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媽媽一起度過的900天旅行》讀後感

2009年國小組  佳作
姓名:潘季湘
學校:東平國小 六年級

忙碌似乎是現代人最重要的藉口,甚至忙到一通報平安的電話都沒有時間,孝順的心是要真正去實踐才算孝順,走出家門帶著老母親去旅行,讓我看到一個天真、有活力的老母親與貼心的孩子一起享受生命的美好旅程。
  一個隨意提起的旅行,老母親回答著:「好啊!我想去西藏。」西藏有多遠呢?看著地圖說一直走就會到啊!確實,路有多遠呢?向前走就不遠。和媽媽一起度過的900天旅行,這本書的開頭就讓我驚訝,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家還可以帶著她一百多歲的老母親出門去旅行,而且還是用人力騎的三輪車!出門邁向一個未知的旅程是需要怎樣的勇氣?這本書讓我看到了。隨著頁數一頁頁的向前,三輪車也緩緩的轉動著,溫馨的畫面在我心中一一浮現。「賣人蔘,這裡有上百年的、非常珍貴的人蔘……」就在這時,車裡傳出了母親的笑聲,母親推開窗戶,對著人群喊道:「我就是那百年老蔘!」多有生命力啊!一百年的歲月,確實是百年老「身」,老奶奶樂觀的態度,就算一百歲了,還是有一顆赤子之心。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或是聽到:「我老了,動不了。」這些人跟老奶奶比起來還只是孩子,可是心卻比老奶奶還老。我要記住這個畫面,回到家跟阿嬤說:「您還年輕。」
  每個故事都有劃下句點的時候。老奶奶說:「把我的骨灰灑在未能到達的目的地─西藏。」一個人的執著並不會因為死亡而停止,想做的事就去做,不要輕易虛度年輕的歲月,這輝煌的時代,是一個個老奶奶的故事所構成的。夜深人靜時,感觸特別深,隨著窗外的點點雨聲,我的心裡是在通往西藏的路上……。

溫暖微光《川之光》

2009年國小組  第五名
姓名:林則燁
學校:崇光國小 五年級

四月底,我去金石堂書店選書的時候,參展書架上,一本本「川之光」深深吸引我的目光。它的封面色彩柔和,筆觸真實細膩,畫著優美的河川景色和生動活現的動植物生態,讓我捨不得讓它在架上孤獨。
回家後,我手不釋卷,花了三天將書看完。這本書的作者是松浦壽輝,內容是描述在河畔生活的老鼠,因河川遭人類破壞,被迫溯河旅行,努力前往河上游尋找新棲所的冒險故事。
  我原先以為這本書是要批判人類的貪婪和自私,也以為書中的動物會激烈反撲,造成人類和自然失去平衡,發生類似影片「鼠禍大浩劫」的劇情。結果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緊張和刺激的情節中,卻處處可見幽默逗趣,溫馨感人,如同作者說的:「是一部彷彿聽見河面想起雨音的小說。」
  我也以為這本書只是一本描述東京河畔的動物寓言,沒想到它的意旨和境界遠遠超出我能夠理解的範圍。原來所謂的「川」指的是生命洪流,「光」則是被我們逐漸淡忘,曾經要追求心靈最初的、純淨的一縷明光。
  書中的三隻微弱渺小的玄鼠,在壯闊的生命之河中,牠們的存再或許只是一粒光點,一小段瞬息而逝的插曲,但牠們跟人類一樣,以某種特殊複雜的方式蘊宿生命,為了生存勞頓奔波,淌血奮戰,不論有多微不足道,還是懷抱夢想,勇往直前,踏實的面對生命,藉以代代相傳得以延續。
  特別是因為鼠爸「一失足成千古恨」,錯誤的判斷是牠們與嚴酷的風雪搏鬥,差點耗盡生命的餘光─即使牠們曾經那麼努力,那麼拼命,經歷遙遠又漫長的旅程。還好鼠哥達達獨自承受煎熬,默默咬牙克制對抗恐懼和絕望,找到救星,並且引領大家來到河川的上游,重新展開新生活。
  鼠弟奇奇就像我那可愛的妹妹,好奇、調皮、有人緣、喜歡冒險,常常因為一時興奮做出嚇壞家人的舉動。鼠哥達達是我最喜歡的角色,總使一副「我是兄長」的樣子。想要當父母的幫手,也想照顧年幼的手足,我可以從牠身上看見我的存在。在牠們歷險的過程中,幸好有達達乖巧懂事,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交了黃金獵犬妲米、母貓阿藍、溝鼠葛倫等好友,又救了意外落水的小麻雀,讓牠們每每瀕臨絕境時,就會有其他動物來救援,逃掉黃鼠狼的追殺、溝鼠的迫害;救回被鳥抓走的奇奇、被困在人孔蓋裡的鼠爸;甚至在雪地裡起死回生。
  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生命的脈絡,宛如川流的河水。」所有動物都會以謙卑敬慎的態度在自然界中求生存,對生命熱切的追尋,遇到困難都只能勇敢面對,避免在物競天擇下滅絕,表現出悲傷和快樂都會隨水流逝的豁達。只有人類以為是萬物之靈,不斷的挑釁大自然、破壞宇宙生態;只有人類思想太多,會困在自己思想活動裡而選擇逃避,心生七情六慾。
  聽說今年六月在日本,會有劇場版的「川之光」動畫放送,希望臺灣也能引進播放,讓許多懶得看厚書,或者還不會看書的人,能用最簡單的方式來體會生命之河是如此美麗,即使是微弱的光點也一樣閃亮、溫暖。

生命之歌《少年小樹之歌》

2009年國小組  第四名
姓名: 范姜凱
學校:國語實小 五年級

「少年小樹之歌」聽起來是首輕快悠揚的歌,實則不然,它是小樹和它的祖父母以及大地,所共同譜出的一首慷慨激昂的生命之歌。俗話說的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小樹的爺爺以透徹的眼光看這個世界,解開需多令我們迷惑的問題。
  小樹的奶奶教導小樹;「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自由自在的散播開來。」令我有深深地體悟。當我們發現美好事物的時候,通常都是選擇一人獨享,忘記古人流傳已久的智慧:「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心中滿懷貪婪,讓無影無形、無邊無際的黑暗,吞噬著我們的心靈。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都要的太多,而變得自私自利也愈來愈不快樂。
  我要像小樹一樣,學習成為一個有強大精神心靈的人,因此我要分享這個可貴的體驗給大家─閱讀少年小樹之歌。、
  對於書中的獵犬,我有極深的感觸,牠們對主人是多麼的忠誠,為了保護主人,面對危險也沒有絲毫的退縮,反而越戰越勇,即使最後受了重傷,心中也依然沒有任何一絲怨恨。反倒是人們常將家中飼養的狗兒,不負責任的隨意丟棄,還能編織出形形色色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罪行。相較之下,人們顯得多麼的虛偽與自私啊!
  小樹的爺爺並不以身為「萬物之靈」而自傲,它認為大自然的一切都靈性,神聖的、不容許被踐踏的,人類應該與萬物和平共處。相信我們從來沒想過,燕窩中的極品─血燕,竟是一隻燕子犧牲牠的性命,在奄奄一息之時,所吐出來的心血結晶。而我們只因「養顏美容」這個原因,就間接殺害一個生靈,又是多麼的愚昧和可惡。
  現代人過於濫用資源,隨意砍伐參天古木,生活了數十、數百年的神木,在電鋸怪獸的嘶吼之下,應聲倒下,那些樹必定感到十分的迷惘及不解,從前敬愛它們的淳樸人類,怎麼會突然倒戈相向。查拉幾族的族民感受到它們的難過,於是在暗地裡趕走企圖砍樹的白人,終於保住了白楊樹林。人類為了一己之私欲正肆意戕害自然、荼毒生靈,無疑是在自取滅亡,近年來諸多天災人禍不就是人類一手造成的嗎?為了解救人類,以及居住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查拉幾族人對於自然萬物的尊重與愛惜的精神,正是我們必須去學習的。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書中的人、事、物,書中有尖銳的諷刺,也有樸實的幽默,他以大自然為舞臺,教導我們愛的意義以及如何活出自己的價值,並帶我們體會生命的美妙。晨曦霞海、四季樂章、花謝花開、物換星移……有太多的驚喜與寶藏等著我們去發掘。快樂其實俯拾皆是,只要真誠的傾聽大地的聲音,他就會告訴你快樂在哪裡!別忘了與大家分享你的快樂喔!

為自己出征-找回真正的「我」《為自己出征》

2009年國小組  第三名
姓名: 葉心淳
學校:南大附小 五年級

在為自己出征的故事中,以武士的盔甲來比喻人的自大、無知、執著、恐懼、虛偽和自私等壞毛病。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層無形的「盔甲」,而貪婪、傲慢和嫉妒,通常就是這些壞習慣的成因。而這件盔甲如果變厚了,就很難三兩下,輕輕鬆鬆的把它脫掉,也好比這些惡習沒辦法一下子就改掉,所以我們要藉由通過三座城堡─沉默之堡、知識之堡和志勇之堡來慢慢消滅這些壞習慣,不斷提昇自己。
  這件「盔甲」不但是人人的壞習慣,更是令人煩憂的問題。由於人們太自私了,所以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出發,不會替別人著想,把自己的想法當做別人的需要,例如:我最喜歡吃水蜜桃了!遇到了一個極度討厭水蜜桃的人,我認為水蜜桃太好吃了,一定要和別人分享,所以硬是要將水蜜桃塞給他,因此對他造成了困擾。一但不會替人著想,不僅會給人帶來煩惱,也會因為別人拒絕、誤會我的好意而感到傷心難過。
  但是,究竟要如何脫去這件盔甲呢?請別人幫忙?行不通的!這是「我」的壞毛病,是要從「我的心」改變。難道是要別人幫自己改心嗎?不!別人只能告訴我們怎樣才能脫掉盔甲,不能幫我們脫掉。脫去這身廢鐵正是需要發自內心的改過啊!
  要脫離傷腦筋的盔甲,首先得通過寂靜的沉默之堡。在這座城堡中,必須要先學會安靜的反省自己,想想自己有什麼缺點,再想想能如何改變自己,更要仔細思考自己的弱點是什麼?學習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同時,還得學會聆聽自己及別人內在的聲音。
  當通過第一關的考驗後,接下來要通過知識之堡。在知識之堡中,除了要了解宇宙是所有知識的起源;知識為指引人生道路之光,有知識,前途會更光明;要體諒身邊的人之外,更要學習自己愛自己,才能夠真正愛別人。不斷的探索自己是誰?「我」本來的真面目是什麼?並學習放下慾望。
  最後,要通過志勇之堡的秘訣在於:打敗自己的疑懼,相信自己有能力打敗一生中最強悍的敵人─自己的缺點。每個人生來原本就很棒,根本無需證明給別人看。當通過自我的考驗後,將登上真理之巔。而所謂的真理,正是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已經告訴世人的「佛性本具」─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智慧,只是被自己的壞習慣〈盔甲〉所蒙蔽了,因此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找回最純真良善的「我」。
  我認為,在脫去盔甲後,接下來要做兩件非常重要的事─ 一‧像梅林一樣,再幫助更多人脫去盔甲。二‧繼續充實自己,讓自己變的更有智慧。如此,為自己出征才算真正成功。

缺陷與圓滿《失落的一角》

2009年國小組  第二名
姓名: 許櫻芳
學校:外埔國小 六年級

失落的一角是一個關於「缺陷」和「滿足」的寓言。一個本身有缺口的圓,滿懷期待的尋找屬於自己的一角。
  這個圓缺了一角,因此,他很不快樂。他動身去找失落的一角,有時候,他得忍受日曬、大雨、冰雪。不過就因為他缺了一角,所以他會停下來跟小蟲說說話、聞聞花香,有時他超甲蟲的車,有時甲蟲超他的車,最愉快的,就是當蝴蝶停在他身上的時刻了。他渡過海洋,穿過沼澤和叢林,他發現許多各式各樣,不屬於他的一角。直到有一天,他總算找到了合適的一角,他雖然變成一個完美的圓,但卻快得不能跟小蟲說說話,不能聞聞花香,蝴蝶也不能在他身上落腳。雖然他現在什麼也不缺,卻再也不能唱歌了。他懂了這裡頭的道理,於是他放下那一角,又回到他缺了一角的生活。
  人生的路上,總會有坑坑洞洞,不過也因為這些不完美、這些遺憾,讓我們有機會去磨練自己。路程上會有許多困難,等著我們去面對與突破,然而在這坎坷的道路上,也有快樂之事,但快樂之事不一定是圓滿,就像是有時候我們無法繼續向前邁進,而停下來休息,同時也學習到要如何與人相處。假設一個人是十全十美,那麼會使他驕傲,因為他不需要改進,因此他只能在無阻礙的道路上,單獨的存在。
  缺陷有時候可以等於快樂,但快樂不一定等於圓滿。因此我們不必因為一小部分的缺陷,而刻意去修改,讓自己變得不像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有缺陷,當一切完美無缺,人生也會失去了部份的意義。
  不過也因為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因此當我們看待別人的缺陷時,也應該採取寬容並且接受的態度來看待別人的缺點,因為每個人的缺點都不一樣,但如果我們能接受他的缺點,或許就能和其他人相處的更好了!

牧羊少年環島之旅《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2009年國小組  第一名
姓名:陳建勳
學校:忠孝國小 六年級

我像是一個沒有羊群的牧羊少年,大地為家,仰望星空而眠。經過的每一條路都是那麼的新鮮而陌生,時而青山綿延,時而大海壯闊,又時而長路蜿蜒綠蔭夾道,又時而晴空萬里澳熱難當。我和爸爸結伴而行,徒步環島一整個暑假,心就像牧羊人賣掉了他的羊群後那般的自由,義無反顧的出發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寶藏。
  我真心相信「當你全新全意渴望完成某件事,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也將自己全然的交給這趟旅程,一路上遇到無數的民眾熱心幫助,有的給水、給食物,有的提供紮營的場地,有的就祇是一句熱情的加油聲,都能讓我的心溫暖好久,更讓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徒步環島的壯舉。
  就是在徒步環島前看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也是它激勵著我前進,旅途中又看了幾遍,心裡也就特別有感觸,於是把自己當成了牧羊少年,步行探索那每一天的奇遇,細細的品嚐臺灣各地的風俗民情和歷史古蹟,以及那大自然所創造的鬼斧神工,都深深的烙印在腦海中,這才發覺那就是幸福,最簡單的幸福。至於過程的艱辛和身體的疲累反倒像是煉金術士提煉元精的熔爐一般,成為必要的過程而已。
  經過了漫長的五十三天,把臺灣很結實的走了一圈,就像牧羊少年回到了終點,卻也是起點,起出那些原本就埋藏在身邊的寶藏,原來我的寶藏也一直在我的身邊,那是無形而強烈的,從不間斷的付出,是我的家人對我的愛和鼓勵。讓我勇敢的跨出去,更抬頭挺胸的完成徒步環島,有勇氣去追夢,去追尋自己原本不敢擁有的夢。夢想是需要去實踐的,為有無懼的追尋,夢想才不會永遠只是夢想。你有夢嗎?你相信嗎?我相信。
  出發吧!現在就帶著你的夢想出發,去尋找屬於你自己的寶藏。

停車暫借問《停車暫借問》

2010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羅雅璿
學校:復旦中學 一年級

城外,盛雪飛燦,青翠河山,在國境之北巍峨,在歷史蒼茫中歌著亂世離散的悲歡。此刻,我佇立,嗅到的是那不甘被異族統治的奔騰血液,以及那不受時代牽綁羈絆的濃烈愛情。時代的潮起潮落間,世俗紅塵的飛揚與墜落裡,我看見一段熾熱足以融化冰雪的愛戀,在北國寒風中燃燒與蔓延。

   一陣凜冽拂過面頰。淒冷中,遠處傳來馬蹄聲輕踏。那道潔白雪徑上,停著一輛馬車,車中只有一個人,大雪紛飛中看不清長相。只見他從容下車,北風無情吹皺他顫抖的嗓音:『請問您可知道,何處是歸途?』望著他燦動的雙眸,我無聲靜默,在風雪朦朧中。

   一九三一年的東北,在日本的統治下傾擺紛亂著。一段激盪著青春憧憬迷夢的愛戀也轟轟烈烈展開。東北姑娘趙寧靜與日本青年吉田千重相識相戀,無懼於彼此敵國仇恨的鮮血腥羶,依然執著地信守永恆。就像那馳騁於遼闊草原的駿馬,即使敵軍壓境,始終無所畏懼地奔向前方。青澀的初戀情懷,總有著些許無知與莽撞─但那畢竟才是心中最誠懇真切的情感─有著屬於青春才有的單純與美好。或許,寧靜當初追求的僅是動亂局勢下一個平穩安適的依靠,晃盪時代浪潮下一個足以避風的港灣,寄託心中無以停泊的恐懼與孤單。

   『如果將來我不恨你的國家,那是因為你。』寧靜的聲音悠悠傳來,向來自夢中那樣不真實。終究要離別,終究要鬆開臂膀,強忍著淚水,微笑道再見。動盪的年代,不知道是由多少離合悲歡交疊構築成的。大時代背景鋪覆出一條路,人們只能無奈地朝未知的終點走。青春年華,那些曾經激動過、奔放過的情感,終將埋沒在難以觸及之處。

   戰後的東北,混亂依然。一次偶然的停車問路,寧靜初識遠房表哥林爽然。不似上段戀情來得熱烈短促,這段感情想是一幅清新淺淡的水墨畫,在每次的相處中,逐次加深情感的濃度,最終渲染出一紙艷然。即使早已有婚約在身,爽然不得不正視自己對寧靜的情感,是如此的濃郁而化不開。童年時父母無心的安排,成為日後束縛爽然的綑綁。父母的執意與不肯退讓,使他終究只能在感情的海洋中泅泳,無法坦然奔向自己所想所愛。兩人的曖昧關係,不後退,但也沒有前進。

   時勢如風,人們只能隨之飄散凋零。八路軍進逼,寧靜只能屈就現實,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熊應生,搬遷至一個安全的居所。為了再次見到心愛的人,就必須活下去。

   舊時思想的僵化與無法變通,至今已綑綁多少年輕的生命?礙於面子,爽然的父親始終不肯解除婚約。或許是害怕傷了另一個女孩的心,但是,問題的答案必須建構在明確的前提上。當時彼此心智都還不成熟,尚未有過任何感情經驗,怎能輕易地訂下允諾終身的誓言?只因雙方父母未經慎密思慮,只顧及表象的登對及匹配,而斷然摧折一段尚未開始就須結束的青春愛戀。現今社會開放自主,『戀愛自由』似乎已是個根深蒂固的莖脈,深植於大家心中。但是,曾經的那個年代,自由的權利不甚倡行,許多的言論及思想是不被允許存在的。無法違背父母的命令與期待,只能隱忍著那個沉痛的悲哀,對自由的渴盼與吶喊。並不是不敢違抗父母就是所謂的『孝順』,表象的平和也許會激起更波瀾壯闊的巨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句話吞噬多少人對真愛追逐的執著與勇氣?曾覆蓋多少美麗又純真的夢想?曾湮沒多少尚在成長茁壯的愛的幼苗?屬於那個年代的傷痛,隨著光陰遞進、歲月流轉,或許早已被遺忘,或許早已被釋懷與原諒。但對許多人來說,那個心中仍隱隱作痛的刻痕,它曾是那麼的傷─對寧靜如此,對爽然亦是。

   歲月的步履持續向前方走,不曾為任何人停歇。從東北雪鄉至南國香港,此情綿延萬里長。不曾忘卻對方的永恆思念,隨著時間行走數十年。兩人再次相見,年少情感不再似當時那般熱烈,反而像在空中飄散的細雪,輕巧而深邃。然而,命運的無情是一把利刃,刈去了他們之間所有的可能。儘管寧靜最終與應生離婚,爽然卻因為害怕連累她,無法給她幸福,選擇隻身赴美。兩人的愛情始終停留在那大漠金風、飄著大豆高梁香氣的東北。像那少了風的吹拂的風車,不再轉動輕盈,亦像那跨足於渾河之上的橋樑─那無以名之的愛情。

   時代的無常是一堵牆,兩人終其一生只能隔著高聳互相凝望。現實的更迭變遷錯開了兩顆即將碰觸的心;歲月的雨露霜雪澆滅了兩人即將併發的熱情。『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曾在題都城南庄中輕輕慨嘆著。每段情感,就好像那在春風中搖曳飄動的焉然桃花般,總會有它綻放得最燦爛、最芬芳滿懷的時刻。然而,我們是否有把握住,在它盛放的時節,去迎接它的美好?我們是否有勇氣,去採摘它的瑰麗花瓣與繁茂枝莖?或許會畏懼它的枯萎凋零,亦不捨它的隨風逝去,只是凝視,仰望著它的燦然。壓抑著澎湃的心緒,殊不知,那風中的馨香馥郁,只因你而美麗,只因你而無悔散溢。

   情感可否輪迴?失去的是否能再次回到身邊?我們曾錯失生命中多少行經與擦肩。多少次,因為怯懦,我們不願坦誠面對自己的心?缺乏追逐生命的勇氣,或許,我們終將失去,那原屬於我們,燦亮亮的愛情。曾經,我不斷思索:為何爽然要放棄與寧靜的感情?寧靜為何不去美國找爽然?或許是感情早已不復;亦或是,對彼此曾有過的虧欠的一種彌補。就讓心中那道痕,去證明 ─ 他們曾如此深愛過一個人。傷口依舊,只是不再疼痛。那是一種更為深刻的愛,以缺憾去成全一個更完整的生命。

   生命中的缺憾,何嘗不是另一種圓滿?昔日曾有的短暫,該是另一種永恆。

   作者鍾曉陽以母親的家鄉─東北為鏡,映照出的是一段純粹又斑斕的愛情。滾滾黑水,皚皚白山,對故鄉的思念不因歲月而滄桑荒涼。對鍾曉陽來說,天地山河遼闊似母親的臂膀,包容著她的狹隘,母親亦似那故國土壤,操勞奉獻著一生的愛。『它是一幀文字鑲嵌的照片,裡面是我與母親的合影。』她以謙卑與懇切的筆傳承著母親思念的故土鄉山,以及那對子女的,永不變更與散滅的愛。

  已不見方才問路的人。我想,他一定正走在歸鄉的道路。

   停車莫再問。愛,便是歸途。

優雅的炸彈《胡士托風波》

2010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施佳妤
學校:曉明女中 三年級

破壞製造創新,創新帶來開拓。當陳舊的世界、迂腐的觀念再也綁縛不住渴望自由的靈魂,滿溢而出的情感無法壓抑下來,是時候了。
那一記天雷般的聲響。

   短短三天的活動,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胡士托音樂節像一顆炸彈,震醒了長久以來默不吭聲的寂寞,也在理所當然的假性正義頭上狠狠地敲下一記。在性、藥、搖滾樂的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深刻意義。同性戀、雙性戀、黑人、黃種人、猶太人、和平主義的嬉皮們,以及數以萬計的人,如忘了關上的水龍頭所淌下的流水,源源不絕地湧入白湖地區,不再被那些灼熱的惡意眼光所燙傷,胸腔滿盈著愛。當地居民守著成見,從中作梗,對與會的人來說卻絲毫不掃興。在胡士托音樂節中,越來越多人邁步走出陰影,在陽光下擁抱真正的自己。

   在現今的社會上,有著『人人平等』這樣響亮的口號;少數族群的權利爭取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政壇候選人的政見中更是遺漏不得,彷彿是當選保證那樣的重要。然,有些時候,少數族群的利益是得到法律上的保障了,仍是無法自根本上得到『人』的尊重。層出不窮的虐待外勞事件中,難道施暴的雇主就不懂得侵犯他人的身體自主權是構成訴訟行為的違法舉動?外籍配偶與本國人的聯姻,又是為了什麼,某些刻薄的發言會把東南亞藉的外籍新娘批評成『次等公民』?

   諸如此類的不合理,能夠解釋答案也有千百種,而我認為,那是無法感同身受。因為不是受壓迫的那一群,所以自然而然地,忘記了同理心。

   儘管如此,我們還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盡數著自己的不如意?小市民生活很苦所以不要漲健保費、通貨膨脹到勒緊褲帶仍嫌日子難過、學測考題難到變成考倒學生而非測驗基本能力、工作加倍薪水卻減半、在離峰時段等到公車的機率比親眼目睹尼斯湖水怪的機會還低、身為千里馬卻還遲遲遇不到伯樂蹤影、被老師、被上司、被父母、被情人、被朋友誤會而百口莫辯……。

   處在劣勢之時,挫敗的情緒在全身經絡系統中暢行無阻。我們可以感覺得到自己身上的傷口在隱隱作痛,對於他人的傷口,或視而不見,或一句『好好保重』,輕輕帶過,不一會兒隨即拋在腦後。
這樣的生活,是否有點冷漠?

   藉著胡士托音樂節,以利出櫃了,再也不擔心無謂的蜚短流長,而以利的爸爸重拾了自信,驕傲地守護著家園,度過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因為胡士托音樂節,我們聽見了一些人的聲音,他們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這顆優雅的炸彈,炸開了一些心房,也炸毀了一些漠視。

   這個世界並不全然美好,但,我們可以改變它。

拒絕長大的孩子《親愛的安德烈》

2010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林欣蓓
學校:北一女中 三年級

閱讀安德烈與母親的這三十六封信,看他們之間對話的主題範圍之廣闊,內涵之深刻,我深感訝異及驚佩。同時,很羨慕。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直直地瞅著媽媽,不知道該聊些什麼?談認同、談革命、談反叛,或是談談未來嗎?事實上,甚至連學校生活我也不怎麼提。

   這種尷尬的情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自己也很困惑。會不會是普遍『一個十八歲的人』都會遭逢的困窘呢?孩子不願開口和父母交心,吝嗇去談內心的理想,甚或單純的生活品味。我想,抱著這樣矜持的可能性有兩種:第一種是,渴望長大;另一種恰巧相反,拒絕長大。安德烈在他的二十一歲發表了『獨立宣言』;而我,在他三年前開始與MM通信的年紀,卻踟躕地逗留於青澀的少年時期,不肯長大。

   歐洲和亞洲在『成年』的概念上有根本的差異。在亞洲,『成年』比較傾向於法律上的實質功效:十八歲,代表一個人犯了罪要附上完全的刑事責任;二十歲,表示有資格在選舉時投下神聖的一票,買棟房子也無須經監護人同意。但事實上,有工作仍住父母家裡的例子多不勝舉,即使成年了,在家裡你永遠是個孩子。歐洲不一樣。人一旦長大,就是個完全獨立的個人,不再是『父母的』小孩。長大了,就背一只行囊到處去探索、去旅行。
安德烈在比較歐亞差異的時候提到,他的亞洲同學們是『稚嫩的』、『可愛的』,彷彿一直處在父母的保護之下。這當然不免以偏概全,但我恰好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甚至比它還要更激烈一些。我不僅不想長大,更拒絕長大。

   對於家庭,我是激進的『反動派』。自從姐姐升上大學,課業、社團、愛情忽然轟地一下熱烈燒起之後,我強烈地感受到一股空虛感。我試圖去搏鬥,試圖攫住一家團圓的歡樂孩提時光,仍是徒勞。於是我變得乖戾,對老是三更半夜才回家的姐姐生氣,更對放任姐姐的媽媽生氣─我都要懷疑自己才是東管西管的典型亞洲老媽了。這種心理可能有些病態,但要我不這樣,很難。我是個太戀舊的孩子,也太固執。

   對於成長這回事,有那麼一點點覺悟,是高中生涯即將進入尾聲,攤在眼前的世界倏忽遼闊起來的時候。我的世界,一直都小小的,在安德烈提著簡單行囊走遍半個地球時,我甚至沒離開過台灣北部。他走上街去遊行,他在信中對MM高聲暢談自己的『反叛』與所謂『國家意識』;相同年齡的我,懷著滿腔的浪漫,夢想著將來擁有一間小小的咖啡館。

   讀這三十六封家書,一面翻閱,一面驚覺:專屬於孩子的作夢的權利,正以快得令人惆悵的腳步離我遠去。

看見我那座城《看不見的城市》

2010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李庭歡
學校:台南女中 二年級

像是城市史,像是風雲誌;人文學者的筆調,遊記作家的辭藻;虛實交會,時空不限。《看不見的城市》就是這樣一部小說。馬可波羅對忽必烈的講述是它的主線,那些在名字底下偷藏了魔魅狂想的城市故事,則是將要被串起的珍珠 ─ 馬可波羅是和《一千零一夜》中王妃莎赫扎德地位相近的引線者,作者卡爾維諾借他之口架構出的許多『看不見的城市』也是如童話、如寓言般夢幻閃爍著的珠玉。

   我覺得它比較類似寓言,散文詩體的寓言。每一個城市都在表達屬於它們的想法,都拉扯我進城去體會一下。結果當我關書時立刻一句話─卡爾維諾你搞得我頭好痛啊!我打賭我的腦袋被那些城市切去當它們的一部份了!如果要把閱讀中流動的內心語言全寫出來,大概得預備十幾頁的稿紙才夠吧;哎,我思考一分成樹狀圖就常有枯枝,故而讀完後的第一念頭只是直線聯想:那我住的這個台南市,在『看不見的城市』體系裡,是什麼樣子?

   因為我有個夢想,想自己以後也會是個漫遊的馬可波羅。小時候我拿外國城做目的地,老說等長大了就要去玩、去紀錄景觀、和當地居民聊天什麼的,但沒想過,要是順利『文化交流』了,我該怎麼對人描述自己的文化圈?或著範圍小一點,對我最熟悉的家鄉城市,該用什麼形容詞?

   幸運的是,書中這位馬可波羅在敘述時,以特性為城市做了分類,替我這一型思考經常處於果汁機模式的人提供了好用的綱領─呃,就是目錄那些照順序展開的標題啦:城市與記憶、城市與欲望、城市與符號、輕盈的城市、貿易的城市…。這些主題是可以融合在一個城市身上的,只因讀者各自的生活背景才有不同。也許法國讀者會將它連繫巴黎,義大利的話又可能交會在羅馬、威尼斯或佛羅倫斯。

   因此,《看不見的城市》為我總和放映出的影像,是台南府城。

   城市與記憶,寫沒辦法和過去分離的城市,像海綿一樣吸收記憶的城市,寫的是齊拉,但也一定可以是台南。府城的老紅磚瓦,從國小就聽鄭成功與荷蘭的學童,古蹟經過改造,依然待在都會區中,保持著誘人追憶的感覺。城市與欲望,包含的是豐饒物產的欲望,更有人們探索這座文化舊都的欲望,並不遜色於身處安那塔西亞的心臟接受到的衝擊啊。至於這裡擁有的符號,真是多的一瞬間讓我難以抉擇:夜中街上公共藝術亮起的暈黃燈光、固定時節的煙火和歌仔戲聲,而它們的興盛及燦爛風采,到底是先前做為貿易的城市,彷彿攸菲米亞城,交換了不論有形或無形的改變。

   《看不見的城市》投出了眾多影像,許我收進眼裡的,卻是這座城佔了第一。我看見的那座『看不見的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