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旅程《轉山─邊境流浪者》

2011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陳柏蒼
學校:北門高中 三年級

在陌生且苦寒的世界屋脊上,穿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峰,騎著單車,跨越千山萬水,這是屬於謝旺霖先生的流浪之旅,一個臺灣青年的壯遊故事。

   途中面對疾病、傷口和孤寂的夾擊,他說:「在這個過程裡,甚至感覺不到勇氣的存在。」但是,若非以勇氣作為起步的基石,怎能力抗逆境的消磨,又怎能毅然的向前邁進。面對艱難的挑戰,勇氣便是鬥志燃燒的原料,為目標前方未知的漆黑,燃起一團足以照耀路途的火光。縱仍然恐懼,內心深處那股不服輸的堅決,也將會大聲的吶喊:我不會投降。

   最令我感同身受的,是旅途的孤寂,無論路上有人與否,內心總是一片虛蕩的空曠,好似周圍的一切皆與我無關,身為過客,我們的歸宿乃是位於遙遠的前方。幸好,最美麗的人情也是無所不在,就算語言不通,也不虞構成溝通的障礙,因為微笑與祝福便是最佳的橋樑;每當需要問路、補水或借宿時,若能得到善意的回應,心中那片空曠將再度充滿陽光,那暖洋洋的恩情,也讓原本沉重的步伐變得無比輕盈。
漫漫長路,沿途總是伴隨著令人心醉的美景;懾人心魄的壯麗山川與心寧詳和的柔美花草,都是自然中最令人讚嘆的詩,若是在苦行途中偶然抬頭,大自然便會毫不吝惜的賜予我們忘卻身心疲憊的妙藥,作為我們發現「美」的犒勞。

   藏民的信仰與作者見到將要去轉山的朝聖者,讓我對於信仰有了新的體悟。人若滿足了生存的需求而尚有餘力,就會對於生活感到空虛,因此,宗教信仰便應運而生,填補了心靈上的空洞,如同地球引力給了我們「腳踏實地」的能力,使生活有了目標和方向。藉由堅定不移的「信」,不但能克服生活中的恐懼,還能將希望寄託來世,使生者不會灰心喪志。既然信仰是支撐內心的力量,那作者抱持的那種不放棄的信念,或許就是旅者的共同信仰,打從一開始便堅若磐石的決心,就像是對未來達陣的宣誓,給不如想像中堅強的我們,多了一個不可繳械的理由。

  作為一個流浪者,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說的:他們已經習慣別離。不論哪裡給予我們何等熱情的歡迎、何等溫暖的招待,我們終將別離,再度踏上未盡的旅程,繼續寫下新的故事,直到已經站在等候多時的終點大旗下。

  相信轉首回望時,那些曾經向爾伸出援手的人,也正為爾祈禱,直到我們成功的為旅途劃下句點,而流浪的精神將持續醞釀,醞釀著令人難以忘懷的下一站。

今天誰會遇到我《哈利波特七:死神的聖物》

2011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趙翊君
學校:建臺中學 三年級

永遠無法忘記是那一個夏日午後,我宛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一頭栽進那深不可測的魔法世界,從那時起它成了我的精神糧食,我的心靈伴侶。談起它我總是熱血奔?,臉頰泛紅而眼露光芒,急欲和人分享它的好;即使每一頁幾乎被我翻得破舊泛黃,但書中的魔力未曾消減,反而以不同的形式在變幻,因為我的心在變,字句間的魔力也隨之更迭,是它伴我歡笑、伴我成長──哈利波特。

   對他人而言,也許它只是部奇幻小說,但它之於我,便如太陽之於向日葵,月亮之於月見草,以永不消褪的熱情追隨,仰著臉,親吻著陽光、月光,一連串魔法似的光合作用下創造出了夢想,因為有這些夢,在哈利及其伙伴們並肩對抗佛地魔王時,讓我相信了友誼和愛的力量;在他們執行任務失敗後,淺嘗了憤怒和絕望;彷彿在他們的生活成長背景下,也體驗異國的風俗和文化,而文字似花香於指間蔓延,我沉浸在那芬芳,一幅幅的影象歷歷在目,我已分不清現實和夢幻了。也在哈利面臨失戀、背叛和死亡的慟啃食我心,我是他,他是我,我們相遇而後化為一體;我們同樣面對青春的徬徨和叛逆,同樣有著正直堅毅的性格,同樣珍視朋友,也同樣地一再失去摯愛,刻骨銘心的慟令我看見了小說是世界的縮影,而我們以愛包容和接納所有的是非曲直,以愛突破和克服所有的困境藩籬,而後有了皆大歡喜的結局。

   在故事中的一段情節描述了佛地魔王為剷除麻種──指祖先有非巫師血統者,而先後取得政權並宣揚他們對祥和社會之危害。佛地魔的行為正如希特勒當年的納粹種族主義,秉持著白人血統的優越感迫害他族。猶如當年日本所執行的分化教育,亦如當年歐美人在上海租界禁止狗和中國人踏入公園,又如當年漢人欺壓原住民,這些都是民族的優越感作祟,也是奴役者的變橫作為,沒有包容的心態、沒有接納的胸懷,又怎能夠正義凜然地喊出要攜手共建美好的未來?如哈利挺身而出為拯救更多無辜的人們,而在我們的世界裡亦有金恩博士和無數的人權運動者勇敢爭取,然而,當臨不平等的困境時,我應會如哈利奮不顧身地站出來捍衛!只因心中有愛。

   有時候讀書是一種逃避,逃避現世,忘卻當下,當你融入書後,思緒隨著情緒馳騁,你已不再是自己,也許是可憐孤獨的簡愛、傲慢自私的郝思嘉、善良自卑的加西莫多;抽離了現世,行走於非洲大漠、波斯高原、西伯利亞凍土,體驗了美國的繁華、歐洲的典雅和中國的古色古香。是的,我是見過許多人,活過許多迥異的人生,每每讀完最後一字句總是怔怔地閤上書,是啊!結束了,一切在此劃上句號了。

   每回重新翻閱,都有新的發現,就像「心有靈犀一點通」,和作者心靈、主角思緒彼此間更親近了。讀書的樂趣在於拋棄自我,在於擁有新的領悟和見解,更在於細微之處發現精心安排的伏筆及轉折,是這本書,屬於我青澀的青春。

誠實面對自己《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

2011年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陳怡方
學校:興國高中 三年級

假如人生只剩下無止境的慾望,那麼生活會變成什麼樣?當倫理道德的骨架崩落成一地的廢墟,善念良知的指針墜裂成虛空的辭藻,你又要如何自處?

   西藏諺語:「身是最高的山,腳是最長的路。」如何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慾望、處境,並採取適當的方式抒解與扭轉,是從古至今的難題,亦是你我生命中為了成長而必須勇敢蛻下的陳跡。因為蛻下,方能透析真實的自己,煥然一新。 不同於其他中國經典小說,直接在讀者心中烙印下俠義情誼或追求至情至愛的價值觀。在閱讀《金瓶梅》的過程中,我彷彿能感覺到蘭陵笑笑生使勁地用手摀住我的雙眼,無法藉著光──良知、悲憫來丈量未知,僅能徒手觸摸這塊沸騰著滾燙世俗慾望且無任何價值信仰的黑暗底層。每個靈魂都被這漆黑撕破成不完整的殘片,空氣裡瀰漫鮮血的濃腥。

   看到故事中各個角色為了自身的私慾,不惜收賄、虐人,甚至設局殺人時,我不禁感到既憤恨不平又恐懼,怎會有這麼可怕的人間煉獄存在?誠如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所言:「任何一種教育如果不能讓你的思維徹底破碎的,都不夠力量;讓自己在一張畫、一首音樂、一部電影、一件文學作品前徹底破碎,然後再回到自己的信仰裡重整,如果你無法回到自己的信仰裡重整,那麼這個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丟掉了算了。」我想這就是《金瓶梅》的魔力,使我們能從故事中碎裂一片的倫理與良知,重新拾起拼湊成一個更完整的自己。在惡中了解善的可貴,並發掘良心與道德存在的意義。

   藉著侯文詠完善的剖析《金瓶梅》中各個角色的心思與行動,使我們更能將這本流傳千古的經典,與我們的生命互相映照。當我閱讀到西門慶在死前不斷瘋狂地性行為,其實是利用刺激來忘卻內心的空虛與無助時,我想起自己過去求學時,也曾經沉迷於電視、電腦,以逃避現實的壓力與挫折,但是這樣的選擇,只是使自己在短暫的解放後,深陷更無法自拔的痛苦泥淖,足以澆熄對生命的理想與熱情!而那些新聞中的毒癮者又何嘗不是如此?

   因此,不論是書中的角色或是當代的所有人,我們都必須為生命尋找一個港灣,貨運出個體的焦慮與徬徨,使安寧得以停泊,回歸靈魂的中心,悠悠長長。名作家張曼娟嘗言:「生命是一個病場,唯有全然的交託才是大自在。」所以當我們在無助與?悶裡溺水時,要用智慧尋求遊泳圈,尋求各方的協助與諮詢,使疲累的身心有更多支點支撐。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但需要我們打開心扉,甫可捎進徐徐的清新。

  「心安處即是吾鄉」我想那就是神的所在吧!

天上,永遠有星星《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2011年高中組  第四名
姓名:劉昃恩
學校:中山女高 三年級

風時常改變沙丘,可是那還是同樣的沙;際遇時常改變人生方向,可是那還是通往終點的方向。五月初,大地爐灶生起悶火,穿戴在指考戰士身上的甲冑,高溫煎烤著人心,心情在發燙,日子,也在發燙。

   清晨醒來,還聽不見蟬聲。睡眼矇矓,腦袋瓜卻早已放映完今日的行事曆,考物理、考英文、交學習單、交講義費、算數學、看化學、背國文、讀生物……,念著念著,右肩背上書包,左腳已踏出家門了。
這是指考烽煙高漲的時期,然而,我卻不在這隊行列之中。二月份學測成績放榜,我便決定不再考指考。事實上,我盯著成績單發呆了很久,一回神才意識到,同班同學都申請台清交去了,而我,差個幾級分才摸得上邊。

   對學校來說,也許我表現得不夠好。但慷慨的是,爸媽笑著告訴我,如果我認為自己不適合考指考,用學測的成績申請大學也無妨,不管繞多少路,作多少調整,只要朝著原來的方向前進,一定能達到目標,而且這一路上,我會拾得更令人驚喜的花苞,甚至體會到標準人生所缺乏的──更寬闊的價值。
如果沒有幽谷,便看不見高峰的巍峨;如果沒有低潮,即使站在人生的高點,也只是如履平地,毫無滋味。重要的不是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谷地,而是必須善用每一天,每一天,都有它的永恆。

  所以,同學們拿來準備指考的時間,我看了大量散文、小說和英文傳記,參加了幾個寫作比賽。有人告訴我,與其做這些無意義的事,不如拼一次指考,說不定能進前幾志願呢;前幾名大學擁有的資源肯定更豐富,到那時候,你得到的機會才會更多啊。 他講得有道理,但是有句話我不認同,在我看來,增進語文能力絕對不是件無意義的事。

   我選擇了先進大學,而這段空出來的時間,充實我夢的知識。也許常會聽到一些流言蜚語,但是,寶藏要靠流水的力量沖刷才能露出來,也正是同一個力量把寶藏深埋在底下,所以有一天,我要證實它。如果你所找到的是最最根本重要的東西,那麼這樣東西是不會被浪費掉的,而且你永遠都可以回來;如果你發現的只是暫時的光芒,就像彗星一樣,那麼在你回來的時候,它就不會存在了。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讓我明白,有時候,我們在交叉路口周旋了老半天,驀然回首,原來夢想就在燈火闌珊處。所以,只管勇往直前吧,命運會指引你,讓你行至自身價值處,發光,發熱。總結來說,只要活在當下的這一刻,你就會很快樂。就能看清沙漠裡有生命,而天上,永遠有星星。

父後之後《父後七日》

2011年高中組  第三名
姓名:羅雅璿
學校:復旦中學 二年級

捻香。裊裊的輕煙,伴著隨時間漸次增厚的煙塵,彷彿是我對您最深厚且綿延的思念。不絕於耳的誦念與吟哦,清脆鳴盪於整間廳室的規律聲響中,我正試圖尋覓同我一般的失魂者。出乎我意料地,不知是出自實際抑或矜持,在這裡的每個人,只是輕聲地默語著莊重與虔誠,彷若不再憂傷。似乎只要虔心地希冀與祝禱,曾經的那些惆悵也將隨著亡者之魂,一起消逝於頃瞬。
只是,是真的不再憂傷了嗎?

   這是我在看這本書時反覆詢問自己的問題。我想,作者在寫作本書的同時,也是在反覆向內心確認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書中,作者選擇以輕鬆詼諧的筆調行文,藉著參與父親的喪禮,體驗著民間習俗的各種繁複儀式,並回頭重親檢視昔日情感,無聲地書寫出對父親最深重的思念與追緬。七日的喧囂與紊亂之後,作者描寫著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卻在隱約之中透露著父親離開後的各種變化與心情調適。我還記得當作者在向朋友們提起自己父親的死訊時,她是那般若無其事地說著:「沒關係,我也經常忘記。」遺忘,是否真的能緩衝悲傷撞擊的力道?或許是,也或許不是。因為,我們也經常會忘記,當回憶與思念如潮水般襲來,我們可能會因它的劇烈而再次傾倒,而再次受傷與疼痛。告別,並不是全然地遺忘,亦不是絕對地失去──那是對於完成一件事之後,毫無遺憾地向它辭行──一種豐盈的圓滿。我想,這便是為何那些喪親者能如此釋然,如此恭敬地跪對著,向他們的所思所愛。不是不再憂傷,而是,我們早已在悲傷的過程中,獲得了面對與再次擁抱的力量。

   父後之後,悲傷之後,失去之後,如何再次勇敢?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想起我曾經歷過的失去。我將永遠不會忘記,那在喪禮儀式後朋友所傳來的一封簡訊:「是啊!正是因為經歷過這些事,才使我們成長。」逝者已逝,生命亦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一步步邁向凋零,那些曾經使我們成長與創傷的痛楚,不也將以另一種形式傳承給我們所愛之人?它使我們勇敢,以最疼痛的方式要我們銘記昔日那些深刻,並讓我們掙扎著站起,再次起身面對往後的一生。失去並不等於消亡;縱使失去我們所愛之人,我們卻不會輕易遺忘那些一起攜手走過的道路,亦不會否定那份持續流動與存續的愛──反而會攜帶一生,不管是輕盈抑或沉重。有些悲傷,無須遺忘與拋卻,只要我們改變面對它的姿態。逝者將生命中的未完成傳承給我們,而我們將繼承著這些,代替他們走過,用另一種方式,讓他們永遠活著,在我們心中。

   我們將在悲傷之中撤離,只留下光。

別說「如果」,只要緊握《目送》

2011年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林政誼
學校:私立光華女中 三年級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變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印在書皮外的這段文字,使我佇立在書架前,宛若失足深陷無底洞,一顆心沉甸甸的,好似再也負荷不了任何一絲碰觸。短短的一段文字,卻把我發配邊疆似的讓我孤身一人走進那最邊界的荒涼──寂寞。咀嚼龍應台女士的文字,才發現輕描淡寫中隱藏著尖刺。因為她過於犀利的筆觸,使我對家人的看法全然被推翻。還是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了解,家人間即使加上一層血緣,仍如一條細線般易斷。我們都明白人生這一場旅程短的令人屏息,只是除了作者之外,我們都缺乏說實話的狠心。

   其實我一度惱怒,家人一生的牽絆竟被濃縮成背影的交替。但諷刺的是,我無法否認這就是目送。每每翻閱它,我的心臟就在未施麻醉的情況下接受解剖手術。書頁逐漸消瘦,但我卻始終難以將它一次下嚥。因為真實得太深沉,我還無法適應這樣的赤裸。年長的最終是離別,年幼的則是準備起飛。處於目送兩端離開的原點,那是多麼酸楚的事實。但作者卻像在沏一壺茶似的平靜,將心酸看成瀝過幾回的茶包掛至高處將它懸著,待時間讓它風乾。母親告訴我,作者在這本書中已看透並接受一切皆是輪迴。付出的愛總是在子女身上,回頭才發現父母蒼白的鬢角。那時我想起在書中龍應台女士曾提及:「慢慢地,慢慢地我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跟另一個背影有關。」,對作者來說,那個在機場勉強接受她的擁抱,即使分離卻仍瀟灑不再回頭,無視她的悲傷與感慨的那個兒子,就是她落寞的源頭,而我在她兒子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曾經,我不耐的拒絕父親遞給我的大雨傘,就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厚重而百般推託,即使我知道那丁點的厚重裡有著父親超載的擔憂。曾經責怪母親在人山人海的車站售票口大聲呼喚我的名字,因為當時眾人投射的眼光使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即使我知道呼喚我的母親只是想問我是否可以接受站票,還是要等下一班有座位的車。一個過份簡單的問題,卻為了不讓我在旅中感到疲憊,而停在售票口猶豫。她欲回頭詢問我意見,卻發現我沒等在她身後,母親心急的呼喚著,前幾次我沒聽見,因為我遠遠地站在她看不見的角落。

   《目送》裡有一篇「如果」,龍應台女士提到若有重來的機會,她會牽緊她父親的手。現實的是人生不能重來,再多的如果也只是感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似乎還是我這個年紀所看見的核心。因為自從升上高三後,生活逐漸因課業與人際關係等等課題脫離原本的軌道。我的自我保護和叛逆行徑惹來與父母親之間的槍林彈雨。即使我鋒利的話語總是讓他們的心傷痕累累,但他們仍將心繫在我身上。即使我總忘了回頭,但他們始站立在路的盡頭等我。記得母親曾拿著《目送》這本書,語重心長的告訴我:「我也該認清這事實了。」,那語氣裡彷彿正割捨著某部分靈魂的重量,某種自我意識形態的存在。此時,我才發現自己的自私,竟如此吝嗇給予父母等量的愛,我竟如此殘忍讓他們為我流下擔憂的淚水。霎時,我了解到我究竟放任自己走了多遠。為了不再重蹈覆轍,爾後我總是習慣在文章中寫進對父母的感謝,但母親卻告訴我:「天底下偉大的父母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我們在夜市工作很辛苦,但那也是養育妳的責任。我們不會抱怨,但也不覺得這樣的付出值得被寫進文章。」,我知道他們為人父母的責任心,但在閱讀《目送》的過程中,我赫然發現自己竟懊悔地邊翻閱邊頻頻拭淚,那一瞬間我下定決心將懊悔的自己就此丟棄,我要藉由《目送》去重新建構一個全親的自我,這時「盡力去愛」成為我的中心思想。我曾告訴母親,或許天下偉大的父母不計其數,但能包容我、引導我的她和保護我、鼓勵我的爸爸,在我那溢滿暖意的左心房裡,他們給予的愛不需與誰相比較。

   在《目送》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以前如脫韁野馬的自己。藉由體悟龍應台女士的心態調整,我了解到總有一天,當我回頭時,父母已不在身後。我何不從現在起便牽起他們的手且伴於他們左右?何不陪他們走完人生的路程,聽他們訴說往事的風光,帶他們看遍嚮往的風景?何不「盡力去愛」?雖然,在龍應台女士在《目送》中是以無言訴說時間對生命的無情,而並非為偍倡「及時行孝」之觀念。因為父親去世、母親失智、兒子長大的這段過程,使她漸漸不再執著於相信與否。而對我而言,與作者想法重疊的是彼此所認知的幸福。一種安心的存在感,滿足於熟悉的人事物上。我想,除非到了為人父母的年紀,否則我無法確切領悟作者「看清」。但至少我「看見」一個開始懂得愛人的自己。

  我不願再次傷害我的摯愛,雖然我無法打破既定的生離死別,但至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能多愛一分則別吝嗇。以及提醒自己看清,幸福簡單但得來不易,還有時間與機會伴於父母左右,就是還擁有這份幸福。因為我不願,在不遠的未來裡認同作者的感慨。因為清楚,再多的「如果」,也只是遺憾當初不曾緊握。所以閱讀完《目送》,我帶著全親的自我,盡力去維護那雖然短暫卻一生深愛的血緣與輪迴。

旅程《轉山》

2011年高中組  第一名
姓名:謝 昕
學校:花蓮女中 三年級

每一次的閱讀即是一趟旅程。 這回妳的目標是拉薩。

   一切來得太突然,再也無法偽裝出適當的情緒與表情,無法承受來自往昔的回音,於是他選擇流浪,回應隱約莫名的呼喚,以一種近乎殘忍的方式,抹殺思念,尋找遺忘和新生。

   妳好幾次想要從書中抽離,避開疼痛、挫折與絕望的推擠,大口呼吸高原上缺乏的溫暖氣息,卻又情不自禁的被文字的情緒牽引,轉眼間又陷入冷冽的孤獨。虎跳峽的江水奔騰,在窄小的岩壁間快速湧動,無數的水珠憤怒的吶喊著自由,一股巨大的壓力從字裡行間迸出,緊緊地揪往妳的意志,妳頑強的移開視線,不被激流中的漩渦迷惑而跌入江中。「有一天,我將出發追尋。」他如此寫到,追尋什麼?是哪個目的或終點?此時仍是一團迷霧,看不見未來的路途,回頭已是妄想,只能由命運主宰方向。

   妳看著他與瀘沽湖的女兒偶然相遇,一起踏上她生命中一場必然的旅行,光影變換,時間倒轉,沿著潮溼的甬道回溯至生命初始之地,她虔誠地叩首,淚珠自眼角滑落,滴在合十的雙掌上,此時的她擁有一種不加修飾的美麗與聖潔,那樣的靜謐與感恩使妳的心盈滿感動,母親是如此偉大,而大地是何等溫柔。

   滑過一個山彎(而妳翻過一頁),被眼前陡然出現的梅里雪山給震懾住,晴空映照在冰雪上,散發耀眼的光芒,高聳的山壁滿佈刻痕,那是祂掙脫時間束縛、造就永恆的代價,驕傲,孤獨,又充滿力量,一陣輕微的顫動,礫石滾落,揚起潔白的冰晶,美麗又動人心魄。在這趟寂寞的旅途中,奔馳過無數個變道,峰迴路轉,心情也跟著起伏,人,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是天地間渺小的沙鷗,許多心中的執著在接受到如此靈魂衝擊而消失得無影無蹤,過往已成追憶,未來變化無常,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

   藍為天,白為雲,紅為火,綠為水,黃為地,禿鷹盤旋,低啞哀鳴,繚繞的煙霧與梵唱從紙頁中升起,葬禮在廣大的天地間舉行,沒有哭泣,沒有哀悽,有的只是微笑,對於西藏人而言,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站,而是新生 ,靈魂從支離破碎的肉身中脫離,步入輪迴,重新開始。他流浪的初衷,無非是想要逃離,妳看著他朝目標前進,一路上的經歷似乎不是這樣單純,靈魂衝擊,跨越生死,體內的人格不停的分裂與融合,自我逐漸脫離他從前的樣子,越是審視,變化就越加顯著,他正在蛻變,文字簡單卻醞釀著生命,語言內斂卻飽含真情。

  「轉山──對著性靈大山反覆繞走的儀式。西藏人相信,遭遇苦難的人藉此將能得到罪愆的洗脫與身心的淨化。轉山者,必須捨卻己私慾,僅為他人祈福而行。」朝聖者用他們的身體丈量生命的長度,而他用的是自行車,獨自前行,洗滌靈魂,邁向心中的內殿。旅行的長路已到盡頭,他坐在布達拉宮的廣場前,只是沉默的等待,忍了許久,所有的執著化為一顆晶瑩的淚珠,飽滿的,含蓄的,成熟的,沿著瘦削的面頰緩緩滴落,回歸靈魂的純粹。

   回首望向綿延的車痕,從前的經歷像是一場夢,雖然拉薩不是西藏最高的地方,但看著他沉著冷靜的文字,妳知道他已到達心靈的頂峰,不受一切物質所羈絆,自由翱翔於蒼穹,放眼無涯,天地空闊,形容憔悴,內心充滿智慧與生命力。

   最後一個句點落下,妳的旅程就此終止,那刺骨的風、跳躍的顏色、善良的靈魂、糾結的心情快速的掠過腦海,成為妳記憶的一部分。「有一天,我將出發追尋。」他曾以為自己追尋的是某一目的或終點,經歷過漫漫長路終於了解:最為珍貴的不是達到目標的瞬間,而是驀然回首後的省思與過程。人生中充滿各種取捨、掙扎、痛苦與渴望,流浪是為了要暫時逃離一成不變的生活,是為了要體會一無所有的感覺,為了要尋找沒有偽裝的自己,唯有敞開心胸,放棄執著,才能使心靈富足。

當個守護者《姊姊的守護者》

2011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鍾汶庭
學校:新竹縣寶山國中  三年級

捧著手中的書,我花了好久的時間不斷回憶著最後的結局,真是一個顛覆原來設想的結局。我喜歡作者將每個人物角色的想法來構築整本書的故事,我喜歡作者將每個人物的性格描繪的淋漓盡致,這使我曉得每個缺一不可的角色,他們之間的聯繫是付出與犧牲,文字寫下莎拉對凱特的呵護之情;布萊恩維護家庭的努力;傑西渴望被愛的心情;凱特因痛苦想放棄生命的念頭;安娜無奈孤寂的幼小心靈。此書有種魔力,打從第一段文字的出現,就讓我的心跟著情節翻起滔天巨浪。

   上天在造人時是小心翼翼、是充滿巧思的,因此就連雙胞胎在細微的地方上還是不同的,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不同的情緒與想法。對凱特和安娜而言,「活」是為了對抗病魔不讓父母擔心,是為了拯救姊姊不讓父母悲傷,在他們的生命歷程裡,「父母」是路標是指示牌,真正在行走的「我」卻消失地無影無蹤,閱讀此書讓我思考書中矛盾的問題,愛因斯坦說:「人是為他人而活的。」付出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但自己的身體使用權也必須給予他人來操控嗎?我省思許久後,認為兩者不該被畫上等號,父母是上天造人的一個管道,父母是代替上天來呵護孩子的天使,但天使終究不是孩子本人,孩子更不是傀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舞台,父母朋友只是帶領我們走向正軌的配角,不該牽制住我們向前走的腳步,就算是年幼的嬰兒、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雖莽撞衝動,但他們手中早已握著一支畫筆,準備在生命的畫布上慢慢揮灑自己的色彩。上天在造人時是艱鉅困難是充滿驚喜的,祂讓每一個生命都有一條獨特精彩的路程,因此由自己一步一腳印的走,才能發現一路上的美,才能抵達未來的康莊大道。

   我想,溫馨的情節最能打動一個人的情感。凱特在妹妹面前不須掩飾自己的痛,她能真誠的流露,她謝謝妹妹的付出,她深愛著妹妹;安娜在姊姊面前可以坦率的說出心裡話,她將自己對姊姊的愛毫不保留的表現出來,因為沒有姊姊就沒有她的存在,他們是同體的,這種感受不會令人痛苦或疲倦,是喜悅、是幸福、是慶幸還有對方的陪伴。看著文字紀錄著凱特與安娜之間的濃厚親情,我,感同身受,從小到大我的玩伴只有大我三歲的姊姊,我們的個性宇宙不同,姊姊十分獨立,總能在困難中找到自己的腳步,堅定志向勇往直前。而我總是依賴家人的幫忙和指引突破考驗,總猶豫不決自己的未來方向,我心中的榜樣不是台灣之光,不是成功的偉人,而是一路與我共患難的姊姊。我期望自己能像姊姊一樣在追尋夢想時,不畏懼、很冷靜的實現,她是陪伴我度過許多難關的守護者,是我課業上的小老師,我倆的書桌是靠在一起的,所以學習過程中總攜手走過,再晚的閱讀都因有姊姊在身旁的陪伴而不孤單。安娜是凱特的守護者,我也想成為姊姊的守護者,七月份姊姊即將參加大學指考,我會陪著她追尋自己的夢想,像安娜,幫助姊姊建立自信和勇氣。

   愛是種牽絆嗎?愛的定義是什麼?對於愛,我曉得是冬天裡的太陽,是黑暗中的曙光,是跌倒時那雙攙扶的手,但我卻不曉得還有犧牲和付出。這種愛可以填補一個人心靈上的空洞,可以讓一個人改變,可以是彼此間最堅固的聯繫。莎拉、布萊恩、凱特、傑西和安娜,這一家庭成員都是深愛彼此的,只是那愛,是靜靜的、是埋藏在心中的,深情地付出和犧牲。十三歲的安娜,十五歲的我,我發現自己還缺少了一份對付出、對犧牲的勇氣。

爸爸,我很想你《父後七日》

2011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仇沛宸
學校:新北市立福營國中  三年級

現在的你在哪裡?有沒有把我忘記了?

   父親過世也快一年半了,在看完《父後七日》後,心中那種難以言喻的心情,就像一年半前那樣鮮明,又在我心中洶湧起來,無法退去。一樣的繁文縟節,卻是那幾天最能與他貼近的方式。父親是在國外過世,按照那裡的規定,必須要先火化才能回國。誦經等等的儀式,也是回來後才進行,來不及辦出國護照和簽證的我,只能等待姑姑和姊姊以及父親的回來。在等待的期間,我一直在想:父親是真的離開了嗎?會不會是大家搞錯了,過世的其實只是一個和父親同名同姓的人而已?每天起床都想把它當成是場夢,但事實還是在小細節提醒了我它的存在。

   姑姑和姊姊回來後,我們半夜趕到禪寺,白色的骨灰罈外面貼著父親的照片,是很年輕時拍的證件照,藍白的背景、父親臉上的笑容以及和我一樣的單眼皮、小眼睛,都讓我好懷念。差點要讓眼淚霸佔我的臉了。幾天下來我們都是誦經、拿香跪拜以及照著道士教的方式和父親說話。我和姊姊幾乎沒有聊天,就怕一講話會不自覺提到父親而更難過。

  回到淡水老家,從樓梯、走廊到二樓房間,都有和父親的回懷在徘徊,整個屋子似乎也都瀰漫著父親的氣味。和姊姊在房間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看到一本小冊子,是他上班隨身攜帶的記事本,我小心翼翼地打開,封面內側的夾層有幾張照片,全是我和姊姊小時候拍的,每一張都經過護貝,父親小心地保存著,像稀世珍寶般那樣寶貝。我們也看了相簿回憶和父親之間發生過的種種。最後一頁是我們一家四口唯一的全家福,我看著那頁好久,腦海深處那些和父親一起有過的記憶竟一個個被喚醒,有如走馬燈一般呈現我眼前,那樣突然的畫面觸動了我的淚腺,眼淚不聽話地恣意流滿我的臉。

  喪禮儀式及在火化場錄下的影片,也讓我看了之後連抽了好幾張面紙。曾和父親一起寫下的記憶不多,但回憶起來也是很有份量的。姊姊說回憶其實是分開後真正傷人的。我想或許是這樣沒錯吧!但若沒有那些回憶,失去後的難過也許不會那麼催淚,可是,曾經一起經歷過的那些,價值又有多少?幾張照片怎能承載我紛亂如絮的思念?一支影帶如何背負我細長如絲的回憶?

  爸爸,現在的你在哪裡?有沒有把我忘記了?

一九四九─那永遠的傷《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姓名:劉宇馨
學校:台南市歸仁國中  三年級

若能將中華民國自古以來的歷史著成一本大書,一九四九這短短的一年可能僅以幾段簡略的文字輕輕帶過,畢竟在歷史的漫漫長頁中,一年寒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篇章。但我們若深入探究一九四九年所發生的一切,便會發現這一年是歷史上極為沉重的一頁,它承載的不僅是戰敗的屈辱,還有許多不願被提及的生離死別和戰亂時代之下的無奈。

   一九四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不久,戰勝的中國還未嚐到和平的喜悅,國共內戰緊接著爆發了,戰後,戰敗的國民政府遷臺。那幾年接二連三的戰爭,無情的拆散許多小老百姓原本幸福甜蜜的家庭,許多男人被迫從軍,從此葬身異鄉,亦或再也見不到家人;許多婦孺苦守家園,撐過饑荒、耐住寒冷,甚至隱忍著軍紀敗壞士兵的凌辱,只為等候親人有朝一日能返鄉;更有許多人,日日隔著那浪滔滾滾的臺灣海峽,苦苦思念著身在對岸,生死未卜的親人。這些令人鼻酸的情節,被許多史書上執著於勝敗的文字所掩蓋,在許多不願追憶傷痛的上一代口中隱藏,龍應台筆下的一九四九,以最樸實的文字、最真摯的情感,不強調糾葛不清的政治情節、難以細數的大小戰役,著眼於動盪時代之下最寫實、最黑暗的一面。

   戰爭,一直是人類血跡斑斑卻不曾缺少的一段歷史,或許能促使朝代更迭,讓更賢能的人掌控政權,但少數政客口中的宣戰,背後是無數個家庭的失散。讀著這本書,我彷彿看見一個個稚氣未脫的十七歲少年,起初從軍時懷抱的熱血和理想,已被一場場戰役、一聲聲砲響掏空,為時代所逼,他們必須將自身的恐懼和憐憫深深埋場進心底,將槍管瞄準那可能和自己同齡的敵軍士兵,他們可曾結下血海深仇?他們甚至未曾謀面。不過他們只能看著對方和自己同樣因為厭戰而疲倦的眼,控制顫抖的手,狠心的扣下扳機,再望進這雙陌生的眸子,那眼瞳空洞而永恆的瞪視著再也見不到的藍天,那是如何言喻的苦楚?但在殘酷的戰場上,他們別無選擇。

   一九四九,太多的血淚、太多的分別。多少人由於戰爭,還來不及好好探索世界,就從此閉上眼?多少葬身異鄉的鬼魂,夜夜尋覓著回鄉的路?多少被謹慎收藏在口袋深處的家書和照片,在主人早已喪身於炮火之下後,筆中人仍每日每夜守在門前,等待熟悉的腳步聲響起?多少在戰火中倖存的人們和親朋好友就此分離,戰後幾十年仍時時惦記著對方的名字?太多時代下的無奈是我們難以體會而不曾試圖了解的,因此許多長輩又能將悲傷的過往隱藏在記憶深處,不再提起動亂的那些日子,但在他們心中,一九四九的痛,仍是心版上一個還隱隱作痛的傷,深刻而難以釋懷。

   閱讀龍應台筆下的一九四九年,讓我初次認識那遙遠年代所發生的一切。即使過了許多年,一九四九仍是許多長輩心中最深沉的悲傷,畢竟,時間的長河雖持續不斷的向前奔流,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痛苦豈是時間能輕易沖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