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t La Vie.《在一起,就好》

2009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 賴佳宜
學校:立人高中 三年級

夜晚寧靜得只剩下心跳的低喃,落地窗外一輛重型機車呼嘯而過,會不會是法蘭克?
  由四位平凡卻又特別的主角交織而成的法式幽默,內容詼諧。從四位主角身上看見了人生的無奈、苦悶,但更多的是人生的曙光與夢想的勇氣。也許人生就好比一個深淵,當我們跌得越深,反彈的力量也就越大。因此……無須畏懼墜落,下一秒,輕輕地……慢慢地……我們飛著,穿越層層疊疊的雲層,我們看見人生的希望與癡心夢想的決心,重新地愛上了這個充滿喜悅的人生。
  二十六歲的卡蜜兒是一位躲在畫冊後的藝術家,一遇到難題就把自己的靈魂蜷縮於畫冊的深處,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這點我認為與我有幾分相似,當我一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常常就想躲得越遠越好:想去山上隱居、想遠離塵囂、想獨處、想讓自己的心靜一靜。但就如同卡蜜兒躲在畫冊盡頭無法解決問題一樣。一味地想跑遠,抑或藉由忙碌的工作來麻痺自己,問題它也不會自動消失不見。它只會一步一步地向你逼近,直到我們肯鼓起勇氣正視那些令人心煩的事物為止。
  三十八歲的菲力伯是一位落魄貴族後裔。由於有位嚴格、對兒子有著超高期待的父親,令他從小就對自己失去自信,說話總是結結巴巴,面對人群總是有些膽怯,如同洪蘭女士的教授曾言:「人的一生絕對不能仰賴著別人的期待走下去,因為一旦這個你想取悅的人消失了,你將頓失人生目標。」雖然菲力伯始終沒有完成父親的期待,但他卻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當個夢的天行者,勇於追尋,不畏墜落。從他的身上,我也不禁被鼓舞了,父母的期待與自己所謂的夢想,不免有所衝突。如何在父母的期待下與自我理想下與之抗衡?實踐夢想的勇氣又有多少?你能為自己選擇的路負責嗎?誰都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唯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與其到頭來怪罪父母當初沒有讓自己有足夠的空間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倒不如勇敢地趕一程與人生赴賭的路。無論最後錯得多離譜,也不至於心有不甘;就算跌倒在地、褲子磨破甚至頭破血流,嘴角卻能揚起傻傻的笑並且大聲叫著:「抓不到的夢,換個夢想不就得了?」更何況,還有可能是另一種更圓滿更幸福的結局,不是嗎?跟隨著自己的心駕馭人生吧!畢竟,人的一生是一張單程的火車票。衝了,可不能再回頭呢!
  三十四歲的廚師,法蘭克是一位不修邊幅、滿嘴髒話,但卻有一顆柔軟善良的心的人。就像所有會讓少女著迷的小書男主角一樣,他的鐵漢柔情深具魅力。雖然作者筆下的他有一點傻,但確是能讓卡蜜兒走出畫冊的人。從他的身上,我看見的他的純真,以及對愛堅持的心。八十三歲的寶麗特則是他深愛的外婆。雖然歲數已高,但卻絲毫不影響她的志向,是為活得有朝氣、有夢有期待的外婆。書中對他倆深厚的祖孫情也不乏深刻著墨。使我想起了我的外婆,雖然她也像故事最後的寶麗特一樣,安祥美麗地上了天堂,躲進上帝溫暖的懷抱。但外婆的身影卻不無時無刻活在我的心中,她跟寶麗特還真頗有幾分神似。有點調皮,笑起來時,缺了顆牙齒的笑容總有點稚氣未脫,她們都活得很勇敢、活得很與眾不同。相信我的外婆,您在天父慈祥寬厚的臂彎裡也會繼續著您那淘氣的笑容吧?但可不可以不要讓我吃天父的醋,只把這種笑容給祂?偶爾,也到我的夢中,為我笑一笑吧!至今我仍惦著您笑著叫我的模樣呢!
  從四位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主角身上,我看見了如何夢、學到了如何開口說愛。作者幽默的筆觸,讓人覺得活下去,真好!除了在人生方面帶給我很多啟示外,在愛情方面,酸酸甜甜的感覺也真令人心花怒放。《在一起,就好》,本書的書名即告訴我們:開著愛情的車闖蕩人生,有時會失速駕駛撞上安全島、有時會因為酒駕不小心撞得頭破血流。但,無所謂,在一起,就好。不求什麼未來、不管命運怎麼安排,只要挨著身子、相互依偎。這樣的愛情,乍看之下似乎有點任性。但何謂愛情?不就是開著自己的心,閉著自己的眼睛,牽著愛人的手勇往直前嗎?所謂的任性攸關牽扯著愛情的「韌性」,有時的任性,何嘗不是對愛情的堅持?話說喜歡一個人的機率已不大,若要遇見一個也像自己喜歡對方那樣深愛著自己的另一半,那更是難上加難。倘若遇見了此般奇蹟,怎能輕易放棄?「不要輕易的與人交往,但在一起了,就不要輕言放棄。」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或許對時下的速食愛情能有所警惕。絕不輕易放棄自己所堅持的任何一樣東西,夢想也好,愛情也罷,只要是自己所盼望所想守護的,說什麼也不要跟命運妥協。沒有所謂的命運這一回事,一切只端賴於如何選擇。即使跌跌撞撞,在一起,就好;即使傷痕累累,在一起,就好;即使貧窮、即使困頓、即使家人反對、即使有再多的即使,在一起,就好?是的,既然是自己所堅持的,何不勇敢地使使任性呢?飛翔,只需要一點自信;掙脫,只需要一點勇氣。更何況,誰又能打賭結局一定是會讓你頭破血流、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呢?
  我在作者淡淡哀戚卻輕快的法式浪漫裡,翻身、跳躍、旋轉,想像著自己變成卡蜜兒撕下皮膚、扯下面具,活出真正的自己;想像著自己跳上夜裡的那輛重型機車,一躍而上,與法蘭克在夜中奔馳,呼吸深夜的味道。真的,在一起,就好。

『我』的故事正要開始《為自己出征》

2009年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 許雯鈞
學校:武陵高中 一年級

人,一輩子都在迷路。不但迷路,甚至早已經迷失了自我了仍不自覺。就如書中的武士,隨時隨地準備上馬比武、拯救公主,但是,隨著時間的增加,有一天武士才赫然發現為了保護自己而穿上的盔甲,再也脫不下來了。生活在繁忙世界中的你我,很多時候是否也像故事中的武士套上防衛的盔甲,隱藏真實的自我,外在的壓力與面具,使我們總是忽略聆聽內心世界生命的吶喊。我們不停地設下所謂的障礙想要保護我們自己以為的「我」,之後的某一天,卻被這些障礙困住,無法掙脫。
  對於現代人,這是最佳寫照。這個世界很複雜,每個人都害怕受到傷害,因此,在彼此間築起厚重的高牆,封閉自己,不願與他人親近,甚至產生敵意、隔閡愈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遠、越以冷漠相對。我們呈現出來與人「相處」的是鏡子裡的倒影,那只是個虛像,伸手觸碰,感覺由掌心傳來的只有冰冷與堅硬,我們看不見對方躲在鏡子後真正的喜怒哀樂,也摸不著那顆溫軟的心。失去來自內心的熱情,失去原本懷抱的滿腔熱忱。我們害怕受傷,卻往往傷得更深。然而,我們必須慢慢試著卸下自我防衛,推倒與人之間的高牆,跳出限制自己的框格,也許,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恐怖。
  當我在閱讀這本書時,似乎在武士身上看到類似的自己,無法掙脫生命的枷鎖。盔甲既是有形的束縛,亦是無形的魔咒。人常常將自己陷入無可自拔的狀態,堅持自以為是的原則,旁觀者卻認為幼稚的可笑,這都是畫地自限及鑽牛角尖。所以,不要像武士在走上真理之道以前,就已在腦中設下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你還沒有嘗試之前,又怎麼知道好與壞?封閉心靈,等於封閉人生大門。我們必須放棄現有的生活甚至是思考模式,就像武士在真理之巔岩石上看到的碑文:「雖然我擁有此宇宙,並無一物為我有,因我不可知未知,如我不願棄己知。」當你還緊緊握住固有的價值觀、個人成見,你絕對無法再進步。無須辯,我們應該要鼓起勇氣,放手然後相信,樂觀地擁抱未知。
  也許,就像國王在沉默之堡遇到剛進入且焦躁不安的武士時說的:「我發現只要和別人在一起,就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不能把障礙放下,讓自己或別人看看想要隱藏的是什麼。」的確,我們總是希望能在別人面前,讓自己是最好、最完美的,但這往往不是「真我」,因此虛偽不自然。人要獨處,才能脫掉盔甲,然而,當你決定開始面對自己時,就是要開始認識自己了。有些人是害怕孤單,才不停說話,我們必須先找到心境上的平和,靜靜地坐下來,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寂靜。沉默不只是沉默而已,沉默──和自己獨處,放下障礙,讓自己或別人看看想要隱藏的是什麼?人要在了解之後才能看到。
用心傾聽,傾聽自己來自心中最真誠的吶喊,學習了解自己,雖然生命的開端也許苦澀,而一旦你坦然面對,越去接受它,你越發覺它的美好甘甜。
  走上真理之道,就再也沒有回頭的道路,人得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沉默之堡,去剝掉盔甲,面對最深沉的自己。
  文末,寫得不是「THE END」,而是「故事開始」。這是我覺得最特別之處,心中在呆愣幾秒後為之一震,隨即便有領悟的感覺。一路上我們跟著武士為自己出征,經過各種探索與試煉,脫掉歲月累積一層層的盔甲,學習認識自己,愛自己,為自己的生命全然負責。當站在真理之巔的時候,「故事開始」,是的,我將堅定地說:「我的生命正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展開。」

歷史的餘溫《我願意為你朗讀》

2009年高中組  第四名
姓名: 林欣蘋
學校:衛理女中 二年級

「我很驚訝文學到底可以古老到什麼程度,而仍舊能夠讓人讀起來好像是現代作品。」這是書中的一段話,亦可為本書驚人的力量作註腳。
  在讀這本書前,我以為以納粹歷史為基底的文學作品內涵不外乎殘酷、諷刺與贖罪,然而,抱持著如此傲慢的態度讀書,卻被書中提出的歷史矛盾與人性假定震懾。作者以冷靜沉穩的筆調,融合理性與感性,構築出人性與歷史撞擊的獨特故事。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緒波瀾,亦沒有花稍華美的詞藻堆砌,卻為我開鑿出一片清朗境界,引領我思索那些鮮少作品涉足的人性議題。
故事以男主角麥克的回憶為主線,揭開塵封往事:
  一次偶然的機緣,少年麥可邂逅了已過而立的韓娜,並深深為她獨特的風采著迷,為此,他再三拜訪她的公寓,從此無法自拔地長久留連。 某日,韓娜對麥可學校的課程感到好奇,並要求他為她朗讀書本。「朗讀」漸漸成為兩人在肉體交會前的序曲。
  然而,感情如同一片海洋,總在幽微之處佈滿暗礁,阻擋船隻前行。兩人情誼的變質發生在一次不愉快後,麥可對韓娜視而不見。翌日,韓娜便不告而別了。
多年後,兩人在法庭重逢,麥可參予一樁審判案的研究班,韓娜則因二次大戰期間擔任秘密警察而成為此案之被告。審判期間,麥可親眼目睹韓娜的弱勢、法官的無能、群眾的偏激及其餘被告的惡意嫁禍,在在衝擊著他的良知與判斷。
  閱讀這本書,我並未將它視為愛情故事,因其中冷漠的成分遠多過愛情。麥可身陷「曾愛戀一名罪犯是否有罪」的囹圄,殊不知單純的愛慾無罪,真正的罪過在於他面對審判時,對韓娜未嘗試理解,反而有意識地以大眾眼光粗淺的論斷她。
  本書作者徐林克曾說:「我想表達的是『這一代如何看待上一代』的問題。」麥可代表的正是那些未參與戰爭,卻對史實不加消化、無知的普遍大眾,驕傲的宣示著:「我們宣告父母有罪,因為他們姑息兇手,並與之共存。」這正是當今社會不安的一大動源。我們如同海綿般被動、大量地吸收資訊,等同於任由媒體塑造單面向的「社會價值」,不僅矇蔽真相,更造成「少數人背負著多數人罪孽」的悲劇。
德國的納粹事件就如同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兩者背後皆闡發了複雜的人性,是故歷史沒有國界、沒有地域性也沒有時代性,它將與現實接壤,總有一天,人人都必須面對歷史遺留的疤痕。
曾有一位納粹政治下的受難者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希特勒。」思想家告子則以「食、色、性也」坦白地揭露了人類動物性的一面。這些都可以作為作者思想的例證──企圖跳脫「善惡二元論」,闡釋那些無法被界定卻需要被看見的存在。
  捧讀這本大師之作,除了許多論點令我為之語塞,韓娜的遭遇更令我心有戚戚焉。身為文盲的她,因自尊的驅使而怯於承認自己的殘缺,卻藉由職業的更替與無奈的認罪加以隱藏。而「央人朗讀」其實更是她逃避現實社會眼光的途徑,藉著故事的戲劇性,扮演虛幻的角色,充填性靈的空虛。
在麥可眼中,「清白」遠比「自尊」來的可貴,但誠如他的哲學家父親所言:「代替他人決定怎樣做對那人較好,而推翻那人自認為比較好的辦法,這點我認為絕不合理。」兩人之間本就有著生長時代、學歷、社會地位等無法跨越的鴻溝,也形塑出截然不同的際遇。
  在韓娜坐牢的日子裡,麥可決定以錄音的方式再度為韓娜朗讀,雖幫助她學習識字,卻遲遲不願回覆她的信──也是她真正的渴求──公平的溝通。以至於韓娜淡淡說出:「我一直覺得反正沒人了解我,沒人知道我是誰,我做這些與那些事情的原因何在。」這其間的盼望、煎熬與失落令人無比沉重,不禁想問:人性中的自私、軟弱何時才能被消弭?
  肉體的自由與心靈的自尊、大眾思路與個人思辯、戰爭責任的歸屬、歷史與人性之不可逆……,都是亙古以來不曾被重視卻從未消失的「人類核心價值」之問題。隨著故事進入尾聲,韓娜選擇死亡,麥可藉著書寫期待解脫……。我明白,故事並未真正結束,所有歷史帶來的憂傷、疼痛在一代又一代繼承者體內「永劫回歸」,如同希臘神話裡反覆推運石頭的西西弗斯,重複著無止盡的痛苦。
  除非寬容、除非面對、除分拋棄成見,學習理解,否則,人性的規避將遠比納粹史上所有的殺戮還要盲目、殘暴。

聽心《一的力量》

2009年高中組  第三名
姓名:李易融
學校:新竹高商應外科 一年級

聽,你聽,那是來自心海的聲音。
  數月前偶然讀到寇特「一的力量」,令我精神為一振,愛不釋手,驚嘆這確是我們現今最需要的一種POWER。當時,我腦海裡快速閃過許多不同的形象和聲音,或著在遙遠另外一個世界,我也曾經與它相遇過,以同樣的好奇、驚訝,和決心長久記住它的一份誠意,永存它,不用其它,而是用我的心來讀取紙做的心……。
  作者透過一位五歲「小」主角的蛻變歷程傳達人生的「大」道理,我津津有味地汲取字字珠璣,直到飽餐了書頁間的全部寶藏,簡直無法闔眼。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一的力量」隨著我的意念飄盪,演出了一場又一場震人心弦的場景,編譜出一頁又一頁屬於我個人的心情記事。
原來,力量的影子就埋在這些方塊文字裡頭。
  主角皮凱,從不停的種族歧視中學到「一個人」獨自自我的力量;從不斷地貴人相助中,領會了生命的尊嚴、勇氣與希望;他領悟了「先用腦,再用心」這精準單純的語彙,可如操作俐落的手術刀般,切割剖呈強烈壓抑的人性,讓心靈更彰顯活耀。
書中時而提到──人生是一個人與人互動的關懷過程。我覺得,關懷雖只是一種心情,但對人來說,它是沙漠駝鈴,是荒山涼亭,是久旱見雨,是久雨放晴。它必須建立在對人性尊重的本質與生命熱愛的精神上。曾幾何時,數會急遽變化,物質的追求成為生活時尚,績效與利潤也成為最高目標,不但人文生活品質被侵蝕,人際關係也逐漸淡化。今天,人對人的信任與尊敬江河日下,難不成現代的生活利器反而使生命的核心價值敗壞了嗎?
  我想,生命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出生與死亡,光明與黑暗,關懷與冷漠,勇敢與懦弱,對人性美的朝覲與對名利權位主宰權的追逐。它高高矗立在百家之上,它腳下,想必是為這兩個主題日夜爭辯著的滔滔洪流。而書中主角最終能秉持理想不為利誘,不把「生活方式」擺在理想之上,跳脫現在學生生涯規劃,不以金錢物質的酬庸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而讓自己不斷地付出與關切,建立了可貴的人際關係,這是獨立自我也集合眾力,活出尊嚴生命的楷模。
慾望是命運的十字架,生命需自我救贖。
其實,以前的我,求學是想致富,交友是為己利。回顧自己的初衷及想想作者的本意,我將生命的一罈心事存放在生活的銀行,利息一分一秒,一月一日增值。就像那烏黑海洋裡的珊瑚淚痕,在得不到溫暖陽光的諒解,而逐漸被白色的罪惡感侵蝕吞噬。本書就像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點明了我求學目的的盲點。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過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尺只能是一些點。是的,它就是我在茫茫行程中,經常明滅於心間的寧靜光點。
  本書在藝術的設計上有獨特之處,心靈的獨白與回憶的片段交錯進行,展現作者的思緒在現在與過去之間來往穿梭,在生命的明暗之間,在送舊與迎新之間,在記憶與遺忘之間,沉潛的自己,深思了「一的力量」的奧義。
  「一的力量」悄然偷聲的浸潤現實,人物在此爭爭鳴鳴,場景在此更更替替,學生在此吟吟詠詠,去去來來,來來去去。生命聖殿,可以是屍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了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勢者們把勇者之火燃亮或熄滅,也可以庇祐朝聖者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這本書開啟了高中時代的我尋找自身價值的思維,也註定此後追求人性至美境界的執著,因為我明白,為了讓自己扮演一個學生與學習者的角色更稱職,我的成長將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
  我祈禱,我盼望─讓「一的力量」以鑽石切角形成八面玲瓏的折射與面向,讓勇氣在上窮碧落下黃泉之際網羅乾坤拓片,讓生命在X光透視下顯現坦誠和透徹的骨樑,讓力量的表情線條因重組建構而曼妙生姿,隨心所欲,昇華奔放。
  如果,紙做的心因感動而發痛,那麼,書,已碎裂為……千萬片。
  一年又一年,一本又一本的書,都在提供我們無可替代的時空切片。光陰的自由流動,常超過我們的預測和規劃。也許,許多年過去,大家會在生命的累積裡,讀到這個時代的歷史紀實,書本就是人生,何嘗不是我們每一日的真實力量呢?
  日子像刀削麵般的快速,我看著書,書看著我,書回應著我的一舉一動,已經成為我生活中揮不去的影子。我想,或許,我為「一的力量」寫的這篇文,也是我以獨立自我的力量,改變自己,匯聚眾人之力的一道證明吧!
  聽,我聽,我在書海中聆聽。在這裡,許多人,許多事,都化成了無盡的力量。
  聽,你聽,來自心海的聲音,猶未止息……。

知識份子的憂傷與出世《過於喧囂的孤獨》

2009年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徐亦甫
學校:建國中學 三年級

讀完最後一字,撫摸書脊,閉上雙眼,幾乎就能聽見古來無數的書籍被斬折的悶裂聲。置身書堆,應是任何愛閱讀者共有而單純的美夢,但赫拉巴爾卻以自身經驗構築了一個介乎破敗與書香盈斥的場域,讓人心驚而愛憐而沉思。
  喧囂的既是機器運轉、壓縮書本為方塊的聲響,甚至夾雜的鼠輩啁啾、哀鳴;但孤獨是什麼?是主人翁漢嘉老來落魄、隻身一人嗎?還是以一己的思緒面對萬古思潮的蒼茫無力?但在那混濁幽暗的地下室裡,一切話語都隨油墨飄散在空氣裡,那是個現實與形上皆為知識所填滿的天堂,能在其中與閃爍的偉大靈魂私密對話,那還為何孤獨?
  在布拉格之春中,赫拉巴爾因支持改革開放而成為當局黑名單中的一員,又在七七憲章的大連署中缺席,飽受政府、文藝界雙面排擠;也許他不願為自己割劃左右、極權自由的任一陣營,或想維持已有限的地下出版空間,甚至是一時的怕事懦弱作祟,赫拉巴爾後半生的心境想必是寂寞的。我想起陶淵民筆下的桃花源,究竟動筆書寫一個美好的世界,是抱著希望還是苦悶?我想應該是後者。新型的廢紙處理機發明了,穿著得體的新勞工賣力工作撕裂一本又一本的文化瑰寶;不正是在嘲諷這些自以為擺脫了資本異化的工人,只是陷入了另一場權力計畫的異化,不再追求書本、歷史、自身心靈的真善美。若真如我所言,對腐化的共產政權痛責如斯、甚至在書中奪去主人翁一生愉悅,為什麼卻不肯加入七七憲章、反對極權箝制呢?
  為了回答前段的困惑,得回到赫拉巴爾筆下的主人翁,漢嘉始終相信著老子的道家思維,不以低賤的工作為恥,自足而樂的享受書堆,然而在工作的雙重意義中,漢嘉為了求生而加速處理廢紙(順勢而為),卻也因為眼見世人棄書、毀書而不捨,哀嘆工業文明、蘇聯刮蝕了自由思想的美好。如果赫拉巴爾真虔信老聃,不是該支持絕聖棄智嗎?為何又讓主人翁流露不捨、在夢中抱書而亡?
  我想是因為作者亦是徬徨的,在出世入世,抗爭潛隱間徬徨,面對無盡藏而徬徨;故作此書,自問、問來人、亦問那已作古微笑的老子:該如何面對知識?該如何面對一令人失望的政權?
  駱以軍說這本書是其世界末日像帶著的十本書之一,其中每一書一作者的聲音和憤怒、哭泣和低語、文明與追憶,全成垃圾巨魂。我想我是贊同的,卻不忍再度翻閱,好像會無情的提醒我,曾在無數閱讀、思索後感到孤獨,與那些沸騰或針砭的靈魂並肩,卻恐自己能否有所作為。過於喧囂的孤獨,也是屬於十七歲的孤獨、每個柔軟的知識份子之心的孤獨。

無限連環的疆域《歐赫貝奇幻地誌學A-I》

2009年高中組  第一名
姓名:許鐘尹
學校:正心中學 二年級

翻開這本書,背上行囊,我們都是旅人,出走向未知的疆域……。
  最初,世界是在孩提時的眼眸裡,映著一張七大洲、五大洋的地圖,夢想踏遍每一角落;後來,世界是在課本裡,地理的、人文的、微觀的、宏觀的,如此繁複的面貌,既美麗也殘酷,出走的念頭開始萌芽。於是,歐赫貝替我們創造了出口!它展開每一幅地圖的延伸,交織成遠方的異國國度,在那裡,所有的東西都將毀滅重生。
  像一首既綺麗又樸真的童話之詩,用地圖和圖像的萬種風情,及探險家、說書人口吻般的文字,建構成龐大的迷幻意象,一個世界連結著一個世界,自A到Z,自零到無限,各個世界獨立存在,卻也相互包含,多麼矛盾廣袤的意像!圓圈連環,無邊無際,這是無限連環的疆域!那裡沒有異鄉,也沒有故鄉,沒有人事物是單面向而孤獨地存在,熟悉和陌生的隔牆被打碎,醜陋被磨製成奇幻的美麗,在這夢幻迷離的歐赫貝地帶。
  然而,歐赫貝的世界卻又那麼真,叢林部落、沙地牧民、北地雪國和神祕島國全都似曾相識,但其中又有咫尺天涯的差異。例如我看到了中國,但那是別人眼中神話化的中國;故事的樂趣在此:我們從別人的眼中看到另一個自己。歐赫貝的世界明顯有著十五、十六世紀西方探險家的影子,最初不過是童稚般眼眸裡的好奇,尋找異域的香味以及遠方國度的光亮,漸漸地貪婪凌駕了不在童真的靈魂,長成嗜血嗜錢的獸,但這些殘酷都被歐赫貝化解。我看到了近乎童稚的仁慈流動在每個世界,融化了殖民的暴戾掠奪,自有大自然地神秘力量會制裁邪惡貪婪的靈魂!
  想像力是進入歐赫貝的關鍵詞,也是歐赫貝贈予的紀念品。想像力是旅人的羽翼,翱翔盤桓於虛實之間、時空之中和歷史之前。文明的最初起源不正是想像力?因想像而生慾望,因慾望而有行動,因行動而推翻歷史,想像力是一切的原動力。留一片淨土細心滋養,總有一天,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作家龍應台曾將文學比喻成白楊樹的湖中倒影,一種相對於「實」的「空」,可能更加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她說:「事實上沒有一個完全的現實,兩者必須相互映照、同時存在,沒有一個孤立的現實。」歐赫貝的世界就是這個「空」,反映真實,反映人們心中的幻想慾望,喚出那個站在地圖前,眼睛閃爍發亮的孩子。於是,我們都有了出走的理由,只為了單純的想像和好奇,只為了仍然相信:既有的一切還有著篡改的可能。沒有一個孤立的現實,沒有一個孤立的疆域,光明與黑暗,現實與虛幻,是一體兩面的存在,在這無限連環的疆域裡,我們都不孤獨。
  闔上這本書,卸下行囊,我們仍是旅人,遊走於無限連環的疆域,尋找一個想像的終點。

生命的選擇《姊姊的守護者》

2009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 彭敏芝
學校:埤頭國中 二年級

在讀完「姊姊的守護者」這本書,桌上的咖啡散發濃郁的香味,猶如作者對生命細膩省思,在腦海裡激盪,久久不已。生命沒有任何爭議,有的只是人類主動挑起聳動的議題。本書以現代科技的思想為主軸,從醫學倫理到法律與社會道德,構成整篇細膩的情結網路;父母創造了基因重組寶寶─安娜,只為了拯救罹患白血病的姊姊。一個善意的抉擇,卻交織著許多人痛苦的生命歷程。
   隨著不同人物對生命詮釋,帶領讀者深入生命議題的發展以及觸動每人心中另類感觸。一個衝動又恐懼的少女和她偏心的母親上演一場痛徹心扉的家庭戰爭,似乎因為扮演的角色不同,呈現出每人都執著的生命解讀:媽媽疼愛她倆個女兒,卻不懂如何取捨;爸爸寬容守護這個家;長期被忽略而渴望關愛的哥哥自甘墮落;從小忍受病魔折騰的姊姊,在絕望中希望解脫;安娜認為不應該讓姊姊承擔醫療過程的苦難,卻變成使她活下去的難處,五人錯縱複雜的關係,只為了表達「愛」。
  在現實中,就像安娜所說的:你永遠都得選邊站,永遠都會有個贏家、輸家。人生存在許多爭議的矛盾、抉擇的權力還是掌握在我們手中。基本的生存權利和人性衝突時,人都顯現出被救贖的渴望,然而,生命豈能如此恣意操控?唯有經歷失去生命的痛,才懂得珍惜一切。
  最終命運弄人,安娜以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姊姊的健康。她們是彼此生命的守護者,也是相互依靠的好姐妹。結局安排令人拍案叫絕,卻帶有淡淡的哀痛,毫無疑問這是一本發人省思、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安娜和姊姊的故事也將縈繞在我心中,其後所留下的議題更帶我們去思考。

追尋《大亨小傳》

2009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 王璽凱
學校:師大附中國中部 二年級

陽光灑落,鵝卵石和油綠的草坪打造出最精緻的庭園,而連著白色臺階的大理石別墅更樹立了世間最值得夢想的一切:金錢、愛情和名譽。 所有人都急切的想要走到這步,但在遙望那矇矓夢幻的別墅時,在泡影與現實間,我想起了他──擁有一切的蓋茲比。
   在《大亨小傳》中,蓋茲比是位象徵財富的年輕大亨,但他卻始終追尋那異乎尋常的理想,用不顧一切的、執著的愛投注在黛西之上。正如書中一句「遠遠的什麼都看不見,只看見一盞綠燈,又小又遠,也許是那一家碼頭上的標誌」,黛西對他或許曾有過真心,但比起當初對珍珠項鍊的愛,那份感情就像是綠燈般的渺茫,自始至終,蓋茲比所苦追的希望,便如綠燈的微弱光點,停留在一望無際的黑暗……。 而對於黛西,夢想的終點還是那由珠寶打造的金磚屋,而毅然斬斷了自己的感情。我無法說明她是否為壞人,但很顯然黛西並沒有表面的可愛美麗,反而在蓋茲比的喪禮上不留一句想念,甚至連朵花都沒有,失卻了那外表應襯的熱情與浪漫。難道就像書中「大家用冷水為她洗澡,把她弄清醒,半小時後走出房間,她脖子上戴了那串珍珠,這場風波才算過去。」所有的心意只是一時的?所有的回憶,只是過去式嗎?
  嚐完了故事的酸甜苦辣,我從尼克不同的角度中看見了種種理智、天真、清醒與夢幻的表現。作者利用尼克富有智慧的眼光,來衡量週遭都市文化的浮華腐敗,這讓我想起了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中,女主角同樣以窮學生的姿態當上了時尚助理,但在公司待久了,她認清這場曾嚮往多年,努力換來的夢想,背後並不如外在的光鮮亮麗,於是最後放手離開。更好的是,她能像蓋茲比一樣追尋理想,又如尼克懂得看清事實,這樣既浪漫又務實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學習。
  作者藉由一場悲劇來揭示相愛與金錢的真諦,或許我們的人生都存在著一棟夢想的別墅,但在人生的旅途中,在清醒與想像間,我們該確認追尋的到底是什麼?

真實的我《我在雨中等你》

2009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 袁詩羽
學校:蘆洲國中 二年級

「但那只是軀殼,裡面的靈魂才是真實的自我。」它始終都被囚禁在密不通風的牢籠中,看似是失去自由的鳥禽,但卻是最珍貴的財產──靈魂。
   靈魂的深度取決於自身的內心想法,「你的心決定你所看見的。」不就是如此嗎?雙眼是靈魂之窗,從他人晶瑩剔透的眼眸中可看出與眾不同靈魂的色彩,也許如漣漪那樣地透明美麗、也許如霓虹燈一般五彩繽紛。 少數人因為身體先天、後天的缺陷而感到痛苦,甚至對自己的外貌產生厭惡之情,但為何要如此自暴自棄?我覺得「軀體」就像是用來盛裝物品的盒子,有好也有壞,外觀也許沒那麼美麗,但重要的是裡頭裝著的東西。
  「靈魂」是盒子裡裝著的寶物,軀體只是人類存在於世間的形式,但靈魂卻是人活在這世上的證據,在《我在雨中等你》一書中,恩佐不單單只是一條狗,牠是一個擁有如同人類般健全心靈的狗。我深信是上天將牠的靈魂裝錯了軀殼,但是,雖然牠是狗,但牠的靈魂卻如此美麗,相信軀殼只是一時的,而靈魂卻是永恆的。 世上的人不知自何時起就只觀看一個人的外表就隨意判定一個人的好壞。周大觀因為癌症而失去了一條腿,但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用他當下擁有的雙手寫下一首首扣人心弦的詩歌,他並沒有因為失去一條腿而放棄,從他的詩中我能感覺到在他內心裡堅強的靈魂。
  因為工作而失去雙手的謝坤山,他也沒有放棄人生,放棄自己,他用他的嘴巴戶出一幅幅充滿繽紛色彩的圖畫,他也沒有因為喪失一雙靈敏的巧手而放棄自己,並以樂觀的態度看待未來,所以他的靈魂也如此的絢麗,那剛毅不屈的美麗。 他們兩位並沒有因為自己身體上的殘缺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可見得身體只是其次,而靈魂才是寶物,雖然他們都擁有缺陷,但是他們的靈魂並沒有,他們都擁有與眾不同,且完美無缺的靈魂。
  不知美麗的黃金也許正藏在骯髒的泥土裡;而閃亮的星光也許正藏在朦朧的夜空裡,耀眼的花朵也許就藏在雜草中,而清澈的靈魂也許就藏在不起眼的外表下,若如此隨意判定,豈不是就被自己的雙眼蒙蔽了?
  靈魂是比外表更加貴重的寶藏,更是永遠無法用文字、書信傳達的稀世珍寶,就算有一天軀體會消失,但靈魂卻可以存在於天地間千百萬年,儘管它沒有實體,但是卻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靈魂,讓自己活出比別人更絢麗、更加燦爛的人生!

謊言《不存在的女兒》

2009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 黎佳琳
學校:復旦中學 二年級

謊言,是裹著糖衣的毒藥。它總是以最完美且無瑕的姿態降臨,自以為的救贖,事實上只是更向地獄邁進的開始。一個謊言,不論是善意或惡意,都只是一連串錯誤的起點以及更多謊言的產生。 經常,人們以為只有惡意的謊言才是錯的;反之,善意的謊言即使鑄成大錯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其實不管出發點如何,都需要更多的謊言只為了圓第一個謊,那當初的善意是否成了惡意呢?
  謊言,是人類心靈上的黑暗面,總是令人們自以為這是個解決事情的方法,但帶來的往往是更多的傷害。它總是在人們最脆弱的時候出現,慫恿著人們往地獄邁進。然而這條無法回頭的路,毀了無數人的人生。
  主角大衛‧亨利欺瞞妻子他們患有唐氏症的女兒已夭折。事實上卻把女兒交給幫忙接生的護士卡洛琳。大衛忍著痛送走自己的女兒─菲比,因為怕妻子無法接受女兒的身心障礙。但誰知道他妻子無法走出陰影開始自暴自棄,而大衛也因為愧疚而放任妻子,不管兒子的一切。當初一個善意的謊言,成了一個家庭的疏離以及親人間的不信任。事實上,如果我是大衛‧亨利,我也不敢保證自己會怎麼做。是把女兒送去療養院還是自己照顧。因為沒遇過這種事,誰都說不會怎麼做。但只要情況允許,我想我應該會選擇自己照顧吧!
  書中,卡洛琳‧吉兒其實是個令人欽佩的角色,因為大衛的女兒與她非親非故,而卡洛琳卻努力地克服萬難把菲比養大。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卡洛琳這般無私。尤其是她與大衛重逢後說的一句話:「你逃過了很多心痛,但你也錯過的無數的喜樂。」看到這句話時,心中有著強烈的震撼,當年大衛沒想到的事卻在多年後發現,卡洛琳或許不如大衛富有,但在照顧菲比時的喜樂卻是大衛無法體會到的。 倘若大衛決定自己照顧菲比而非把菲比送走,那是否在卡洛琳和菲比之間的幸福也會眷顧亨利一家呢?我想是會吧!一個善意的謊言令兩個家庭的命運迥然不同,原本的善意卻造成了一輩子無法抹滅的傷痛。謊,無論立意點如何,造成的都是傷害,就如同書中的故事一般。那為何不在一開始就誠實以對,攜手渡過困難?
  在生活中,謊言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經常用謊言,為的是省麻煩,日久成習慣後,或許不一定會傷害到人,但萬一真的有那麼一次無意刺痛別人的心呢?誠實,或許一開始會傷害到人,但總比無法挽回的傷痛好!唯有誠實以對,人們才有信任,也才能增進人與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