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孩子》

2008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李珮華
學校:雲林縣/斗六高中 二年級

背叛的代價有多大?歷經歲月的洗鍊,是否還有贖罪的可能?對好友的付出能否不求回報?透過本書作者的敘述,我能看見阿富汗戰亂下人民的悲哀;我聽見純真心碎的聲音……
  《追風箏的孩子》一書敘述的是十二歲的阿米爾與他情同手足的死忠僕人哈山,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的暴力事件,因為阿米爾的背叛與懦弱,兩人從此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多年後,阿米爾為了贖罪,歷盡艱辛回到喀布爾這個充滿回憶的故鄉,盼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份微薄的心力。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故事中哈山對阿米爾的耳語始終在我腦海裡低迴不已,這是哈山掏心肺腑的付出,也是阿米爾罪惡的來源。這促使了阿米爾在罪孽未贖的愧惶無地下,毅然決然回到早已被恐懼覆蓋的喀布爾,只為了贖罪。生命中一份份的緣愫不也是如此嗎?往事無法如煙;如煙的只是隨風飄散的灰燼;過去無法埋葬,埋葬的只有深藏心底的回憶。「債」,是人的索求和包袱,而偏偏錢財易償,情義卻是拋不開的無形重荷,深遂而沉重,如沉水的重石,拖往我們無法自在地泅水;亦如堅牢的粗繩,縳往我們動彈不得。有情世界的情債是無法用數字量化的,那是一道道無形的枷鎖。盡力償還,有時不僅是為了不再虧欠,在某些層面而言,更是為了救贖,讓心中的虧欠感獲得贖清,清靜內在良心靈性的塵牢俗債,惟有債清願還,內心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平靜與安定,而生命的境界才能夠獲得提升。其次,人謂知已難尋,我羨慕阿米爾能夠擁有哈山這樣一個不冀求回報的知已,在經歷過深沉的悲痛之後,依舊能夠忠心耿耿地,為他,千千萬萬遍,雖然,他如大多數的人一樣,並不懂得珍惜。知已是輪迴中最美妙的安排。真情深愛的友情是可以超越法律和現實的,因為現實環境的禁錮看似牢不可破,其實它禁不起真情的考驗與深愛的歷鍊。在歲月的見證之下,我看見他們內心最深層的光芒,也讓我更加堅信友情深義最真的價值存在!
  過去罪孽無意識的化身是草叢裡的蛇,看不見,卻叫人心有罣礙。透過這本書,我看見阿富汗的斷垣殘壁及人性的黑暗,同時看見善良與純真散發著光芒,照亮陰暗的角落,讓世界有了溫度,也讓我看見潘吉夏谷的花朵綻放笑顏!最終,我看見了人性最真切的一面,終究回歸善的感動。或許,這並不是最好的結局,但卻是如此地扣人心弦,穿透我們心靈的深處,讓我們聽見來自人性本真最善美的心籟之聲。

《抵岸》

2008年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趙妍晴
學校:台北市/北一女中 三年級

《抵岸》 是一本無字的圖畫書,我以觀看繪本極其舒服的姿勢,小心翼翼地翻開銘褐色的書頁,此時彷彿從中泛起遠方土壤的奇異煙塵;無數張滿懷漂泊與故事的臉正瞧著我,而每一隻眼睛都蘊含了訴不盡的話語。
  該從何處說起呢?我很想描敘精細的畫家之筆,然而那些一定得親自探尋,於是故事從這個人開始了。男人的手忙碌著,上下打包前往未知國度的行囊;陳志勇先生用相機鏡鏡頭般精準的連拍代替文字,將那個離別的夜晚全然攤在我我的眼前:身處於一個災難肆虐的國家,暗色怪獸的影子席捲比鄰瑟縮的小房子,隆隆的聲響從跨頁的圖像中震出,敲擊著不安的情緒。白色紙鴿似乎是和平的盼望吧!父親將它留給小女孩;但是,那雙摺紙的手郤不得不攀上火車,隨著蒸氣遠去。這時,母女回家的路上,巨龍的影子仍然橫行。
  我們一定記得那種心情,那種每次遠行時和家鄉漸行漸遠的心情。男人在船上、在飛天氣球裡、在獨居的樓閣之上,總是靜靜地望著一家三口的照片,沉思著想念。鏡頭由近至遠,好像把羈旅的心?投擲到天變化繾綣的雲上似的,想著什麼郤又什麼都想不得的,那樣一個腮幫子托著的航程,把對於過去的掛懷和未知的惶惶碰得恰到好處。
  《抵岸》牽引的是移民者的故事,我喜歡它的原因不只因為陳志勇先生美麗的畫作,還有它一幕幕展現的希望,賦予了我們迎向未知的勇氣。在奇幻的筆觸中,這些與真實契貼的故事反而更由衷地帶出人性質樸可愛的一面。其中有許多意象貫串全書,譬如問路──萍水相逢的那一刻,在雙方努力表達與理解之間,文化的溝通釋放出多麼大的包容與善意!
  經過漫長的遠渡、龐雜的入境手續、語言不通……必然感到徬徨、懊惱、挫折,一如在生命長廊之上漂泊著前進的我們。還記得書中可愛的一景: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男人,在大街小巷裡貼著海報,誰知因為看不懂上面的文字,每一張廣告單都給貼反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就如書上或感傷或欣喜的片段,都化為記憶裡朦朧的一陣輕巧馨香。伴隨而來嶄新的經歷和異國的人情味,不也是起起伏伏中值得紀念的花朵嗎?
  男人終於和家人團聚了,大老遠看著熱氣球便奔向天際,雪地裡他們相擁而笑。書中描寫時間推移的一頁令人若有所思,一株植物抽芽、開葉、葉凋、花展如圓月;月兒盈虧,種子紛飛,果實凝練,不久便墜落,獨餘空枝。直到風蝕冬雪,空心葉脤被鏤空成雪花兒一般的紋路,埋藏於厚重雪堆之中。雪花兒飄走了,那又如何呢?我想,正是因為如此,真正令人激情的一切都蘊含在生命跌跌撞撞之間了。

《金閣寺》

2008年高中組  第四名
姓名:謝松宏
學校:台北市/建國高中 二年級

曾獲諾貝爾?多次提名的米蘭.昆德拉曾說:「一個作家終其一生處理的問題是不變的,即便著作等身,其核心主旨也是大同小異。」若這句話的假設正確,那麼三島由紀夫關注的議題便是「對瞬間美的恐懼與摯愛」。
  本書是以社會事件為題材的唯美派小說,其中展露的美是對觀念中崇高事物的景仰,而金閣寺一來所象?的就是理想美的處所,二來也代表著作者對日本過去輝煌歷史的嚮往。男主角「我」其實就是三島價值觀的化身,是個強烈的愛國主義者,但又不滿於日本戰後的社會處境,而當他為了保存自己對金閣寺所產生最完美的印象時,他選擇了毀滅它免得隨著時間這形象會在記憶裡慢慢變形。
  由於我本身即熱衷創作,所以時常面臨一個窘境──是否該暴露太過深層、隱私的自我於眾目睽睽之下。像如此開放的現今,己故作家邱妙津在鱷魚手記裡赤裸裸地描寫自己的女同志情節就遭受一此衛道人士的非難,何況是身處在仍舊保守的日本社會裡。
  因此,我很佩服三島能這般的坦蕩與靈魂深處的自我對談。另一方面,誠如龍應台於文學──白楊樹的湖中倒影一文中所言:「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深刻的悲憫。」一種對美的終極追求何嘗不是每個人生命裡曾有的表現型態?而這種幾近狂熱的追求正如馬斯洛的名句:「倘若我們知道自己將永遠不死,我懷疑我們是否還能如此熱情地相愛、是否還能經驗到這等狂喜。」一種對死亡的意識將使我們對愛有更寬闊的開放與包容。
  然而不意外的,很多人也會質疑那種非理智的情感應不應該為我們生命所持有,甚至會不會對人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但大家不得不承認,三島對傳統文化(天皇制度、武士道精神等等)是懷著一份童稚式的純真,才能寫下這般令人省思、驚心動魄的作品來。而存在心理學家羅洛.梅在愛與意志中也為了這難題提供解答:「一種感性的死亡感覺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愛,更是構成愛的一部份。」
  或許金閣寺中表現的頹廢的愛,並不適合這社會和正值青春期充滿樂觀、活力的我們,但不要忘記,作者是一位比那些只「願」看到生命光明面的人還更認真去了解自我解剖性靈的思想家。
  最後,以佛斯特於小說面面觀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主旨,也作終響:「文學作品中的頹廢、憂愁我們可以不喜歡、置之不理,但若是將這些抽離小說本身,所剩下只是一堆沒有感情的廢字而已。」所以,若是有人又在你耳邊提及三島的小說是多麼的負面、病態,請回之一個仰天大笑吧!

《轉山》

2008年高中組  第三名
姓名:李昱萱
學校:台北市/北一女中 二年級

你跨在兩輪之間,任由迤邐開的蜿蜒領你前行,輪吱嘎轉,細砂冰晶填充著、刻蝕著你每一個毛孔,於是乎,你把自己轉入群山。再也分不清究竟是你溶入了西藏,抑或西藏溶入了你的胸臆?
  騎單車越西藏──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那樣近似瘋狂的計畫竟要真正地馳騁其中。人生中許多轉向、許多抉擇,常起緣於遙遠的彼方,蝴蝶不經意的鼓翅,翻旋的氣流竟引發了一場未知的的風暴。於是你上路了,陪著你的是輛二十七段變速車、幾綑裝備,還有千里綿延的試煉。而我似乎也和你一起經歷了那「八千里路風和雪」的長征。
  一路崎嶇。碎石磨礪的土路、風和漫天旋舞的雪糾纏,多像你陰暗迂深的過往。然而這一路的壯闊郤沒讓人失望:那橫斷山脈的?壁和激流,巍峨高山上肌理似的雪紋,藏胞們飽經風霜的眼角溢出的笑意,都不經意地洩露了西藏的真實樣貌。而其中那段驛道上與朝聖者夢般的邂逅,最讓我感動。一樣是從雲南到拉薩,一行三個女人郤要比你多花上數倍的時間,一路默念六字真經,一路撲地下跪、一路磕頭地轉著山前進,把尊嚴激起成了煙塵漫漫,把祈願禱成額前一朵浮腫的繭。轉山乃藏族一種祈福儀式,為了對生命的應許,一步一步,「不為今生,只求來世」……看著圖片上的朝聖者,沾黏灰塵雪珠之下的是一張平靜中帶著欣愉的臉,那面貌竟讓我對歷史課播放的「耶路撒冷」的影片,興起了蒙太奇式的聯想。信徒們激動地喃喃著,抑或手撫哭牆低泣的情狀,竟幽幽地與朝聖者的影像重合了!正如耶路撒冷之於西方信徒,拉薩也是藏民心中的「聖城」吧!但遙想今日重山萬水外的西藏,硝煙漫布的空氣中,還有一絲純淨嗎?血染過的土地,還能長出希望嗎?槍炮聲和火光裡,仍是聖潔的「心靈原鄉」嗎?「藍色是天空,白色是白雪,紅為火,綠為水,黃色是我們踩的土地。」那朝聖的女孩遞給你五色風馬紙時如是?。當紙片撒入空中,翳入天聽的是最接近天啟的感動。
  海拔三千的高原上,稀薄的空氣稀釋不了身心的強烈不適和濃密的險阻。高山症、拉肚子、遭人趁火打劫、「前輪死死卡在岩縫下,而後輪和雙腿完全懸盪在斷崖外」。一趟旅程正似一段生命的濃縮,甜多但苦更不會少。早知這行路之難,但不親自走過又怎知這苦是活生生的,天真的以為「流血」就是字上的流血,而不會真正感到疼痛。你發現「你與你自己從此一份為二」。全書用第二人稱,彷彿冷冷凝視著你的苦痛,多了客觀反省和探索距離,那樣的探索何嘗不是種朝聖,在追尋之際更是反思。看著你裸裎的情緒,剛開始我如同那些偷窺你沖浴的藏婦般面紅耳赤,接著郤有種舒緩的坦然,因為這樣近乎透明的檢視正是一種釋放。是的,我們都嚮往流浪,但若沒有釋放枷著的心,又怎能真正的自由翱翔?
  藍、白、紅、綠、黃,闔上書本,心裡便浮現這高彩度的景色。也許我們的血液裡都有著流浪的因子,手持一方五彩風馬紙,圓一個朝聖般的夢。
  於是我似乎也出走了,以虔誠的心情,在心靈的邊境,流轉。

《群》

2008年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鄭佳怡
學校:台北市/北一女中 二年級

總是擺脫不了「我死後,世界便不再轉動」這種狂傲的想法。短淺的思路容不下另一個未知世界的存在,曾經,我視萬物之靈的冠冕為理所當然,亞當和夏娃是罪惡的源頭,但上帝保證過從這不淨源頭汨汨湧出的,會是衪揀選出的清泉嗎?
  《群》就是一片渺無邊際的汪洋,即使我這輩子真正碰過那倒了鹽的水的次數遠不及在游泳池畔度過的,攤開書,我就能感受到高滲透壓的水榨乾捏皺著佈滿乾渴毛孔的皮膚。這黑暗、陌生、神祕的水真的和我活在同一個當下嗎?它既不是陽光、沙灘、貝殼,也非釣桿、漁網或任何載著馬達的噪音在水面奔跑的交通工具,它甚至連生物課本裡的遠洋區都不是,說實話,我不很喜歡超出理解範圍的一切。我不習慣渺小。
  打從有能力思考開始,我從未懷疑過人類能解決所有問題、理解一切真理,就算一個人窮盡一輩子也辦不到的事,在群體的機制啟動後沒有不迎?而解的,在讀《群》前,這種樂觀的信仰曾經是我奉行不悖的聖經,但這彷彿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讀完《群》,我有種在一夜間成長的落寞,過去的那種單純地以身為人類為榮的優越感只能在回憶的緬懷中再現。原來我們如此微不足道。就像夜郎國的國君炫耀著手中少得可憐的知識,卻不知在海洋面前,我們充其量不過是群無足輕重的丑角。
  高中第一堂歷史課討論的就是歷史的意義,對於我們,這個記憶為身外之物的物種而言,歷史教導我們重蹈覆轍是愚蠢的、是可迴避的,而事實人類也以有這項特權為豪,以「能記錄物種記憶」作為文明的象徵、作為踩在這顆星球頭上撒野的後盾,但這樣的歷史沒有使我們更睿智,反而助長了驕傲自私的火。《群》是個警鐘,該是放下身段接受人類並非上帝這事實的時候了,讓出首席的位置給「能傳承物種記憶」的更高等的生物。自豪的年代已經遠去,當今是必須謙卑的年代。
  也曾想過或許書中的一切永遠都不可能發生,?鹽環流不會一夕消失、冰河時期不會從明天開始、臺灣也沒理由只因一場海嘯或幾塊融化的大冰塊而消失在地圖上,但在許許多多不可能的支票上簽名背書的不是上帝,而是號稱能模擬這個真實世界的電腦,利用人類給的參數,算出人類能心安的數據。我們沒有人希望災難真的降臨,但也沒人敢跳出來否認災難正在?釀茁壯,正吸收人類不斷製造的養分成長書,就在我們刻意忽略事實的,這雙半盲的眼下,發根抽芽。
  承認人類何等渺小的認知,不該只在登高望遠時曇花一現,它必須內化成價值體系的一環。因為人類不代表地球,地球郤是人類僅有的一切。

《德黑蘭的囚徒》

2008年高中組  第一名
姓名:呂羿熹
學校:台北市/建國中學 一年級

買下《德黑蘭的囚徒》是在二月的國際書展上,偶然的異國邂逅。在滔滔書海中釣起它時,我並沒有細讀內容,只單純地題材所吸引。德黑蘭,聽來是多麼遙遠,似乎這三個字中可以透出沙漠的獨特風情,又如阿拉伯婦女般蒙上了面紗,後面是美麗動人的謎。於是我興致盎然地翻開書扉,全然忘了「囚徒」二字…… 迎面撲來的是,瘋狂而悲哀的時代砂暴。
  同樣是革命,為何雨果的九三年可以如此高尚動人,而德黑蘭的囚徒卻充滿血腥與恐懼?書中的每一個字都令我震懾、悲痛。這完全顛覆了德黑蘭印象,而添上彈痕與傷口的一本書,足以作一幅了解伊朗革命的巨大畫作。身為回憶錄和小說的它,卻又能超脫出描寫,讓讀者透過一雙驚惶的眼經歷那場苦難。
張愛玲說過:在所有文體裡,小說最能使人體驗到現實。因為你大可以將角色代換於己,而不感到只是冷眼旁觀。德黑蘭的囚徒便成功地留下記憶供人感觸。尤其作者在伊斯蘭教革命的狂潮中,冷靜地以一介東正教徒的觀點觀察著、參與著並試圖對抗一個個聖戰士組成的帝國。在這種歷練下寫出的坎坷,實彌足珍貴。
  除觀點之外,事件的本身便足夠駭人。一九八二年伊朗的國王在鎮壓漸漸崩潰之際,終被流放海外。伊斯蘭教長何梅尼光榮返國,政權平順建立,人人都昐望以古蘭經建立的新伊朗能更平等、更自由。
但他們錯了。
  革命衛兵接掌校園,言論自由更為緊縮。「每天進教室前,學生得先排排站,高呼『美國去死,以色列去死』等仇視口號,才得以上課。」教育被扭曲,思想單一化,都使作者瑪莉娜不平。她站出來反對這一切,得到許多同學聲援。但數個月後,她被革命衛兵逮捕。
  之後的曲折情節難以三言兩語說完。作者在艾文監獄中的深層恐懼,窗外傳來的處決槍聲無不使人瘋狂。不花俏、不矯情,寫實觸穿梭在今昔之間。過去的是我期盼看到的德黑蘭。繁榮、美麗而多姿。然而對比今日牢房,淒厲哭叫聲,過去的一切又不免是場幻夢?全書就以交錯時空的方式,使讀者從惡夢跳回美好時光,再一步步走向陰森不可測的艾文監獄。
  在九三年中,雨果呈現了革命的悲壯及非理性,在雙城記中,革命則化為狄更斯的時代悲劇。而德黑蘭的囚徒沒有華麗筆風,郤是一股狂熱中的小人物,娓娓道來的創傷故事。就藝術效果上,它不如前二者。可在描寫敘述上,有著親身經歷具有的衝擊力量……
  我輕輕闔上書,腦海裡盡是沉重的景象:倒下的青年,肅殺的街景,還有一間間無盡的牢房。臺灣曾經如此,伊朗更是仍然如此。一枚枚核武器在伊朗總統的眼裡,是希望?是權力?在瑪莉娜說出她曲折的故事之際,伊朗仍是一個莫測高深的謎。

《抵岸》

2008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陳靚宜
學校:桃園縣/會稽國中 二年級

《抵岸》是一本沒有文字,完全利用非亮色圖象來傳達意念的繪本。作者利用電影分鏡概念引導讀者,讓由小而大、由近至遠的繪圖來帶領閱讀的節奏,以超乎現實的物品、動物、食物等具象的表現,讓讀者感受面對異鄉的陌生與恐懼感,與克服恐懼後的融入與自在。我不得不說,《抵岸》所傳達的深度與力度,是許多繪本圖書當中的佼佼者!
  紙鶴、老舊的鐘、唯一的一頂帽子、鍋子、破舊的茶壺、杯子、船票、行李、全家福,這是男子前往未知旅途前,最後一次環視他的家,妻子依依不捨的緊握著他的手……在前往車站的路途有許多荊棘像浪濤吞噬著他的家鄉,是權利的壓迫?現實的憂慮?還是男子心中的不安、害怕?但為了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即使面對的是茫然未知的世界,卻仍勇往直前!這分為了帶給家人幸福的勇氣,正是本書最感動我的地方!
  男子到達目的地,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語言不通」,只能以比手劃腳的方式求助,異鄉的每一件事、每一樣東西看起來都怪極了,而且每個人都帶著一隻奇怪的寵物?……這正是書中最特別的地方!雖然每個人都擁有,但是沒有一隻寵物是一模一樣的,我把男子的寵物想像成是人的歸屬感與認同,在這個地方每個人基於不同的理由遷居,想得到的幸福也不盡相同,或許寵物就男子在汪洋大海漂流時隱隱約約抓住的浮板?
  當男子忍受著孤寂和挫折時,隨身攜帶的那張全家福相片,三年如一日的支撐著他渡過思念與壓力形成駭浪……最後,堅持為家人創造幸福未來的他,終於如願把家人接到新故鄉團圓,透過一連串他與妻重逢時的激動與擁抱,更讓人感受到幸福終於到來的喜悅。
  書末,一樣是紙摺的怪異寵物,但是牆上掛著新的鐘、帽子,桌上放著裝滿食物的碗,女兒新畫的畫,當然還有全家福照片…… 一家人顯然定居了,而當我們看見小兒遇到問路的外國女子,已經可以熱心幫忙指引方向時,更明白了新移民落地生根的安心與安定……
  故事圓滿落幕?不!未來有了開頭,因為過去一點一滴努力累積,未來才正要開始……

《追風箏的孩子》

2008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郭 紘
學校:台南縣歸仁鄉/歸仁國中 二年級

一只參加過大賽的藍風箏靜靜地落在阿富汗鋪著薄霜的地面……。
  《追風箏的孩子》起筆便是如此寧靜,如此懾人心魂,在平凡中顯出獨特的魅力,寫實白描地陳述著阿富汗。我想當時阿米爾和哈山可能也像我們一般無憂,故事中兩人雖是哈札拉和普什圖敵對的立場,卻仍在主僕身分中培養深厚的友誼。
  阿米爾愛哈山勝過任何人,但他卻背叛了哈山,那天,他們一如往常在無花果樹下嬉戲,和之後招致嚴重的挑釁。哈山在主人受脅迫時挺身而出,使對方知難而退,但不久後死對頭逮住機會在風箏大賽後狠狠地羞辱著他。阿米爾在目睹同伴慘狀後棄之不理,從哈山受苦難的那條街返身離去,將他倆堅貞友情拋在腦後。之後的每一個日子裡,他始終帶著悔恨和疚責,他始終無法面對那忠誠而亳無抱怨的目光。一個  人能帶著如此沉重的包袱來面對他身旁至親之人嗎?
  這偽裝的生活沒持續多久,內戰爆發了。人民望著被戰火摧殘的故土而倉皇逃離了。從此阿米爾遠渡重洋,到了如同玫瑰般綻放生命的美國,與袓國的一切一切脫節,彷彿閉眼不見,過往如夢──人們總是如此麻醉自己。
  直至老友的一通近訊,在回鄉的縈念和對哈山的牽掛,才使所有如宿命般又連接了起來。阿米爾重回面目全非的家園,才驚覺昔日陰影和友情之間的贖罪是他不可避免的歷程,在隆隆槍炮聲裡才體認到兩人多年友誼的真諦!
  「解鈴還需繫鈴人」,在緩緩上空的各色風箏中,不只是寄託了操線者的希望,也寄託了千種萬般情感,人生或許有悲歡離合,但像作者如老匠人將「故事」這只「風箏」操弄得當,使最後重歸那熟悉無比的場景,也使我們經歷如斯的傷痛以及救贖。
  我俯身從地上撿了那只藍風箏,又接上了線。

《麥田捕手》

2008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張黛瑄
學校:台北市/(王留)公國中 三年級

事件的敘述從十七歲的霍爾頓.考爾菲德被學校退學開始,他會被退學,是因為學校裡盡是偽君子和窩囊廢,他自己這樣說。
  他走上了紐約的街頭,但這沒有讓事情好轉,在他眼中街上的人們全是偽君子和窩囊廢。事實上他為所有的渾蛋而憤怒,為所有旁人睥睨的人而沮喪,為不是過著很好日子,或把事情搞砸的好人難過。
是單純造成霍爾頓的主觀和憤世嫉俗。如何面對我們自己,如何向現實妥協、同時保有珍貴的自我,這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最初,所謂年少輕狂,霍爾頓對自己並不成熟的信念近乎病態的執著。他實在是折磨著他自己,翻著書我胸口也悶。
  假如弟弟艾利沒有意外過世……假如沒有那個因為美好的事物的崩潰,而將車庫的窗戶換來一手鮮血淋漓的夜晚,也許霍爾頓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他無法面對更多美好事情的崩潰,這種近似神經質的情緒使一切黯然無光。
  霍爾頓最喜歡的三人:小妹妹菲比、艾利、鄰居女孩琴.迦拉格,只有菲比真正現身──這本書的一片混沌中,一道可愛的光線。菲比是積極與樂觀化的霍爾頓,她真是個迷人的孩子,她很懂得屬於自己的快樂,她的聰敏是真聰敏,遠遠超越她的哥哥。他最後沒有離開,他的救贖即是她給予的,她才是他的麥田捕手。
  霍爾頓並不是個真正憤世嫉俗的人,逃離某個地方的強烈渴望,對人類行為感到莫名厭惡……是為什麼?是因為他依舊愛生命。「離開」這詞兒在心中輕快的掠過時,所有的思緒都颳成風,即使腳底還是沉重,抬都抬不起來似的,但就是風,或許是狂風,暴風,一旦遇見了對的人、對的事、對的地方,他會輕柔的將花開放了也說不定。──然而霍爾頓.考爾菲德終究沒有走成,我卻很為他高興。
  我卻很為他高興,因為我也不知道走了之後會如何,但是我知道留下來的感覺,那是救贖,那真的是。因為那救贖,他才有機會重新在體會愛與被愛間成長,在學習中涉足人類文化真正發光的部份,並拋開短淺的成見。最後他也許會「願意為某種原因謙卑的活著」。
  以客觀的角度看,霍爾頓並非討人喜歡的角色,他神經兮兮,遇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就抓狂,他表現懦弱、無所作為,我心上的指針卻一直偏向他,不只是因為他善良,我偏袒他,他的快樂,恐懼,惶恐,絕望,都像是用舌頭嚐到一般,那麼清晰。
  因為我,就是他。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2008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盧璟誼
學校:桃園市/桃園國中 一年級

牧羊少年在夢裡發現了他的天偭,在國王的引導下,他旅行到了非洲,水晶商人、追求煉金術的英國人、駱駝伕、部族的長老和煉金術師一路引導著他,在受騙、死亡的威脅、環境的考驗之中,讓他重新學到了真理,藉著與自己內心的對話,觸及了天地之心,學會了宇宙之語,以無聲和註寫大地的手溝通,發現其實神之心就是自己的心靈,在經驗過他夢想的每一件事後,完成了他的夢想,他的天命。
  maktub!是要讓你有所作為,而不是無所作為。
  「當你真心渴望某一件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我覺得書中所說的天命就是每個人的夢想,像是牧羊少年,渴望完成自己夢中的天命,一個關於寶藏的夢想,雖然遭遇了重重的難關,幾乎讓他放棄追尋天命,但是總感受到天地間的萬物默默的協助,適時的指導他,每次的挫折都讓他得到更多的?發,每次遭遇的事件,讓他更增廣見聞,最後成功的完成天命,使自己的心靈邁向更高的境界。
沒有自己的努力,哪來的maktub!
  少年追尋夢想的過程,在旁人看來似乎神奇而虛幻,但是他圓夢時的毅力、決心和那極度渴望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這也使他最終能夠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我認為毅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它常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也是我需要加強的部份。曾經好幾次下定決心要做好的事,卻遭遇了四面無援的困境,或是其它的誘惑,這時出現心中天使與惡魔的拔河戰,而毅力就是砝碼,掛在天使的這端,隨著耐力增加而改變重量。我就常因耐心不足,讓惡魔羸得拔河戰,想要做的事也半途而廢,徒勞無功。
maktub,人生充滿驚奇!
  對於未知的將來,或許是一個奇幻的旅程,但是,在完成一個階段的工作之後,回首卻也會驚訝於那所經歷過的,竟如此神奇與不可思議;書中的天地之心和宇宙之語似乎只是虛構的,但我相信,在每一次的行動中,只要學會和自己的心靈溝通,就會懂得大地間的萬物溝通,更讓自己的心靈達到與天地之心融合的境界。
  maktub,你我都會成功!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是夢想與幻想只有一線之隔,想要美夢成真,就必須付諸行動,面對一連串的考驗,再搭配一顆渴望、堅定的決心,朝自己的天命前進,才有夢想實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