失戀的煎熬至再度勇敢愛的堅強。隨著她愛情旅程的步伐一路走去,沿途風光委實令人體悟良多。深深愛著小晃的逗點,在小晃冷落甚至離去時選擇獨自留下,硬嚥悲痛的苦果仍不忘體諒。這樣的大度寬容使我想起了張愛玲那句「因為慈悲,所以懂得。」我想,逗點當之無愧。都曾在愛中受傷害,誰予取予求,而誰又委曲求全?逗點在小蜘蛛的故事中提到:「不能明白愛情怎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誠然,愛情如果只是單向的交付,那樣的一往情深,也就不足以構成完美的愛情了。幸而後來出現了鹿,拯救了傷痕累累的逗點。鹿的存在一如他的工作那般夢幻,然而在我眼中,他大概才是書中最懂真愛的人吧。「如果可以再次遇見妳,我願意那會是一次關於戀愛的學習。」鹿如是說。鹿的愛是澄澈的、純淨的。他愛得如此謙卑,所以才更在愛中見證偉大,而得以帶領逗點一起走入彼此的未來。
  我想逗點是個幸運的女孩,因為她不僅學習在愛中進步,更因為追愛路上有許多人的支持、開導與陪伴。逗點擁有登登、叔叔以及許多盲人長輩們。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故事象徵了分享,匯聚成川流不息經驗的大河,在往後的生命源遠流長。我們的生活一定也存在著這麼一群人,在跌跌撞撞時替我們脆弱的心上藥包紮,在茫然無助時為我們於漆黑中高掛一盞明燈。因為愛,所以我們敢於堅信生命,懂得篤定每一步欲前行的方向。鍾文音說:「光是相信的本身就有力量了。」也許愛情裡互放的光亮暫時暗下了,但這世界仍有更多的光芒值得相信。
  因為真情無敵。

人生的課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2013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曾筱雯
學校:大灣高中 二年級

  不能預知的人生,是幸福的。但是可以預料的生命,難道就全然都是由不幸所堆砌起來的嗎,清代詩人袁枚曾經寫過這麼一首詩,詩中句子有云:「古來雖有死,好在不先知。」人的生命都有終結的時候,那些劫難或不幸始終等待著、潛伏著、跟隨著我們,幸運的是我們無法預知死亡的到來,所以活著的時候才能如此怡然自得、自在愜意。上述這些話與固然有其道理存在,但是卻不太適合套用在墨瑞的身上,因  為他已經從日漸纏綿的病榻中預期自己最後的結局,那就是「死亡」。
如果說驟然來臨的死亡令人措手不及,那麼至少當事人本身不會感覺到太多的痛苦,親人也許一時之間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打擊,但起碼彼此都不用受到長久的折磨;畢竟若是如同墨瑞的病情一般,不啻是在為自己抵達終點的時間倒數計時,這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人而言都是一種酷刑,是一種摧殘。即便如此,墨瑞在知道自己距離死亡,也就是人生終點已經不遠時,他選擇勇敢的面對,並決定要抬頭挺胸地走過生與死之間的最後一道橋樑,以及留下生命的記述。同時,他更選擇給他的學生和世人上最後一門課,一門學習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的課程,名為「生命的意義」。
  生而為人,難免會在生命中遭遇到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挫折,沒有人可以選擇讓自己永遠航行在風平浪靜、毫無暗礁的海域中,極其順遂地一路駛向生命的盡頭。然即使顛躓的路途無可避免,但是自身在面對難題的「態度」卻能夠加以調整,使其轉變成解決問題的力量。或許能圓滿而徹底的剷除障礙,也或許只能略微撫慰疲憊的心靈,無論如何「態度」是引導心境走向的關鍵因素,態度能決定一切。
  就拿宋朝的大文豪—蘇軾來說,屢遭貶謫、仕宦之途充滿困蹇的他,明明前朝滿佈荊棘、宦運坎坷至毫無轉圜的餘地,蘇軾仍然坦蕩自如、超然自得,絲毫不畏惡劣環境所苦,身陷這般令人灰心喪志的境地卻不受外在束縛,這樣怡然的態度充分表現在他的作品《定風波》這一闕詞中。以手拄著竹杖、腳下穿著芒鞋在煙雨中行走的從容意態、野懷幽趣,閒適飄逸而瀟灑的性格表露無遺,我尤其喜愛《定風波》這一闕詞的最後一句,蘇軾是這樣說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他以寧定而沉靜的態度面對橫亙在自己眼前的挑戰,即使要他披著蓑衣就這麼在煙雨中過一生,想必蘇軾也願意並且心中無所畏懼,如此超拔脫俗的精神及態度,著實令我發自內心、由衷的敬佩。更遑論墨瑞是與自身的病魔及痛苦奮鬥,卻還能不失其樂觀的心態,這更是令人肅然起敬;而且即便墨瑞也曾經因為懷有束手無策的念頭而引發情緒的低潮,他仍舊秉持著堅定的信念,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來面對日常。在墨瑞的十四堂課裡頭可以知道他的確是以最真實而真誠開朗的態度來生活,而不是意志消沉的細數自己還剩下多少日子可活。
在面對考驗的時候,態度確實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心態的調適也同樣能左右棋局,正如英國米特福德家族的么女、黛柏拉德文郡公爵夫人曾經說過:「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逃避不了的,日子也必須如常的過下去。無論在最嚴肅或最悲傷的時刻,謝天謝地,我都還記得該如何笑看人生!」墨瑞也是一樣,他誠實地看著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的束縛,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我認為墨瑞想傳達給我們一些訊息:不是一定要等到遍體鱗傷才能夠領悟出人生的道理,有些人的生命就好似蚌承受著沙粒的折磨,逐漸把痛苦培養成一顆顆光彩奪目的珍珠,如果我們懂得欣賞他的珍珠,便是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墨瑞曾經問過自己:「我是要日漸萎靡不振,或是要善加利用時間呢?」既然身為人終究不免一死,也許他可以研究死亡,把它當作是一本活教材。正因為人生不可能重來,更使得有限的生命成為一項嚴肅的研究課題,畢竟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生活品質的好壞,生命的價值也並非體現在活的長久或短暫,生命的成就不是由年歲的增加來論定,而是取決於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在有限的時光裡自己能對社會產生多少的影響力。
  叔本華曾經說過:「死為物質生命的最後,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後。」而墨瑞正因為了解到:生命的本質元就蘊含著死亡,有生就會有死,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也是讓生命發展循環不已的過程;而生是自然,死也並非意外,本屬人生的必然經歷,應坦然面對與接受,把死視之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因為墨瑞已經領悟到:對於已經開始了的人生若沒有死亡相隨,是不可能畫上圓滿的句點的。所以墨瑞才能面帶笑容地迎接人生中最後、也是最為艱難的考驗,甚至在痛苦的環境中仍有餘暇照顧到身旁的人、事、物,帶給親友們無限的溫暖,也在親友們的心中深刻地留下與他一同經歷過的、無可取代的回憶。

我們愛著《戒不了甜》

2013年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盧奕昕
學校:新店高中 二年級

  微醺的午後,在暈染著慵懶的天空底下擺上一桌甜點,主角是鑲著粉色珍珠的草莓蛋糕,雪白的奶油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閃動,風中摻雜著一股甜膩。綠茶、拿鐵、優格外加一瓶提升品味的紅酒,甘的、苦的,醇的、烈的,滲入舌根,飽含一絲矛盾,一點融合,在來回品嘗中巧妙的平衡,茶香融入酒醇,酒醇透著茶香,源源不絕的咖啡味也一同襲捲而來,拿鐵中混合了摩卡和焦糖的味道,如湧浪般揮之不去的激情,甜而不膩的,竟是愛情!
   「一邊相愛著,一邊慶幸著,一邊永不饜足的愛下去。」這算是我第一次閱讀愛情散文,像是在觀覽櫥窗,走過一場接著一場的風花雪月,凝結出一股脆弱的嚮往,停佇在碧綠清澈的湖水中央,看著寧靜的水面開始激起粼粼波光,在時光荏苒中逐漸擴散,帶走一片褪了色的玫瑰花瓣,悄悄的游向湖心。心湖蕩漾著一絲春色,我終於懂了,在張曼娟的眼裡,愛與被愛是相對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被愛的女人,只有不願意勇敢而封閉心湖的人。「戒不了甜」在某種程度上絕對意指愛情,彼此沉溺毫無節制的相互依戀,那甜,就是情人的眼神,凝視是使時間悄然流逝的一種技法,像裹著香氣引人的甜點,一刻也無法從那撩人的膩味中脫身,這是無可自拔的愛情。但對我而言,愛的定義並不能單單倚著情愛存在,在張曼娟的這本書中,我看到的,絕對不只有愛情。
  「因為人生多波折與磨難,愛,讓我們仍甘願為彼此付出,多麼難得!」愛是感性的,如文學一般經歷過詞語雕飾後顯得格外浪漫,但這份難以割捨的情懷總會在必要時候幻化成一股潛能,超越了生死,截斷了兩顆心的距離,如同母親一般奮不顧身的呵護、犧牲,風吹你擋,天塌我扛,堅決而義無反顧的,是愛的能量。
  「唯有不甘願被粗糙瑣碎馴服的人,才能馴服生活裡的粗糙瑣碎。」時常,我們將愛看成了習慣,當作了理所當然,在激情過後殘剩在櫥子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所有的失誤和忘記都有了藉口,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最常忽略的,便是太深、太習慣擁有的愛。張曼娟在《戒不了甜》中,以一分遠遠超越當年《海水正藍》的成熟,娓娓而溫柔的為我講述著那如同大海般,無盡波濤,無限流連,無以回報的愛,在專一而透著些許自私的愛戀尋求出口,細膩而洞悉的眼眸,就是敏銳而沉著的心,永遠看著愛以千姿百態,蠱惑深陷而無可自持的我們,然後以最溫和的手,撫慰受傷的心。
  「哪怕不是愛情,只要付出愛,就能讓我們的生命處於飽滿!」施與捨,對與錯,依賴與獨立,空間與佔有,包容與理解,自信與自卑,以致於牽手與放手。在愛裡,我們都懂得太少、太絕對,風雨中不懂得撐傘,烈陽下忘記了防曬,在那滿桌琳瑯的甜點中,我們都過於貪心,使得愛顯得如此五味雜陳,但因為我們愛著,聽著,待著,才使得生活如此豐碩,如此甜而不膩。
  愛,是一切的根基。
  因為愛,我們存在。

血高粱《紅高粱家族》

2013年高中組 第四名
姓名:江怡瑄
學校:苑裡高中 二年級

  獵獵狂風中挺直腰桿的紅高粱啊!回答我,什麼是尊嚴?被槍砲輾碎的紅高粱啊!回答我,如何不屈?烈日曝晒下依然故我的紅高粱啊!請你抬起頭,以純粹不染的性靈回答我,究竟,何謂真理?現實世界的侵占、殖民及殺戮、血腥,被野心包裝得永垂不朽。遠方飄來陣陣腥甜,那裡有我的名,紅高粱孱弱地輕喚著。願驍勇為鮮血之名,去渲染一則傳奇,屆時人們不再哭泣了,苦難將會過去,暴雨過後亦會天晴。
  「那味道從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隱隱約約地透過來,喚起父親心靈深處一種非常遙遠的記憶。」是的,一節深而不可觸及的記憶,就像一道傷口,一個疤痕,害怕被揭露,驚懼的東方面孔佈滿血痕,用太陽旗去包裹、醃漬。在那個令人惶惶不安的年代,沒有人能逃脫抗日的陰霾!男丁上戰場,婦女釀酒補衣,老人小孩也不時地哼上幾句威風凜凜的軍歌。破碎的時代只存有殘缺的人格;殘缺的人格僅藏有封鎖的心靈。殖民盛行的大時代下,只收留服從乖順的人民,若顯現一點暴戾之氣,下場必是殺無赦!誰都盼著未被洪流吞噬的英雄出現,從一大片血跡斑斑的紅高粱地裡。
  日本人說來就來!在被剪破的月影下,投射出奔馳的剪影,有日本大兵,有逃竄的子民,還附上哀鴻遍野的狼藉,我不忍看!待一切歸乎寂靜,我走入高粱地,處處皆是模糊不清的血臉,而高粱正輕聲啜泣。再也壓抑不住悲愴的情緒,我的淚撲簌簌落在高粱頂上,順著腰桿滲入土壤,去釀一畝高潔的情操。多年之後,高密的人們將確切地嗅到濃郁的氣味,那是血淚淬鍊的結晶。
  一株株的紅高粱即是中國抗日的寫照,鮮嫩的高粱反覆地斷裂、倒伏,不斷地被鎮壓。莫言以自己的家鄉山東高密東北鄉為背景,配合人民抗日的壯烈風雲,譜寫出這本扣人心弦的長篇小說,令我不禁聯想到「賽德克巴萊」這部臺灣史詩鉅作。同樣是抗日背景,同樣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樣如大鼓重擊、震撼人心!去潑灑挾帶光榮的熱燙鮮血,去拋丟寄託靈魂的雪白頭顱,勇者從不畏懼!在彩虹橋上,在高粱地裡,去為不怕犧牲的精神戰死。
  「在白馬山之陽,墨水河之陰,還有一株純種的紅高粱,你要不惜一切努力找到它。它是你的護身符,也是我們家族的光榮圖騰和我們高密東北鄉傳統精神的象徵!」書末,作者熔鑄出這樣強而有力的一段話,闡揚高密人堅毅。觀望這段歷史,我們只是其中的旁觀者,迷惘地望著出神。封面的血高粱會警告你:「千萬不要涉足這血腥的禁地,否則必將沉淪血沼……」我震驚,趕緊縮回翻動書頁的手,任憑史詩凋零、闔眼。
  攫取漫天紅雲的紅高粱啊!回答我,是否真理已死?「真理不死,只是飄零,待英雄兒女拾起,又是一頁嶄新!」我的血液劇烈沸騰,槍聲驟響,衝破血管直達天聽,劃破烏雲,開啟一線曙光。我說:「不死的精神就該有不朽的名;不朽的青史就該有不死的魂。」遠方的高粱地裡又喚著我不朽的名──戰到荼靡。

生命的奇幻漂流《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13年高中組 第三名
姓名:林承詞
學校:正心中學 二年級

  生命是一趟詭譎多變的旅程。
  生命,短暫如同瞬息即逝的彗星,頃刻即殞落在宇宙的無垠。但在電光火石的那個剎那,卻歷經著千變萬化不可思議的驚奇。有時與奇瑰險峻擦身而過,有時又猛烈撞進平緩的千里沃野。在這個瞬間,生命就這般七轉八拐的,彷彿永無止盡的坎坷長途。生命如此的變化莫測,使人無法測度它的奧秘,不過在楊˙馬泰爾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卻將生命詮釋地淋漓盡致。
  將生命比擬成海洋,是最貼切不過了。海洋一直是人類最捉摸不定的境域,彷彿批著一件薄紗,隱藏自己的容貌,掩飾自己的性格,讓人無法看清它的真實面目。航行在海洋中,有時風平浪靜,只有幾道雪白浪花,在蔚藍上雕鏤出如絲般的刻痕,而下一刻卻陡然生變,狂風怒號,浪濤咆哮,洶湧的海波宛如要將萬物吞噬;至於蟄伏在海中的礁石,隨著浪水忽隱忽現,枝木繁蔭的小島,偶爾悄然從水中探出頭,波瀾會將船隻引領到何處,沒有人能夠預料。這不就是生命嗎?
  平坦順遂總是交織著挫折的漩渦,突如其來地出現在生命的某個時刻;而失敗與祥樂總會不可思議的邂逅,從某個角度來看,生命又像一連串不循環的小數。這就是「Pi」,希臘文第十六個字母,也是無限小數圓周率的符號,作者利用巧妙的隱喻,讓主角Pi成為一個生命的化身。
  Pi是一位對宗教充滿熱忱的少年,他甚至打破傳統價值觀的藩籬,同時信仰三種宗教。在一次前往加拿大的航程中,輪船不幸失事沉沒,迫使他展開一場太平洋的漂流旅程——一場生命的奇幻漂流。
  孤獨置身於大海之中,是對生命殘忍艱辛的試煉,生命又返回最原始狀態,單單依靠最初生物求生的本能,勉強在惡劣中苟且求生。海洋的浩瀚,讓生命重新體認自己的微不足道,渺小與有限只能任由自然界超越現實的力量擺佈,對上蒼的指示唯命是從。
  獨自一人的Pi,就對著蒼天懷著崇敬,在這之餘,他也見識到原始生命,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搏鬥。生命的奧義,活生生在他眼前演繹。那是生物最單純的生存法則:弱肉強食,強者注定要征服弱者,弱者必然歸結於強者。在Pi的這艘小艇上,和善的斑馬與溫馴的紅毛猩猩中就逃離不了鬣狗的利齒,鬣狗也無法躲避在虎爪下畫下生命句點的命運。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這頭孟加拉虎理查˙帕克忽然間就成為Pi漂泊唯一的夥伴了——也是他始終揮之不去的夢靨,但或許是他存活的一個機會。
  陷入灰心喪志的陰霾,在常人眼中已是生命低潮的極限。但如果像Pi經歷在漫無邊際的汪洋漂流,才會察覺絕望消沉也成了觸手不及的奢靡情緒。「海上漂流就像永遠在圓心的一個點,無論情勢如何改變,但圓形永遠不變。你的視線永遠不出半徑範圍,圓周永遠遙不可及,非但遙不可及,甚且越擴越大。」這般永無止盡的困境,最讓人受到痛苦的折磨和凌遲,生命似乎無法替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改善處境,做任何的努力都只是徒勞無功,只有焦慮絕望單調地在身邊徘徊。大多數人都只會認命地嘆口氣就放棄生命,有些人會稍稍抗拒,然後也放棄希望,只有少數人不論機會多麼渺茫,仍會做最後一刻的掙扎和奮鬥。至於驅使他們展現對於生命執著的力量,大概就是「恐懼」了。
  書中有一段對於「恐懼」的精闢闡釋:「恐懼是人生中真正的對手,只有恐懼能夠擊敗生命。恐懼是聰明狡詐的勁敵,總是一眼就認出你的弱點所在。你前一秒還鎮定自若,下一秒恐懼就偽裝成微微的懷疑,滲透進你心裡。」恐懼的確是生命的敵人,但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敵人。恐懼使人忘卻困頓的循環,為生命激發出存活的動機與意義。恐懼讓人擁有對抗克服的對象,使生命有了明確的目標,不再是一串無意義的數字不斷嬗替。理查˙帕克就如同恐懼,促使Pi獲得存活的毅力,使他能夠安然度過這段漫長的漂流旅程。
  反而言之,安逸享樂導致衰敗滅亡,與Pi邂逅的島嶼,對一位疲憊困頓的海難者而言,簡直就像一幢奢華的殿宇樓閣。小島上滿覆著不尋常的海草。如此美好祥和的島嶼,當黑夜降臨時卻轉瞬間變成生命的煉獄! 這是多麼驚世駭俗的震撼!
  仔細推敲就會深刻察覺,這不也是生命亙古不變的定律嗎?
  孟子說:「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有成就的人,多半從憂患災難中磨鍊出來,苦難會將生命砥礪為成就,逆境會將生命磨鍊成顯達,而貪逸會招致失敗,甚至造成死亡。孟子還提出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就也是這個道理?舉世聞名的最曲家奧芬巴赫也說:「痛苦是人類偉大的教師,靈魂則在痛苦的氣息下發育成長。」彷彿無論古今中外,這個道理的價值,永恆不會改變。
  另外一段插曲,表達出真實人性的面貌。在汪洋中漂泊能夠與相同處境的人相遇,機率微乎其微。或許那只是Pi對接觸其他人類的渴望,在接連的挫敗中內心產生的幻想。姑且不論智個人的真實性,但由此可探究出生命的本性——一種生命最純粹的本質。古代聖賢對本性的探討極為多元,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皆有其學說,而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也。」我認為這句話最符合人性的真理。呱呱落地的新生命,會為了自我求生,而對其餘事物置之不理,他不會思索他的所作所為是否合宜,不會顧慮他的一舉一動是否為善,所有的行動都只為「生」而存在。這種自利的行為並不能嚴苛定義為「惡」,他只是一種生命的無知,一種生命的本能。禮讓、尊重、合作、憐憫等是經由後天教化所認知的價值觀。因此,與Pi相逢的偽善者,起初好像對兩位同病相憐的落難者,感到喪氣悲痛,實際卻伺機欲殺害Pi果腹,只能推斷他回歸自然,展露了本性的那一面,發揮生命最自然的特性,不盡然是「惡」,不盡然。
  整趟漂流的旅程:生存的競爭、生物的本性、憂患安樂的微妙關係,生命的恐懼及無常。這些生命的軌跡彷彿有人周密的安排,深入的考慮、精明的謀畫,是誰有如此偌大的力量,替每個生命佈置出各種奇巧的花樣?
  無神論者不贊同上帝的存在,也許他們認為當生命的新墜入憤怒、絕望、疲憊的深淵,上帝卻沒有適時對他們伸出援手,而是自身鍥而不捨的努力,所得到的回報。但它們可能沒有思考過,是誰賜予生命恐懼,激勵生命散發最大的力量?
  我覺得上帝一直都存在,只是人類現今的生活環境,已被科技與文明淹沒,讓人無法切身體驗到上帝親臨,駕馭著生命。在海洋上,則是生命距離上的最近的地方。失去文明的掩護,生命再度赤裸裸的佇立在上帝面前。不論是天父、梵天或是阿拉,生命是上天的巧思,寬容的贈予。生命對於上天,除了卑躬屈膝、虔誠的崇敬,還得戰戰兢兢地領取上下授予未知命運。這份命運或許奇險陡峻,或許平緩舒暢,但不可避免地,少年Pi的經歷必定會讓鑲嵌在每個生命中。對於這個生命,要選擇何種方式度過,操之在己。放蕩、荒廢、浪漫、積極,生命的浪潮總會不停地向前翻騰流蕩。審視過Pi的生命,我已心存企盼,遊歷一場屬於我自己生命的奇幻漂流。

那個文學的憂傷時代《群》

2013年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徐振輔
學校:成功高中  三年級

  廚川白村這麼認定,文學是苦悶的象徵。
   文學是一種反抗,而且大多時候,意識化為文學,會有更清醒的覺知。好的文學作品必然粗暴或者委婉地揭露一些憂傷的物事。我像是回憶童年一樣,思考自然書寫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蓬勃發展。我們所熟知的經典,譬如李奧帕德的《沙郡年紀》,嘗試說明人與土的倫理關係,我相信催生該書的彼時,美國人與土地間的倫理關係正處相當程度的扭曲;而瑞秋.卡森女士的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之時,DDT已經對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自然文學的茁壯,赤裸裸地指認了一個哀傷的時代。而《群》就是這樣一個時代的標誌。
  一切屬於海洋的生物都瘋了,衝著人類而來,牠們不畏任何阻礙,願意犧牲一切──甚至生命,儘可能地對人類造成傷害。上冊的主旨僅有一個──某種來自海洋的力量嘗試毀滅人類。這樣的情節並不陌生。我們都明白,人類對自然予取予求終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比如電影〈明天過後〉。然而,對某些熱愛自然的人而言,必然在某些時候也曾對人類感到厭惡、反感,像是陳冠學的作品裡就曾有類似概念:他抗拒對自然極不友善的都市與都市人,甚至希望他們消失。我們當然不期待災難,但當有個體產生毀滅族群的瘋狂想法時,那個族群的行為,絕對已經達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
  作者 將主導這一切事件的智慧生命創造得相當有意思,Yrr,書的末段稱其為「群」,來自生命初始的海洋,他是地球生命演化史的記憶總和,一個巨大的腦,地球的整體意識。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詹姆斯.洛夫各克的蓋婭假說,地球宛若一個巨大生命體,而人類只算得上是一個組織,甚至只是一個微小的細胞。人不能脫離心臟、皮膚、毛髮,就像地球不能捨棄鯨豚、森林,或是草地上迎風顫抖的小花一樣。Yrr也是無數單細胞聚成的整體,每個細胞彼此交換記憶,共同思考、回想、作夢。
  最後,卡倫.韋孚丟下注入費洛蒙、偽裝成Yrr的人類屍體,那瞬間,Yrr感到驚慌,連單細胞生物都知道的,不襲擊同類,他們於是停止攻擊。多諷刺的結局,直到世界面臨巨大危機時,科學家魯賓還為了拯救世界的榮耀、名聲在明爭暗鬥,而最後,他也確實在海底成為英雄,成為群的一份子。
  《群》牽涉的議題很廣,除了環境生態,還包含種族、宗教。比如伊努特人,在異族統治下,受到文明野蠻的壓迫。我以為,這喚起的是全世界的共同記憶。在臺灣,原住民文化也幾度受異族威脅,而當我們開始重視多元文化之時,原住民文化已經承受了諸多危害。自然文學也經常牽扯到原住民文化,那是一種對自然友善的文化,說友善對待或許還帶有優越意識,應該說,他們更尊敬自然。書中描述,伊努特人被壓迫,文化幾乎被摧毀,也象徵某種對自然的態度被遺忘。
  翻開書頁,你會體會到作者的巨大企圖,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人在地球上的地位,同時拋棄一些關於己身智慧的驕傲印象。畢竟,我們的生命、肉體、意識,或是我們以為超然於其他生物的智慧,都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西。

生命思索《此時眾生》

2013年高中組 第一名
姓名:林孟瑄
學校:復旦高中  三年級

   齊邦媛如是註:「當我記下這人世間最難忘的人、事、物,彷彿看見滿山的金黃大樹,落葉歸根。」草木山川皆可幻化,不變者為此時真情。對於無情的世間已經如此釋然,更何況有情的芸芸眾生呢?沒錯!《此時眾生》。蔣勳寫下二十四個節氣最美的記錄,贈予天國的母親最真切的思念。
  是冬季來臨前的初雪,似蔣勳溫柔冷靜的筆調,輕似髮梢吹拂的痕跡,重似歲月擦傷的斑駁。十八歲的我,現在才真正明白,三年前的我不該在那個冬季的雪夜放肆大哭,面對所謂生命的凋零。我知道那是不捨,但更多的是,恐懼。我再也沒有可以凝望著她的窗台,如今,我蹲坐在她矮小的墓碑旁,一陣風吹落了幾朵泛黃的梔子花(聽說它原本是白色的,在花落前花瓣才會漸漸變黃),是時候到了吧我想,誠如蔣勳談到:「也許花朵落下或留在樹上,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我們所知有限,常常徒自驚恐哀傷。我的驚恐哀傷,不過只是執迷罷了!我的覺悟,不是看淡了,而是看清了!生死牽絆的根源是命中註定的血緣,繫著一絲脆弱而堅韌的緣分。漫漫人生,在我看來,最終離不開「歸屬」這份價值,還是循著那絲關係走上回家的路。所謂歸屬,是我們緊緊牽著彼此的雙手。
  春來,讓我想起了蔣勳對美的領悟──生生,生命必須生長。美在專一於生長而無雜念的意識當中。那是本著對眾生平等的凝視,似莊子齊物論的等量齊觀、道通於一。而現在我所能領悟到的不過是當一小截嫩芽衝破春泥之際,萬物騷動的聲音。我以為再多的美不過瞬間,卻開始相信有些瞬間註定永恆。我想起了我的誕生。只記得心跳,連大哭的聲音都忘掉,當時的我還不懂得欣喜悲傷,卻明白怎麼握緊母親的大手,有一種天性的美是人間至善的信任和依託。來到了這世上的瞬間,我先明白了親情的永恆。希望在多年以後,如果記憶還未徹底的離開我,我能記住泰戈爾曾寫下的這幾行詩句:「我有滿天的星星/但是/我/卻想起我室內未點的小燈。」還是必須回到原點,那裡才有真正的自己。
  夏的熱烈,蔣勳迷失在魚肆裡猖狂又跳躍的腥味中,他不由自主輕聲的問:「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尋找什麼?我們都對存在過後的消逝不甘心嗎?」不知什麼震住了我的心,他的天問,是對生命來去的迷惘?還是對生命存在的執著?那氣味,將是生命遺留的印記抑或無常的殘喘?我有一半的靈魂被留在破舊的魚肆裡,發現生命正在試圖為自己的離去留下聯結。小心翼翼,我周旋在消逝的邊緣,輕狂的夏日裡映著青春無限的嚮往和遺憾。魚肆的氣味令人作嘔卻又異常興奮,耳邊突然響起林泠的詩:「意識是我/不繫之舟是我/縱然沒有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所謂存在,有什麼值得害怕?又有什麼令我們躊躇不前?既然決定航行就必當成了使命。我正在長大,正在努力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正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名字。
  如果可以,和我相約在那個秋季吧!蔣勳這麼記著:「當千千萬萬枯葉從萬山中飛起,當所有媲美繁花、媲美彩霞的顏色都一一退去。山路上仍有最後一個走向秋山的人,不想寫詩、不想畫畫,他對著萬山長嘯,聽到山鳴谷應,都是回聲,不禁喜極而泣。」回首,終究到了必須回頭省思的時刻,想起了赫丘力金蘋果的故事,他僥倖得拿到金蘋果,而亞特拉斯卻註定以雙肩背負蒼天,孰對孰錯?沒有歸咎、沒有同情,現在的我,不問為何讓他挑起重擔,要問的是,任務是否圓滿完成。晉代左思曾這麼說過:「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是啊!留一份豪氣,留一份豪氣,將恩怨灑向流水吧!回聲,響著自己存在的名字;流淚,將自己的一切還諸天地。
  一個回眸又翻了幾頁單薄的日子,該慶幸自己能夠在如此緩慢的四季中找回自己迂迴的生命步調,最後一句仍是感謝。我已無法分辨鏡頭下的繁華和執鏡者的蒼涼,更無關乎誰在誰的劇本裡狂喜或惆悵,不過四季,生命存在的目的如此單純明瞭。生命華麗或哀傷,也只是繞著這麼單純的目的打轉而已。沒錯!此時眾生。

旅程、自我、人生《66號公路》

2013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潘 愛
學校:復旦高中國中部  一年級

   唯有踏出自己舒適的生活圈,才能發現那更高、更遠、更不一樣的世界。
  在66號公路的旅程上,人們看見作者黃皮膚黑頭髮的樣子,就好像見到稀客般,問他從哪來。為什麼當我們有自信的向別人說自己是台灣人的同時,別人卻用一種「那是什麼地方啊?」的眼神回應你?他們並不是覺得你不好,也並不否認你就是福爾摩沙,只是對這塊美麗的土地不熟悉而已。在國際舞台上,我們不是亮眼的明星,也不是帶領節目向前進行的主持人,也不算付出辛勞的最大幕後工作人員。美國是那位電影明星,巴黎、義大利是新穎潮流主持人,那們我們就是努力得到觀眾肯定的街頭藝人。不像美國那樣亮眼,但依然努力地讓大家知道——我們就是台灣。在熱鬧的街頭上展現自己最有特色的才能,深信別人一定能看見我們。當有人為了看清楚我們而停下前進的腳步時,便更努力向他們介紹自己的背景、故事、特色、才能,從16世紀被稱為美麗之島,到現在富有台灣人情味的擔仔麵、珍珠奶茶,深怕別人一離開就把我們忘了似的。在這同時,別人靜靜聽著我們的故事,也說些他們自己的故事和給我們建議,讓我們更有動力向前行。離開前不忘真誠的揮手道別,希望能永遠記得我們,就像作者送他們鑰匙圈那樣。
  生命豈不也是如此?我們渴望別人看見我們,雖然大家都對我很陌生。人生的旅程就像走66號公路一樣,你不知道往前走會發生什麼事,有歡笑、有淚水,也有碰壁的時候。但路,就是要一直走下去,搬開所有的阻礙、解決所有的問題,繼續向前走。會遇見許多不同的人,他們的來處、背景和在這裡的原因不一定和你一樣,但你會珍惜和他的相處,最後留下一個祝福。在向前走的路上,你的心情是什麼?輕鬆?愉悅?還是煩躁?這條路長什麼樣子?會發生什麼事情?只有自己走過一次才會知道。別人發生的事情不一定和你一樣,他們只能告訴你走過這段路的經驗而已。
  它可以是一篇遊記,也可以是一個讓人思索人生的作品。作者多次強調自己在這不上不下的年齡完成這多年來的美夢,但面對前方的未知路,只能鼓起勇氣,繼續走下去。我們也要如此。回頭看時,會佩服自己的勇氣。走完了,66號公路依然在那裏,人們會記著你的故事,收好,並且保存起來。有一天,別人經過同一條路,也會知道你所發生的事。因為這樣的傳承,你永遠沒有被遺忘。

死亡的饗宴《飢餓遊戲1》

2013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郭怡甄
學校:三和國中 七年級

  偌大的競技場裡,戰聲四起,鮮血四處飛濺,撒落一地腥紅;冰冷的刀刃閃過一道寒光,照映著一雙雙絕望的眼睛,殺戮戰場裡充滿憤怒的嘶吼和令人不寒而慄的慘叫。陰翳的黑暗吞噬了整個世界,這是飢餓遊戲—一場華麗的死亡饗宴,卻也是娛樂另一群統治階級的餘興節目。
  飢餓遊戲,是都城用來控制12個地方行政區的權力象徵,也是用來警告行政區人民的威嚇手段。肇因從前黑暗時期的叛亂失敗,制定了「叛亂和約」,面對這一切的不公平,行政區所有的人只能臣服,提供少年的男女各一人—也就是貢品,每年用23個破碎的家庭,來滿足都城擺佈、宰割行政區的權力慾。
  競技場裡如同「楚門的世界」般,貢品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透過實況轉播傳送到全國每個角落。主角凱妮絲在抽籤日自願取代妹妹小櫻,參加飢餓遊戲。她愛她的家人勝過一切,甚至寧可犧牲自己,令人感受親情的溫暖,像春天的微風輕拂我們的心田。競技場裡,貢品們彼此競爭,為的就是在步步危機的陷阱中求得一線生機。
  現今的社會何嘗不是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飢餓遊戲?人們為了競奪權力,往往無所不用其極,像一隻隻的毒蛇、蠍子,彼此互相噬咬,最後落得兩敗俱傷。我們的人生不也是跟二十四個貢品一樣,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無數的競爭,為學業、為工作要不斷要他人競賽,只是犧牲的不是生命,而是情感、尊嚴,輸掉的可能是一個升學或就業的機會。沒有死亡,好像就令人忽略殘酷的一面。
  對映於位處金字塔型權力結構頂端的統治階級,位居底層的各行政區人民不過是一顆顆只能聽任操縱擺佈的棋子,他們毫無選擇餘地,還得把包裹著糖衣的死亡遊戲,視為嘉年華會的慶典般看待,而都城裡大部分的人們對於這場死亡饗宴,則如同欣賞羅馬競技一樣,無知地沉迷於都城所刻意鋪陳安排的戲劇結構裡。這種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不對稱的地位反差,凸顯了人性的荒謬與不堪。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其重要性由低而高依序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人們往往在生理與安全需求獲得滿足之後,才會追求愛與歸屬需求,像凱妮絲那樣生活在貧困行政區的人們就是如此。從凱妮絲自願替代妹妹成為貢品,我們看到親情的偉大;從比德為凱妮絲付出無條件的愛,我們感受到友情的良善。
  虛擬的世界反映了真實的社會人生,絕對的權力造就了貪婪的官僚階級。愛,帶來傷害,卻也讓人無比堅強。是愛,可以讓人解開封閉的心房;是愛,可以令人撤除表面的偽裝;也是愛,讓我們在荊棘滿佈的人生路上,有繼續前行的力量。

星期二的愛與死《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2013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林芝儀
學校:薇閣中學 八年級

  數年前的星期二,美國麻州西紐頓的屋子裡,墨瑞˙史瓦茲教授正上著他人生中第四堂最後的課:「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他淡淡地說。
  依稀記得,前年參加了一場葬禮,去世的是個和我十分親近的長輩。葬禮在呼天搶地的哭嚎中進行,顯得有些過分唐突,我不禁疑惑為何要感到悲傷。「什麼是死?」我悄悄地問了自己,但得到的卻是如迷霧中山色般的若有似無,我把它當作是一種永久的逝去,再也見不著面罷了,畢竟死亡,對身體健康的人而言,是一個不可能的狀態,在上帝的籤筒中,永遠輪不到自己,它太遙遠了,直到我與墨瑞相遇在枯葉颯颯飄落的秋末早晨。
  「活著,是為了什麼?」我問,墨瑞說:「是為了死亡。」死亡剝掉一切虛榮的笑,物質世界的感官享受。人生,是一場未知勝負的遊戲,光明與黑暗交替閃爍著,那光明的康莊大道何去?人們一輩子追求社會中那所謂「多」的美好:分數多、錢多、財產多,他們互相比較、競爭,互相歧視、憎恨,再帶著未報的仇死亡,順道在墓誌銘上刻個幾行好遺憾終身。擁抱物質,就以為自己擁有全世界來搪塞自己空虛的心靈,仍不知它如北風中的窗子,咿呀咿呀地開開闔闔,直到死亡帶手那外表的軀殼,留下內在寂寞的發抖。物質永遠無法取代愛真實的溫暖,那是如楊柳風劃過湖面般寧靜的恬淡。「這是真心的愛,源源不絕,永不悔恨。」我微笑地摸摸自己的心:噗通、噗通,有力地跳著。
  「不相愛,即如死滅。」墨瑞說,「很好的句子,不是嗎?如此一言中的。沒有愛的話,我們都是折翼的鳥。」沒有愛,人生就找不到歸屬。八、九歲時,曾萌生想體驗死的感覺,想以一種出乎意料的因素離開世界,拿著棉被試圖勒死自己,但進行到一半時腦海倏地浮過一張張畫面:父母、弟弟、同學、無憂無慮的童年,開懷大笑的我。愛太近了,我捨不得放棄:愛,被愛,愛人。
活著,是在追尋愛;死亡,則將愛遺留在人間打轉。
  「愛會得勝,愛一向都得勝。」墨瑞急呼。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有愛,人生才是完整的,沒有東西能取代它。」我回答。
  窗外樹梢上最後一片葉子泛黃,隨風自然優雅地飄落,秋天逝去了,但墨瑞的課仍在上。「我親愛深情的好友,你長生的心,在時間長流中添增年輪……」他用他的死,帶給我深刻的人生意義。
  北風由小而大地呼嘯,我拾起大衣,瑟縮地打開大門。這時媽媽默默遞給我一壺茶,暖氣溫了我的手心,我跨出一步,直直迎接冰冷的空氣,我不害怕,只因那壺名為「愛」的茶。
  初冬,陰雨綿綿,我走在人生的波特萊爾街上,回頭看著愛的雨水順流而下,這天是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