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意義的存在《帶我去月球》

2011年國小組  佳作
姓名:鄒采霖
學校:台北市東門國小 六年級

「親人」的意思是「親密的人」。親密的人如家人,彼此間應該是要能互相信任的。「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覺得,像書中主角他們家一樣,為了「錢」而鬧得夫妻失和,真的十分不值得。「錢」,說穿了,不過是象徵著物質世界的一切罷了,而家庭的和樂、家人的關愛,則代表著精神層面的支持。物質世界的慾望和精神層面的支持,你想選哪個?

   家庭生活裡,真的不該有這麼多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是家人,而非敵人。如果能少一點的猜忌,多一分的信任,或許,家人間可以少掉許多隔閡。

   書中的爸爸寫給媽媽的信,讓我看了之後深受感動、感觸良多。打從我們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負荷那些來自各界、輕重不等的重量。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學習在這些重量夾縫之間求生存。或許,只要到了月球,人們可以不再有考試、成績……,可以擺脫地球上的無奈、煩惱、壓力、猜疑……,所有繁重的一切。但是,月球只是夢想,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居住的是有著各式各樣重量的地球,因此,我們必須要承擔起這一切。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想去月球,體驗那種「無重力」的生活。可是因為我活在地球上,所以有必要扛起那個重量。不過,我心甘情願、義無反顧的承擔,並且無怨無悔。畢竟,唯有如此,我們的生活,才能擁有真正的深刻,不再飄浮。

   謝謝命運之神安排我遇見諾拉,讓我重新咀嚼「成績單」的意義,或許我贏得了好成績而輸掉了友誼,或許我太看重成績而搞砸心情,今後,我會著重學習過程,並試著分學習經驗;也相信諾拉以後不會再視成績如仇敵了吧!

成績單《當我遇到諾拉》

2011年國小組  佳作
姓名:林錫暉
學校:台南市文元國小 五年級

放學走路回家,我憂傷的邊踢小石頭邊想:「為什麼考試我會不專心呢?為什麼考前我不好好複習呢?」這時,她迎面走來跟我搭訕,告訴我不要那麼重視成績,我被她紅色的髮箍和堅定的眼神所吸引,還有那句口頭禪:「這是一個事實。」講了半天,她才自我介紹,原來她就是成績單這本書的主角——諾拉.羅絲.羅力。

   「你應該聽過我的故事吧!自從安德魯.克萊門斯把我的事蹟寫成一本書後,我幾乎變成了名人。你不覺得我的計畫很炫嗎?你只是考壞了,有什麼好唉聲嘆氣的?」諾拉滔滔不絕的說。我聽得不耐煩,乾脆插嘴切入正題:「成績對我而言是一種慰勞,也是一種評量,方便老師為我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成績不必要牽動情緒是沒錯,但我覺得妳做得太過了。其實,只要和老師溝通理念即可,何必要為難那麼多人呢?」我不讓她有接話的機會,繼續反駁:「我不會因成績好而沾沾自喜,我始終相信永遠有進步的空間,只是怕遭人忌,尤其在我們班,功課好的人動輒得咎。我正努力改善我的人際關係,包括幫助同學成績變好。」

   諾拉善於偽裝,看她似乎啞口無言,我趕忙改口稱頌:「妳比我勇敢多了,當別人誤解我時,我常沉默以對。我也喜歡妳的邏輯思考,並且懂得傾聽、觀察,找出那件最好的事,然後克服萬難去完成它。更羨慕妳和史蒂芬之間的情誼,輕輕柔柔的很窩心!」諾拉一陣臉紅,竟恭維起我來:「你可真像拜恩老師,我知道凡事都要換個角度想想,不然,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邊走邊聊,直到家門口,我轉頭發現諾拉不見啦!回想:「不會是做夢吧?我好像扮演成績單中史蒂芬這個角色!」於是,我跑進書房找出那本書,一眼看到史蒂芬提醒諾拉什麼事的圖片,啊!那史蒂芬竟越看越像台灣人!

   謝謝命運之神安排我遇見諾拉,讓我重新咀嚼「成績單」的意義,或許我贏得了好成績而輸掉了友誼,或許我太看重成績而搞砸心情,今後,我會著重學習過程,並試著分學習經驗;也相信諾拉以後不會再視成績如仇敵了吧!

成功背後《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2011年國小組  第五名
姓名:丁芸安
學校: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小 六年級

要成功,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起先,看見木村爺爺說的話:「因為我是傻瓜,所以像山豬一樣只顧著往前衝,心想總有一天會成功。」還未翻閱此書前,看完這句話,腦中浮現一個畫面:木村爺爺花了三十年的時間,讓蘋果樹都不要使用農藥,結果竟奇蹟的成功了!

   當然,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不是光靠堅定的毅力所成功的,他為了讓蘋果樹的惡劣病情有所好轉,是不斷在努力的:他研究了泥土對樹的影響,甚至嚐了好幾口泥土;他為了使害蟲不要再啃食樹葉,學會如何分辨昆蟲卵何時抓最省力,還有雜草為何會使蘋果樹更加茂盛……。他不是傻瓜,只像山豬一般顧著往前衝,他更不是在「瞎忙」,他是有查清地圖的衝、有理由的忙!

   從這本書,真的可以看清木村爺爺「成功」背後的「代價」。枝上那紅通通、各地民眾搶著要吃的蘋果,只是樹的一部份,人稱「果實」罷了,若沒有土地下、吸取豐富營養的樹根,又怎能長出樹枝上的「成功」?

   我認為,這本書很特別的地方是:總共分成約24個章節,卻只有約3個章節在訴說成功的美好滋味,其他都是在描寫他那艱難的過程。當然不能說作者喜歡描述木村爺爺受苦受難,而是說,要先撥開土壤,看清底下的樹根,再抬頭看看枝上的蘋果,不要只是一味羨慕別人的成功,而忘卻了成功背後的代價。

活在當下,克服過去,邁向未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2011年國小組  第四名
姓名:陳維萱
學校:康橋雙語實驗高中─小學部 六年級

獨自坐在公園的鞦韆上,閉上眼睛的我,依稀可以聽到老人用盡他最後一絲力氣,為我講述一個個人生的道理。他的名字叫墨瑞,雖然是一位書中人物,但所說的話卻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腦海中,這本書名叫《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墨瑞是位正在垂死邊緣的老人,在生命最後幾個月的每個星期二,他替過去曾教導過的學生—米奇,上了一門有關「生死之道」的課,以他自己的親身經驗為教材。

   墨瑞教授也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他有次坐在床頭說:「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雖然只是隻字片語,卻深刻表達生命的可貴;如果我預知明天自己將會撒手人寰,那我是否還會坐在這裡做著相同的事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以前的我,曾經害怕死亡,但是因為他的一句話,讓我深刻的領悟到:「因為總有一天要面對死亡,所以更該好好活在當下!」有時我害怕成長等同衰老,但他說他擁抱衰老,衰老就是一種成長,他不羨慕年輕人,因為自己也曾年輕過,現在我不害怕成長,我享受成長、體驗不同年齡的精彩。

   隨著時光的飛逝,墨瑞教授的病情每況愈下,但他還是用他那虛弱的聲音對我說:「愛使你活在人間,就算你死了也活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愛,有了愛,我就不怕死後被淡忘,因為大家一定會懷念我,會回憶有關我的種種,就像我永遠記得爺爺、奶奶與爸爸,他們在我心中並沒有死去,我會不斷的回想起他們。愛,讓他們永遠活在我心中、活在我永恆的回憶中。

   第十二堂課,墨瑞教授說:「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一兩件令人後悔的事情,但並不會因後悔而重新來過。以前我參加過一次團隊比賽,比賽成績並沒有想像中的好,但是賽後大家並沒有互相責怪對方的不是,反而是互相鼓勵,希望下次得到好成績,我們彼此都獲得了一次寶貴的人生經驗。

   公園裡有小孩的嬉戲聲,能看到打太極拳的爺爺、奶奶,我想他們也都在面對人生的不同課題,沒有人停下來,而我也該克服困難,認真思考,大步邁向我的未來。

人生的荒謬與美麗《刺蝟的優雅》

2011年國小組  第三名
姓名:黃靜瑩
學校:台南大學附小 六年級

看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人生中的荒謬與美麗。兩件事是完全不同的,卻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透過天才兒童芭洛瑪的眼睛,我看到大人們的行為舉止是多麼得好笑、幼稚且不合理。為了保留自己的面子,讓別人對自己有好印象,人們常會用一些話語來掩飾自己的錯誤。因此,芭洛瑪也對每個人都保有警戒心,她不希望自己變得和那些無知的人們一樣虛偽造作,她決定:在十三歲生日當天自殺,並燒了父母的大房子。

   在同一棟公寓裡,門房荷妮盡量守著本份,裝扮成人們心中的典型門房——外表粗俗,沒有任何藝術涵養。但她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她懂得體會語言之美,在她自己的房間裡,塞滿了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和哲學書籍,完全和她的外表、職務形成對比。她喜歡靜物畫,她熱愛藝術,無時不刻的尋找著美。和芭洛瑪一樣,荷妮讓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隔離,不希望別人發現自己的內涵,她身上佈滿了尖刺,時時向外界防備著別人的刺探。

   兩人追求的是一種美,一種高雅、完美的境界,「在『永不』中追求『永恆』。」一朵朵短暫而美麗的茶花,就像她們的生命一樣,「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果,但在生命進行的過程,卻又是那麼美麗、富有意義。生命的意義不就在於藝術之美嗎?相較之下,金錢、名望、利益、物質這些用來滿足虛榮心的東西,就顯得不在那麼重要。許多藝術家不也是拋棄富裕的生活來找出真正的自己嗎?唯有美的事物,才能讓人生不再虛浮、可笑。

   小津先生的出現,為芭洛瑪與荷妮生活帶來轉變。他邀請不起眼的荷妮來到他家作客,想要探索荷妮一根根尖刺下的另一面……。漸漸的,荷妮卸下了防衛心,開始願意和小津先生做朋友,而芭洛瑪想自殺的想法也開始動搖……。

   純淨的茶花也有一天會凋謝的。在一場車禍中,荷妮喪失了性命——人生就是要活得多采多姿、有意義,如此,死亡只不過是個結局,不必多提,重要的是,是否讓美在生命中綻放、讓藝術填滿一生。

星星亮了《人生不設限》

2011年國小組  第二名
姓名:林唯中
學校:台中市大新國小 六年級

力克.胡哲生於澳洲,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卻沒有被這個狀況限制住。他在世界各地旅行,鼓勵上百萬人以信心、希望,愛及勇氣克服逆境,追求自己的夢想。出生時他的父母認為他無法和其他人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認為他的人生毫無希望,沒有未來,然而,他身體上的障礙及負擔,卻給了他獨一無二的機會去幫助他人,他過著完全超乎大家想像的生活。

   從小,我就學習圍棋,成為「職業棋士」是父母、老師的期許,更是我的夢想。一開始我抱著必勝的決心學習,因此進步迅速,時常被老師稱讚,成為大家口中的小神童,父母引以為傲。但是隨著棋力的增長,這條圍棋之路從寬廣平順變得越來越窄,且崎嶇不平,要翻越一座山峰到達下一座也越來越困難,而路上的岩石、陷阱不斷……。對手的實力一個比一個強,我不再能夠每局皆贏,而老師要求背完的棋譜,隨著目數增多,也更難記憶;發下來的詰棋,也更難完成,錯了一步,就必須從頭開始,深入研究後,每一盤棋不論輸贏,都要檢討、覆盤,把錯的地方指出來,並寫出正確解答……。每天面對沉靜無聲的棋盤,黑白兩色的棋子,永無止境的勝與負,當時的我多麼想放棄這長期追求的夢想,可是腦中卻浮現了力克的一句話:「告訴自己再多撐一天、一個禮拜、一個月、一年吧!你會發現拒絕退場的結果令人驚訝。只有拒絕再試一次的人才會被打敗。」這句話使我頓時充滿了信心,「是啊!」我告訴自己,「我不過是跌了一跤,又不是落入谷底爬不起來。」

   在一次的圍棋比賽中,我和一位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棋手對決。他的雙腳無法行走,坐在電動輪椅上,他的雙手也因為畸形而難以移動,一個把棋子夾起來的簡單動作對他卻萬分困難,棋子夾了又掉,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每落下一子,把手伸出去再伸回來一個動作,他必須整個身體一起配合轉動,要他把手舉起來,更是花費他九牛二虎之力。可是他不肯放棄,也不願別人協助,一步步都靠自己來,看到這個情景,圍觀人的表情除了憐憫,更多的是驚訝、讚賞與欽佩。「永遠不要讓恐懼阻礙你朝著夢想前進。」那局棋結束後,我問他怎能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中繼續學習時,他這麼回答我。聽完這句話後,我的心中湧起了一股莫名的感動;從小,我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可是遇到一點不順、挫折就退縮,逃避著想要放棄,別人不幸,卻讓自己活得多采多姿、快樂、滿足。「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的道理大家都懂,人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下次改過,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總有一天一定會達成目標,可是當我失敗時,我只覺得不公平,怨天尤人,更別說吸收經驗了,以前的我是多麼不成熟及幼稚啊!

   沒手沒腳,沒有限制。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看完了力克.胡哲所著的《人生不設限》,會讓人在遇到生命的困境時,不輕易向命運低頭,並且更努力去設法突破,他要告訴你,什麼叫「永不放棄」的精神,他是力克,天生沒手沒腳,卻活出不設限的生命奇蹟。

生命因相遇而改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2011年國小組  第一名
姓名:黃迺崴
學校:台南大學附小 六年級

如果人生的盡頭是通往兩個地方的開始,那地方或許就是天堂與地獄。
人總是對這種謎樣、未知而沒有確切證據的地方感到不相信。但是這本書的作者自己描繪出一座天堂,使主角相信自己的生命並不孤單,因為他隨時都與其他生命相撞著,一直都有人在遠方看著他,因他的生命而改變。

  這本書的主角艾迪是個在遊樂園擔任維修工人的孤獨老人。他失去摯愛,沒有親友,一生幾乎都在那座遊樂園中渡過。在故事的一開始,艾迪就為了要救一個小女孩的性命而死在遊樂園的雲霄飛車下。他到了天堂,驚訝地發現許多他不曾看過遇過的人,而這些人有些因他而死,有些為他的人生帶來痛苦與快樂。艾迪從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愛、感動與溫暖,世界是如此緊密的連結著,而共同創造一個「家」。

  我一直都深深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當我看完這本書,我更為那些不可思議的關係而受到震撼。就像書中艾迪的妻子說的:「人生會結束,但愛沒有終點。」人死後仍能被愛,並將那份心意傳給別人。愛就是如此源源不絕的循環著,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會找到你,彷彿身邊有數不清的、隱形的絲線,在城市鄉鎮中相互牽絆著,它們總有一天會相遇,並為人生的畫布悄悄上色。

  人活著,本身就是一個特別的意義。不管你這一生活得是否成功,是否精彩,只要你有和別人相遇,你這一生就沒有白活。天堂正是為了那些找尋不到活著意義的人所存在。也許根本沒有地獄,它只是警惕人們的工具。雖然至今仍然沒有人能正確的肯定天堂的模樣,或天堂的用途,但我確信人生中相遇的人會為生命增添燦爛的回憶,也會使人真心相信付出與失去是為了什麼。或許你的存活就是為了給別人帶來意義。

   人生不是一趟孤獨的旅行,生命會因相遇而改變。艾迪不願去記起那些令他難過的過去,卻也遺忘了自己曾有的活力和歡樂。艾迪選擇將美好的片段與不好的事物拋去,換來空虛。如果我們願意保留一些回憶的影像,在繼續下一個人生後,是否能想起曾經相遇的人?我反覆想像著,領悟到一件事——愛與緣分沒有終點,它們在每一個人生中旋轉,並留下永恆不朽的——微笑。

迷路的未曾詩落《迷路的詩》

2012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洪敏芝
學校:南光高中 三年級

  迷路,動詞;一種怎樣吊詭的狀態?詩,名詞;一個多麼抽象的次元?《迷路的詩》,我不明白該如何去句讀,詩的迷路或迷失之路?路的迷失、迷的詩路?曖昧不明的標題,以鉛字印就;能掀湧而出何等斑駁的激動?究竟是在向那徬徨奔走的理直氣壯致敬,還是為身處十字路口的掙扎茫然嘆息?充滿了詩的氣味,那種跳躍的空白與斷裂,絕對溢乎文字之外的強烈張力拉扯,如風中戰慄的罌粟氣息,使人上癮。而它竟不是一本詩集。
  升上了高中後,時間總是莫名其妙地從生活中的縫隙漏光。秒針被快轉三倍的生活並不若想像中充實且充滿樂趣,只是被考卷、週記,或第六章化學等無意義地塞滿。雖然知道這一切無傷大雅,雖然知道這不過只是一段必經的旅程,偶爾還是會感覺,無奈。?結如同一隻不斷試圖撞破玻璃缸的金魚,如一齣我們都得繼續假裝正經的鬧劇。魚缸裡只有水草蔓生,每天聽打氣機機械性拍水,荒謬懸浮著不斷擴大,時時揣懷一種快來不及的焦灼。
  這樣的三年,這樣的青春,究竟意味著什麼?相對的空間與相對的時間,相對的青絲與枯白。衰老的容顏與初生的血管交映……有什麼是恆常存在著的呢?總說年輕代表無限的可能,趁早累積籌碼才能做選擇,但至今我們又擁有多少自主了?只是隨著時間之浪一張一吐,就如泡沫隨便地擱淺在某片海域、某座礁岩。反抗如何?拒絕又如何?沒有什麼會輕易因此改變,除了遠去的年少……。
  我能深切體悟這種鬱悶,這種作者最想傳達的、無力的內在騷動。然而,如此般沒有邏輯的青春軌跡,與詩又何其相像啊!混亂而多層次的意象,無法預料的轉折……毫無預警地,從高一開始,我動筆寫詩。沒有目標也沒有理由,沒有韻腳或其他規則,只是任其奔流罷了……像瀑布一樣昂首嘶吼,即使最後虎頭蛇尾地死在岸腳也無所謂。青春的躁動和詩的本質竟是如此契合,閃爍的語言、狂亂的畫面……有許多是不清不楚、無可參透的留白,要反覆連綴,甚至經過時間洪流再三沖刷才得窺其端倪;而無論是說不出來的苦悶,或偶然間碰撞、掉落出來的狂喜,有太多情緒與青春的噪音都可以完美吻合新詩那種不確定而晃動的分叉感。完美放任我的潔癖在詩裡左斟右酌。
   然後有了詩集、詩社。這種以前想都沒想過「豪華」而不切實際的產物。但就因為是不切實際,我才想要;像被蠱惑一樣,我明明不是個文青,也從未想當個文青,還是放下了課本走入校刊社,推開了放大鏡走入印刷廠,走入一些泛黃而不斷被傳承下來的叛逆款式。可會過時嗎?詩會過時嗎?是不是這種短練的文體寫得出來和寫不出來都一樣輕薄?透過這面扭曲而錯碎的鏡子,我那不成熟的詩,是否,與真實靠得越近,未必能看得起清楚……?
  一連串的問句,恰似沒有答案的青春。這三年來我不停找尋,時而意氣風發,時而迷走喪志,想必也是為了覓一回正解,尋一個出口。然後發現漫長的苦澀也蘊含飽滿甘甜,漫漫等待並非毫無意義,驚覺每一次迎向死路的轉角都充滿祝福,拐彎離開時帶面對另一挑戰的勇氣寶物,最終在出口迎接我的,是邁向下次巔峰、微笑著的我。
  揉合高中三年的緊湊與鬆散,延展其中的酸澀與恐懼,暴力的、浪漫的、空虛的、戀愛的……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場奮不顧身的迷路。沒有後退的可能,沒有再次的開始,我們只能用盡全力擁抱所有機會。一趟關於詩文及詩意的迷航,承載夢境現實的荒唐、對與不對的柔情或暴力。我從未弄懂借喻、象徵、齊克果或後現代主義,我未曾好好讀過一遍麥田捕手,但當高中生活的尾端滑翔而過,我盡力抓住一點什麼。色彩或氣味,也許我懂了,迷路的詩之所以迷路,或者之所以詩的理由。有時顫抖的指尖竟會握不住筆,有時張開的雙眼什麼也看不清。既然我們怎麼做都一無所知依然,不如就放肆跟著《迷路的詩》,楊照細碎詩質的凌亂情感,跟隨斷落的詩句,奔放全部可能的結局──痛快地、無悔地迷路一場!

當愛遠行──愛,還在《凱文怎麼了?》

2012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楊之約
學校:新營高中 一年級

  一連串淚水交織成的信,一段曾賠上性命的懺悔,一則關於母性本能的故事,竟如此,深刻地,帶領我,領略一趟人性的旅程。撫摸著厚重的書,彷彿它已不是一本書,因為裡頭赤裸裸的告白,至今仍執意霸佔著我的記憶,不肯離去,彷彿,它其實是現實社會中最誠實的指控!
  她,征戰著,儘管早已失去一切,仍舊征戰,為她那在牢裡的兒子征戰著,為她備受質疑的母性征戰著,也為她如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征戰著,精疲力竭早已不足以形容她的感受,而所謂對「勝訴」的期待是遙不可及、無須指望,但在母親之責以及麻木不仁之間,權衡之下,依然,征戰著!在眾人眼中,她曾是在職場上呼風喚雨的女強人,如今她是一位十惡不赦的失職母親,在丈夫眼中,她曾是走遍世界的超級老婆,而後卻成了一位對兒子恨之入骨的邪惡妻子,在凱文眼中,她曾是一道最令人怨恨的大牆,用盡一切最卑劣激進恨意,從心裡深處發動最令人心碎的攻勢,如今,猛烈攻勢所留下的遺憾及慘烈令人痛心疾首……。
  打從他出生,彷彿是上天對她「多年的自由與成功」所判下的懲罰,一個天大的玩笑。他不喝她的母奶,卻嚮往父親的懷抱;他不願掛上小孩式甜美的微笑,卻從惡作劇中得到那不協調的喜悅;他寧可躲在背後享受自學的成就感,卻不願接受她急迫熱切的教育;而後,他執意玩弄希莉亞對他的崇拜式信任,卻不曾擔下身為哥哥所應有的責任;寧可以假象迎合父親的和藹,卻不曾為最後傾洩下的脾氣負責;然而,殘忍地殺了所有人,卻不曾說明那詭譎淺笑背後的滿足感有什麼吸引人;最後,與母親周旋了一輩子,卻留下她成為最大的觀眾!或許,有人若事先警告她,她兒子是怎樣一個被扭曲變形的小惡魔,那當他對父親那種爸爸式的歡呼,她會不偏不倚的戳破。或許,早知道的一切線索足以撼動她對兒子的信心,那在放棄與信任之間,她可以做一個更好的平衡。或許,或許她知道故事的結局是如何,明白所翻的下一頁的最終後果,她會更加積極的阻止一切,因為她就是看透一切真相的人,也是唯一認識她兒子的人,儘管要賠上她的婚姻,她知道如果她明白逃避之後的骨骸,她會更加奮不顧身地,托住悲劇!
  然而「敵意推到極致,必定有可能贏得?人的摰愛,用力推開他人的動作,能將對方拉得更近。」她問:「我想念你的父親,凱文。我也想念你妹妹──非常想念!我知道很多人一天到晚問你這個問題,但你從來沒告訴過我。所以,請你看著我的眼睛,你殺了十一個人,我的丈夫,我的女兒,請你告訴我──為什麼?」他的目光閃爍,最後迎上她,說:「我以前以為我知道,現在我沒那麼確定……。」我想,如果我有當過母親,為人父母,我一定會很想知道自己的兒子犯了滔天大罪,自己究竟有沒有責任,可是當發現兒子從懷胎十月起,就決定與自己征戰到底,或許心碎與放棄是唯二理所當然的逃避方法,但我最佩服艾娃的是──她從不放棄!儘管,熱臉貼冷屁股地與兒子玩球,儘管,他將她揉了做了烤了一個下午的披薩揉成球丟掉,儘管,他用盡一切心機想擊潰她以責任砌成的大牆,她從不放棄與兒子親近的機會,補救那早已不堪一擊的母子關係。我對這樣的愛十分懾服,相信這世界上有許多表揚慈母之愛的例子,我卻從未見過這種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母愛……。
  記得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曾鬧過脾氣,與母親冷戰,卻又總是在無意間發現母親在背後付出的一切,或許只是生活上的小細節,也會讓自己感動萬分。以我當例子,國中時期,對於時尚的嚮往,可說是源源不絕,因此,常央求母親買衣服,也常為此與她起衝突,但衝突背後,卻常發現母親自己偷偷到服飾店為我尋覓款式,或者上網找資料,其實,每每到最終才驚覺,自己從來沒有那麼在意,到學校要穿什麼衣服,也沒有急迫需要那些衣服,而似乎每次如此的事件重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道歉,但這些道歉背後總立基於對她的愧疚感以及懊悔,或許「人並不是本善」,但人類最大的優點就是──犯錯的人對錯誤,被傷害的人能接納對方。其中,家人是最容易欠缺禮尚往來的部分,在學校、公司,早已把所有耐性磨光,剩下的只有煩躁、焦慮、不耐煩,若用這些垃圾照三餐轟炸家人,所傷害的,不僅是家人也是自己。然而,凱文的例子,卻使我有當頭棒喝之啟示,其實他彷彿只是這一切罪惡的放大,他雖然用最慘烈的方式使母親失望,卻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最重要的是,在他要轉入成人監獄之時,他向他的母親道了歉,我想這道歉,不只出自於愧疚感或懊悔,也不只出自於對十一條人命的哀悼,而是對於自己濫用親人之愛的最終苛責──苛責自己,也是給母親征戰後之最珍貴的回憶,我不知道當自己覺得人生最快樂的時候──竟是一句道歉,是否很悲哀,但當我盯著字裡行間,我打從心底地為她感到珍惜……。
  末了,民事法庭公開證實她沒怠忽母職,事實上,這些早已改變不了什麼,她早已損失慘重──她的丈夫、她的女兒。我認為當我們認真追究著一位母親究竟有無怠忽職守,我們可能忘記了解「母親的職責」,我們可以不留情面地批判一位殺人犯的母親有罪,但卻總是忘記「他不僅殺了同學,也同時殺了她的家人」。最近有一位悲傷的母親,在新聞中出現,她的兒子酒駕輾死了一對夫婦,她不停地下跪、道歉、乞求原諒,但淚流滿面換不回二條人命,痛心疾首找不回八歲女孩的家庭,而她苛責的,永遠是自已、自己,依然是自己,但社會批評聲浪洶湧而來,這位母親,得不到原諒。然而,這可說是一個無解的難題,一個最平凡的家庭可以出一位偉人,也能出一位罪犯,但若把兩者之催化劑全都歸咎到底,那恐怕永遠也找不著答案,而我相信,一直都有一股力量在其中權衡──愛,或許這股力量就算崩壞卻也不曾瓦解過,而是一直存在,當凱文放下十字弓時,當肇事者流下懺悔的淚水時,當凱文在母親耳邊低語:對不起時,當駕駛承諾會到死者面前時,推到極致,我想這也給了艾娃力量,在她的公寓,等著兒子歸來,歸來與她團圓,因為「他」是「她」最摯愛的兒子……。

回憶這些人,那些事《這些人,那些事》

2012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蘇揚傑
學校:陽明高中 三年級

  「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你們也還記得我嗎?」作者吳念真於書中以字字句句如暖流般刻畫他的回憶,一個個看似平淡的故事,卻以非比尋常的力量穿透我心,讓我得以在現今這個冷冰冰的社會,品嚐到久違的感動與溫情。
  回憶,究竟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曾經的愛恨、情仇,當下是如此刻意與鮮活,但隨著時間的淘洗,成為偶然竄過舌尖的一絲味道,而那一時的怨懟與不滿也成了茶餘飯後嗑的瓜子。那麼一個人就能因此把回憶棄置一旁嗎?不,我認為回憶並不是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人生如戲,一個缺乏回憶的人宛如一具半成品傀儡,草草上台演了齣戲就匆匆下台,形成一段貧乏、空洞的生命。回憶,湧生感動,不論是一條街、一個人、一句話甚至一片落葉,都能因每個人的品味、感受而被賦予意義,進而扣人心弦。
  「年糕」這篇故事喚起我腦海中失落已久的純樸之情。主角阿旺上一秒還忿然以為左鄰右舍早早忘記那場害死他阿爸的礦災,下一秒就羞愧得無地自容,原來是大家都知道阿旺家窮,所以做了一大桌年糕送到他家讓他好過年。蝸居於現代水泥叢林,家家自掃門前雪,一個村里間的情感早難已復見。猶記兒時的我時常見到一群阿伯阿婆,聚在大榕樹下聊天、交換蔬果,邊享受如漣漪般輕柔的午後微風。如果現代的我們能放下一些自我中心,增加一點關心別人的目光,如靜思語所言:「從付出中獲得滿心歡喜,藉事鍊心,涵養開闊心量。」不吝於伸出自己的雙手,那麼社會想必能更加圓滿吧。
  又在「美滿」一文中,我深深佩服美滿的豁達。每個人總認為自己的人生有最不幸的一面,崎嶇難行,目光總是無法聚焦於比自己不幸的人。「缺了一角的杯子,換個角度看還是圓的。」很多事換個角度,天地間豁然開朗,否則你可能在碰到了困難,顛仆之際,就錯過了身旁的一幅美景、一段鳥鳴。偶爾靜下心來,連萬籟俱寂,也能奏出自己的韻律啊!
  讀完此書,我想起了一部電影──百花深處。它是部十分鐘的短片,大意是若干名搬家工人接了案子後,才發現目的地根本是一片荒蕪,但屋主卻仍堅持大宅院仍屹立於此,於是工人們便當他是瘋子。我認為,如果一個人不會感動,沒有回憶,總是利益和收入盤旋在腦海,那麼和機器有何差異?只是殭屍般的軀殼罷了。不如被他人以「瘋子」般的鋒利眼光注視,但自己的內心實是由許許多多小小的感動組成,源源不絕的溫暖回憶補注,就如同作家林清玄曾寫道:「人的生命雖然渺小短暫,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來照見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