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曝曬過的回憶送你,只留下你給我的風和日麗 《把你的名字曬一曬》

2018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郭宇璇
學校:台南市私立港明高中 高二忠班

那是一段怎麼樣的時光,已經很難明確書寫了,只記得十六歲的天空佈滿了對愛情忽明忽滅的想像、寫滿了文學作品裡似懂非懂而莫名欽慕的句摘,而正默默往上構築的幻想每天都將視景緩緩 推移擴大,伴隨一切而來的是越多的空虛:每一天,一個人騎著單車穿越尚未完全甦醒的城市 ,試圖搜索一句詩為今日早晨下註解,卻力有未逮;每一天,抱著書穿越人群紛沓的校園,想像在某一端有與自己心意相投的人正緩緩走來,卻終在出雙入對的戀人身側照見自己冷清的倒影。
那時候,我相信,青春會贈我以一場甜澀的初戀,築一座有青鳥歌唱的樂園,這是每個少女都該享有的夢幻。但,在讀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我才了解,某些幻想,帶來的是創傷;某些樂園,是野獸的入口;某些初戀,被卑劣之人胡亂糟蹋,而自詡野獸派。
記憶猶新,藍白介面的社群引導我到女作家的田畝,簡單的貼文,深邃迷人的文氣卻難以隱藏 ,我從此成為了一位安靜的追蹤者,靜觀女作家一列列的種字,在眼中搖曳成幕幕風景。不久後 ,女作家的小說《房思琪》出版,我很快購得,很快讀畢;卻一段時間不能言語。十六歲的我 ,在閱讀的當下接收了無比的衝擊,一整個我信仰的世界觀一片片的崩解;書前的「改編自真人真事」,讓所有扭曲的愛情面貌、性暴力的可怖恐慌,全都真實而切身了起來;那樣因一部書而 震動,是久久才會出現一次的閱讀感受。那一陣子,我還是過著平凡無奇的高中生活,但無論所至何處、所做何事,眼前皆有房思琪。通勤上學,公車吊環旁輕按下車鈴的,是房思琪;人聲鼎沸的吃食店裡,白霧氤氳的蒸籠後方,低頭進食的,是房思琪;抄滿密密麻麻筆跡的黑板前,回過頭去,一片髮旋的海洋中抬頭換氣的,是房思琪。
全書主軸描寫的是,一位原有為人稱羨幸福生活的女孩房思琪,被同住一棟豪華大廈的補教名師李國華誘姦後,終究走向瘋狂與毀滅的故事。「初戀樂園」,如此反差的書名,如此大的震撼。初戀本應甜膩,但是在思琪的故事裡,初戀盡是野獸的張牙舞爪。種種世界背面的揭露,使我畏懼地感到,閱讀《房思琪》,更多時候是在反省對照我自身的生活場景。儘管相形之下,我所過的日子是如此微不足道。
我是一個怎麼樣的少女?一路上讀著升學主義裡備受推崇的學校,被稱許為所謂菁英,過的是資產階級和平安逸的日子,彷若世界上唯一值得憂慮的是體重與青春痘;除了感人至深的電影與難堪的成績,沒有什麼能讓我落淚。那麼多稚嫩情感初萌的高中時代,思琪的心中充滿了對愛情恍惚的期待;之於平凡少女如我,其實也是如此。我不曾談過什麼值得謳歌的戀愛,所有的「成就」不曾與讀書寫字脫鉤,是這樣一個無聊的人。而思琪經歷了第一場「戀愛」,但那是野獸派的初戀,是和所有少女能夠有的浪漫想像大相逕庭的。「那不是愛情,可是除此之外她不知道別的愛情了。」每讀至此,心裡會有一些什麼隱隱抽空著,本應是美好的年歲、美好的季節,像我這樣一般的少女,可以「思無邪」的說著「好想談戀愛」,但是思琪呢?正如作家所寫,「思琪 連那種最庸俗、呆鈍、刻板的人生都沒有辦法經歷。」甚至在我每一次的重閱,讀至女作家旦旦寫下:「人對他者的痛苦是毫無想像力的人不願意承認世界上確實存在非人的痛苦,當赤裸裸的痛苦端到他面前,他的安樂遂顯得醜陋,痛苦顯得輕浮。」我都要次次懷疑自己,是否僅蜷縮於惡俗的語境中,長於安樂而永遠無法體會他人痛苦之萬一。我是否依舊渴望初戀?或應該說,我如何再次單純想像一場初戀?
在整部小說中,愛是一個沈重的主題,甚至是一個難堪的主題。而文學,在其中扮演了曖昧的角色,似是推波助瀾的共犯,卻又是讓受害者得以麻木自己、說服自己的麻醉藥,讀來總是令我次次心折。思琪的發瘋,正是被歸咎於「讀太多文學」,而領她認識文學的,是書中另一位耐人尋味的角色,伊紋。她像是種女性的理想指標,熟知文學與電影、出落得超凡動人、擁有一切高貴的物質享受,而永不顯得俗媚。然而,伊紋嫁入豪門,表面是光鮮的貴婦生活,卻得承受丈夫 錢一維酒後家暴的巨大陰影。這樣的書寫,讓我嘆想,世上有多少人,是以愛為名,行傷害之實 ?有多少人,披著人性的外衣,有著野獸的內在,而自謂其粗暴的愛,純屬野獸派?每一陣拳打腳踢後,錢一維總對伊紋說我愛妳;每一次成功誘姦後,李國華總對思琪說我愛妳。伊紋與思琪 共享著同一天的生日,兩人的命運,有讓人難受的交錯,她們都被愛所傷,亦都用文學企圖療傷 ,但是無論思琪挖掘了多少語境、說服自己坦然的去「愛」李國華,卻終是靈肉分離。之於自詡喜愛文學的我,該如何自處?文學於我而言,有何影響與撼動?是輕浮的附庸風雅、或是具致命吸引力的癮,還是具厚度與力度的武器?面對這樣的叩問,我啞口無言。也許,過於稚嫩是一種 推託的藉口,但是對房思琪的遭遇,又有誰來同情,一顆少女的心本不應承受這樣的壓力?
出乎意料的,某個並不金黃的尋常午後,在房門前放下書包後,新聞主播工整的聲音四平八穩地傳來,女作家自殺了。許許多多的話題爆發,一本我純因文學而購的小說,一瞬變得再也不純粹。女作家之死反而造就書籍暢銷,全民人手一冊皆成偵探,媒體、民代爆料接二連三,看上去卻是如此庸俗難堪。直至一年後的如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持續長銷熱賣,可是,看著茱萸粉書衣靜立於暢銷書架,我仍有一股虛空的失落,曾經只想做一位無知的讀者,但是不知者並非無罪;而每一次展閱《房思琪》,那些聳動的大標與被挖掘並公諸於世的醜惡便全到了眼前。明白這樣的痛苦是如此實在,窒息難忍感於是更加一重。
有些閱讀過的書,妳以為它終將慢慢的淡出腦海,但其實不然,一些過於深刻的衝擊,會始終根植心中,伴隨一生。那年十六歲的時光,我曾經結識過「房思琪」,她翻轉了所有我對這個世界的虛浮認識,用自身的痛苦,傳遞了一種最讓人難捨的知識。我難以忘卻,女作家假伊紋之口所言:「妳要經歷並牢牢記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緒,感情,感覺,記憶與幻想,她的愛,討厭 ,恐懼,失重,荒蕪,柔情和欲望,妳要緊緊擁抱著思琪的痛苦,妳可以變成思琪,然後,替她活下去,連思琪的分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回顧自身,我的生活看似依舊空白,但是也許,伴著這份沈重駭麗的記憶,能更安穩的尋得一個平庸卻安穩的「樂園」,在那裡,命運自有其模樣;而野獸,應已永被囚居,不該是、亦不再是,任何初戀畫布的創作者。

初戀,野獸派《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2018 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王亭雲
學校: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 高二十三班

那是一段怎麼樣的時光,已經很難明確書寫了,只記得十六歲的天空佈滿了對愛情忽明忽滅的想像、寫滿了文學作品裡似懂非懂而莫名欽慕的句摘,而正默默往上構築的幻想每天都將視景緩緩 推移擴大,伴隨一切而來的是越多的空虛:每一天,一個人騎著單車穿越尚未完全甦醒的城市 ,試圖搜索一句詩為今日早晨下註解,卻力有未逮;每一天,抱著書穿越人群紛沓的校園,想像在某一端有與自己心意相投的人正緩緩走來,卻終在出雙入對的戀人身側照見自己冷清的倒影。
那時候,我相信,青春會贈我以一場甜澀的初戀,築一座有青鳥歌唱的樂園,這是每個少女都該享有的夢幻。但,在讀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我才了解,某些幻想,帶來的是創傷;某些樂園,是野獸的入口;某些初戀,被卑劣之人胡亂糟蹋,而自詡野獸派。
記憶猶新,藍白介面的社群引導我到女作家的田畝,簡單的貼文,深邃迷人的文氣卻難以隱藏 ,我從此成為了一位安靜的追蹤者,靜觀女作家一列列的種字,在眼中搖曳成幕幕風景。不久後 ,女作家的小說《房思琪》出版,我很快購得,很快讀畢;卻一段時間不能言語。十六歲的我 ,在閱讀的當下接收了無比的衝擊,一整個我信仰的世界觀一片片的崩解;書前的「改編自真人真事」,讓所有扭曲的愛情面貌、性暴力的可怖恐慌,全都真實而切身了起來;那樣因一部書而 震動,是久久才會出現一次的閱讀感受。那一陣子,我還是過著平凡無奇的高中生活,但無論所至何處、所做何事,眼前皆有房思琪。通勤上學,公車吊環旁輕按下車鈴的,是房思琪;人聲鼎沸的吃食店裡,白霧氤氳的蒸籠後方,低頭進食的,是房思琪;抄滿密密麻麻筆跡的黑板前,回過頭去,一片髮旋的海洋中抬頭換氣的,是房思琪。
全書主軸描寫的是,一位原有為人稱羨幸福生活的女孩房思琪,被同住一棟豪華大廈的補教名師李國華誘姦後,終究走向瘋狂與毀滅的故事。「初戀樂園」,如此反差的書名,如此大的震撼。初戀本應甜膩,但是在思琪的故事裡,初戀盡是野獸的張牙舞爪。種種世界背面的揭露,使我畏懼地感到,閱讀《房思琪》,更多時候是在反省對照我自身的生活場景。儘管相形之下,我所過的日子是如此微不足道。
我是一個怎麼樣的少女?一路上讀著升學主義裡備受推崇的學校,被稱許為所謂菁英,過的是資產階級和平安逸的日子,彷若世界上唯一值得憂慮的是體重與青春痘;除了感人至深的電影與難堪的成績,沒有什麼能讓我落淚。那麼多稚嫩情感初萌的高中時代,思琪的心中充滿了對愛情恍惚的期待;之於平凡少女如我,其實也是如此。我不曾談過什麼值得謳歌的戀愛,所有的「成就」不曾與讀書寫字脫鉤,是這樣一個無聊的人。而思琪經歷了第一場「戀愛」,但那是野獸派的初戀,是和所有少女能夠有的浪漫想像大相逕庭的。「那不是愛情,可是除此之外她不知道別的愛情了。」每讀至此,心裡會有一些什麼隱隱抽空著,本應是美好的年歲、美好的季節,像我這樣一般的少女,可以「思無邪」的說著「好想談戀愛」,但是思琪呢?正如作家所寫,「思琪 連那種最庸俗、呆鈍、刻板的人生都沒有辦法經歷。」甚至在我每一次的重閱,讀至女作家旦旦寫下:「人對他者的痛苦是毫無想像力的人不願意承認世界上確實存在非人的痛苦,當赤裸裸的痛苦端到他面前,他的安樂遂顯得醜陋,痛苦顯得輕浮。」我都要次次懷疑自己,是否僅蜷縮於惡俗的語境中,長於安樂而永遠無法體會他人痛苦之萬一。我是否依舊渴望初戀?或應該說,我如何再次單純想像一場初戀?
在整部小說中,愛是一個沈重的主題,甚至是一個難堪的主題。而文學,在其中扮演了曖昧的角色,似是推波助瀾的共犯,卻又是讓受害者得以麻木自己、說服自己的麻醉藥,讀來總是令我次次心折。思琪的發瘋,正是被歸咎於「讀太多文學」,而領她認識文學的,是書中另一位耐人尋味的角色,伊紋。她像是種女性的理想指標,熟知文學與電影、出落得超凡動人、擁有一切高貴的物質享受,而永不顯得俗媚。然而,伊紋嫁入豪門,表面是光鮮的貴婦生活,卻得承受丈夫 錢一維酒後家暴的巨大陰影。這樣的書寫,讓我嘆想,世上有多少人,是以愛為名,行傷害之實 ?有多少人,披著人性的外衣,有著野獸的內在,而自謂其粗暴的愛,純屬野獸派?每一陣拳打腳踢後,錢一維總對伊紋說我愛妳;每一次成功誘姦後,李國華總對思琪說我愛妳。伊紋與思琪 共享著同一天的生日,兩人的命運,有讓人難受的交錯,她們都被愛所傷,亦都用文學企圖療傷 ,但是無論思琪挖掘了多少語境、說服自己坦然的去「愛」李國華,卻終是靈肉分離。之於自詡喜愛文學的我,該如何自處?文學於我而言,有何影響與撼動?是輕浮的附庸風雅、或是具致命吸引力的癮,還是具厚度與力度的武器?面對這樣的叩問,我啞口無言。也許,過於稚嫩是一種 推託的藉口,但是對房思琪的遭遇,又有誰來同情,一顆少女的心本不應承受這樣的壓力?
出乎意料的,某個並不金黃的尋常午後,在房門前放下書包後,新聞主播工整的聲音四平八穩地傳來,女作家自殺了。許許多多的話題爆發,一本我純因文學而購的小說,一瞬變得再也不純粹。女作家之死反而造就書籍暢銷,全民人手一冊皆成偵探,媒體、民代爆料接二連三,看上去卻是如此庸俗難堪。直至一年後的如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持續長銷熱賣,可是,看著茱萸粉書衣靜立於暢銷書架,我仍有一股虛空的失落,曾經只想做一位無知的讀者,但是不知者並非無罪;而每一次展閱《房思琪》,那些聳動的大標與被挖掘並公諸於世的醜惡便全到了眼前。明白這樣的痛苦是如此實在,窒息難忍感於是更加一重。
有些閱讀過的書,妳以為它終將慢慢的淡出腦海,但其實不然,一些過於深刻的衝擊,會始終根植心中,伴隨一生。那年十六歲的時光,我曾經結識過「房思琪」,她翻轉了所有我對這個世界的虛浮認識,用自身的痛苦,傳遞了一種最讓人難捨的知識。我難以忘卻,女作家假伊紋之口所言:「妳要經歷並牢牢記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緒,感情,感覺,記憶與幻想,她的愛,討厭 ,恐懼,失重,荒蕪,柔情和欲望,妳要緊緊擁抱著思琪的痛苦,妳可以變成思琪,然後,替她活下去,連思琪的分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回顧自身,我的生活看似依舊空白,但是也許,伴著這份沈重駭麗的記憶,能更安穩的尋得一個平庸卻安穩的「樂園」,在那裡,命運自有其模樣;而野獸,應已永被囚居,不該是、亦不再是,任何初戀畫布的創作者。

斜陽之後 :槓上開花――我讀《 斜槓青年 》的發想/聯想/夢想 《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2018 高中組 第四名
姓名:王姵媜
學校:台中市清水高中 三年一班

高美濕地延伸至外海的木棧道上,我漫步於夕陽隱沒的餘暉中,彷似高三拼搏的日子,就將落入尾聲;明朝晨陽照耀,我懷著大一新鮮人遠航大海的理想,即將揚帆起航。揮別家鄉的時日不遠了,從工人一斜板、一斜板舖好的木棧道走上岸,孵著自己的斜槓青年之夢,該是為了讓自己更上層樓, 親身去構築一階、一階手扶梯的時刻了。
加上紅圈的斜槓「/」,曾是路標上的禁止標誌,告訴我們不能越界,不能再前進,「一個蘿蔔一個坑」――人只該培育一種專業,只能從事一種職業。
父親總叮囑我:「別甚麼都碰一點點,到頭來沒一樣是精通的。」他期望我能將一項技能學精,而不是如鼯鼠一般,五技而窮。他了解荀子寓言中「專一」的旨意,他也十分贊同麥爾坎‧葛拉威爾的「一萬小時定律」,但他卻沒有細細思辨 : 那只適用於「認知複雜度較低」的活動。沒天賦、 沒興趣的人,努力了幾萬小時,才好不容易有點起色;但是有天賦、感興趣的人,努力幾百、幾千小時,便可以熟能生巧。
說起「興趣可以當飯吃嗎?」的議題,不僅是我過去心底的疑問,也在《請問侯文詠》一書中,被侯文詠列入為青年學子回答的要項。侯文詠要我們聆聽內心的召喚,從心發現志趣的方向,便有機會憑著興趣,在生活中餵飽自己,在精神上滿足自我。讀過《斜槓青年》才領略 : 侯文詠生涯的勇敢轉向與多元跨界,其實就是一位實踐有成的「斜槓青年」――他曾是個仁心仁術的醫生;也是 個醫治人心的作家;還是個激勵人心的演講者;更是位療癒人心的心靈導師。《斜槓青年》啟發了我 : 跟隨興趣、做對方向、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省下更多時間,從事其他相關技能的連結與開發,更有系統的活出自己豐富的內涵。
最近與一位高一學妹聊天,她說:「我想讀法律系,但會選自然組。」我好奇的問她原因, 她只是有點無奈的笑笑說:「大家都說讀自然組比社會組好。」在《斜槓青年》書中〈「我不夠好」, 怎麼辦〉章節裡,作者 Susan Kuang 提到「無論是誰,生活中都無法忽視的就是他人的評價」,這讓我想起顧里的「鏡中自我」觀點。高一的公民課,老師舉了個例子:第一天上學,背著自己最心愛的皮卡丘書包,開始想像同學看到書包後對自己想法,他們會一樣覺得皮卡丘可愛?還是覺得自己很幼稚?自己進而產生對皮卡丘書包的看法。這正是對他人評價的在意,期望自己招來好評,擔憂自己帶來負評。機器無法取代的情感,正是社會組最豐沛的,若適合讀社會組的人都選自然組,不僅缺乏人文領域的人才,也無法在科學領域與頂尖人才相匹敵,最終淪為代工人員而被 AI 取代。
作者 Susan Kuang 也提到:「按他人的規則做出自己的決定,按他人的價值觀過自己的生活。......成了生活的囚徒,終日勞累奔波,為他人的觀感而苦惱。」固守一人單職的人,也有遭其取代的風險,就如「把雞蛋全放在同個籃子裡」,一不小心失手了,蛋破了,也失業了。多培養興趣, 在各領域微精通,成為一名斜槓青年,就像分散風險一般:一個工作被 AI 取代,還能靠其他工作養活自己;一顆蛋落地破裂,其他蛋因為還有一根斜槓為它們擋著,逃過滑落碎裂的一劫。若為了符合 他人期待,而違背自我意志,失去自我不僅辛苦、痛苦,還可能被將來的人工智慧取代。
利用學測後的空檔,閱讀了幾本生涯探索與職場規劃的課外書,除了《斜槓青年》,又讀了凱莉‧麥高尼格博士的《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書中提到「成長心態」― ―只有親身挑戰,才能發揮個人潛力;而「定型心態」――則是深信自己的智力與才能,都是固定不 變的心態。又讓我領略到要成為一名斜槓青年,應該懷抱「成長心態」,而非執著「定型心態」,親身體驗、挑戰各項事物,激發出自己潛藏的智力與才能。
過去,並不認為媽媽是特別的,只是個普通媽媽。但讀了本書後發現,媽媽也是一位中年的「斜槓青年」。她不僅是家庭主婦,還是社區劇團團員,更常到圖書館說故事給小朋友聽,還與爸爸 因共同興趣而開始烘咖啡、賣咖啡。她享受在舞台上的每一場表演,即使要背台詞,還要與夥伴對戲、記走位和動作,但仍不減她的熱情。她熱愛為小朋友帶來生動活潑的故事,總在思考要設計何種活動,才能讓故事更有趣。她與爸爸共同經營小小的咖啡生意,就算收入不多、要挑豆還得包裝,她仍用她的熱情去完成一切。她是個充滿熱情的斜槓青年,相信自己可以影響自己的人生,不怕暫時的失誤, 而願意多方面嘗試與挑戰,金錢收入也許還少,卻有數不清的精神收入。對我來說,她不再是個平凡 媽媽,而是最特別的媽媽;我也不再只是她的女兒,更是永遠承歡媽媽膝下的忠實鐵粉。
身為美國歌手泰勒絲的忠實歌迷,讀到作者 Susan Kuang 所寫的〈一千個鐵粉理論〉,我能深刻體會到這篇的重點。泰勒絲擁有社群網站的貴金屬――魅力,將我們吸引過去,成了她廣大的鐵粉。她是個感性、浪漫的詞曲創作人;也是個功力高深的歌手;還是為具有影響力的藝人;更是名具有悲憫之心的大慈善家。而她的思想、精神魅力,正具有啟發性與激勵人心的作用。她總是能從挫敗 中再站起來。二○○九年的頒獎典禮上,正要講的獎感言的她,遭饒舌歌手肯伊‧威斯特搶麥,還被他說不配得獎,當時她難過地到後台痛哭,但幾分鐘後,還是收起眼淚,敬業地回到舞台上表演。
Susan Kuang 在書中另一篇〈拒絕為 PO 文而 PO〉文中提到:「決定讀者數量的不是 PO 文頻 率,而是 PO 文品質」。為了感恩遇見泰勒絲之後帶給我的蛻變,於是在社群網站上經營了個粉專向她致敬,有將近兩千名追蹤者,我能深刻體會那句話的意義。網路上成千上萬的粉絲專業,要如何突顯自己、吸引更多人追蹤?很多人盯著停滯已久的追蹤數苦惱, 而我則一直深信,只要我的 PO 文品質夠好、夠吸引人,追蹤數自然會上升。將她不同的照片結合起來,並搭上經我改編的歌詞,製造更 多「效果」,讓人不自覺地按讚。
斜槓「/」是老師畫的紅線,用以標示出考卷上的錯誤、人生中的瑕疵,藉由斜線的提點, 讓我們得知何處還需要改進,像我反覆發作惰性便是其中之一。

《斜槓青年》及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的《恆毅力》,皆提到了「刻意練習」的觀點,專家不是練習時數比較多,而是練習方式不一樣,他們會設下目標,並針對尚未突破的特定弱點,有意識地挑戰他們還無法駕馭的部分。心理學家奇克森米海認為,專家最與眾不同的經驗是心流,進入一種 狂喜的狀態,快樂到幾乎覺得自己不存在,處於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完全不必思考,一切就自然而 然地表現出來。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難免遇上最可怕也最常出現的敵人――惰性。而能克服它的只 有慾望和意志力。若經常想做卻不去做,那就是還不夠渴望。當興趣進化成渴望,渴望昇華為心流,惰性帶來的拖延症便不藥而癒。在興趣開始升等前,變得運用意志力,讓自己變得夠自律,如此一來 惰性自然會被削弱。
高二時,補習班主任說我已有能力自學,於是沒繼續補英文,突然失去一直鞭策自己的發電 廠,惰性的停電效應便趁虛而入......。我的英文成績,不僅小考不盡人意,段考再也沒有滿分,在一次模擬考慘敗之後,心情低落到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想不到桌上有張全民英檢的來信,打開後 赫然發現自己竟沒通過中高級複試,一連串慘遭打擊,將我對英文的自信活埋。而讀過本書後才發現 : 惰性其實與大腦的運作有關,思考腦、情緒腦和爬行腦皆秉持著「省力原則」,讓人本能地產生逃避 心理,避免消耗非必要的能量,而產生拖延症。我會利用意志力及對英文的熱情,找回過去擅長英文的自己,並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不再遇到惰性這塊神出鬼沒的絆腳石。
斜槓「/」像是遊樂場的溜滑梯,讓人想投入玩樂,而我們能在玩樂中找到興趣,在興趣中精進自己,讓生涯探索與規劃多幾個有意思的選擇。
童年記憶中的摺紙,只是玩樂,對未來並無任何幫助?物理老師讓我們看了《摺紙密碼》的影片,我才恍然大悟摺紙不單單只是孩子的娛樂。花苞需先摺疊才能綻放;蝴蝶需先折疊才能破蛹而出;腸子需經摺疊才能塞進我們的肚子;大腦需經折疊才能有如此大量的記憶體。藝術家經努力、練習,創造出驚豔的摺紙作品。物理學家因而又發現將紙摺成連續三角結構,將其上下各置兩片板子, 車輾過後紙張仍毫髮無傷。建築師再利用此原理,發揮在結構設計上,會讓建築體更加堅固。醫學家 利用了摺疊的技巧,將折疊型支架送入血管,以防血脂肪阻塞。天文學家也將大型太陽能板經摺疊後,再送上外太空,吸收更多太陽光。生物家、科學家、設計家都發現 :萬物皆須經過摺疊才發揮大用。
一把合起的扇,像一條厚重無用的斜槓,可是它的扇緣,則像一個個相連的斜槓。有些人好 似一把打開的扇緣,能將自身不同的長處相結合,搧出陣陣春風得意;搧出次次乾坤扭轉;搧出轟動全球的驚人風潮。
斜槓「/」是羅盤上的磁針,指引我們方向。斜槓青年雖從事多項行業,但他們並非一股腦兒的盲目工作,而是在各個領域皆有一個遵循的方向,朝著羅盤上的指針不斷前進。
愛烘焙咖啡的爸媽和愛喝咖啡的我,決定在爸爸退休後經營咖啡館。它的一樓設有吧檯,可 供顧客們近距離與咖啡師談天說地;有優質隔音設備的二樓,會搭建一座舞台,我能在台上演唱偶像 歌手泰勒絲的歌曲,有意願的顧客也能一同在咖啡香中,分享我們對音樂的熱情;而三樓是學生 K 書中心,我志願當低收入戶孩子的免費家教,更讓學生們在被考試「烤」得焦頭爛額時,邊聞著咖啡香,啃著烤麵包香,一邊為打造夢想的考試奮戰。
前陣子到台南的大學參訪,才剛踏上第一階,爸爸就滑了一跤,彷彿對我未來的學校先行了五體投地的大禮拜。接著新生家長座談,學務長詢問有關食宿問題時,愛女深切的他,還當眾被調侃說:「別再讓孩子當媽寶,是時候放手了,學校不會讓孩子餓肚子的」。更悲壯的是回程搭火車時, 謹慎的他竟然看錯月台,以至於火車來時,我們倆只好一路拔腿狂奔,差一點就沒搭上車。最近我深 深細想 : 真要感恩爸爸最後一次護住我,將我登門入室前的壞運擋掉了,親手將我送入大學,讓自己展翅飛翔出美好的大學生活。這份無條件的父愛陪伴,又哪是任何的 AI 可以取代的呢?
斜槓「/」像一支文創思考筆,我握著它,寫下我的希望與熱情;寫出我的目標和夢想;寫 成我未來逾越充實的多職人生。

跟著林立青走入工地鐵皮內探索 —做工的人讀後心得《做工的人》

2018 高中組 第三名
姓名:蔡昀璉
學校:新竹市建功高中 五年四班

《做工的人》是少見的「工人書寫」書籍,年輕的作者林立青出身於市場,目前從事工地監工。 他不是印象中的文青,因為唯一的投稿只有《聯合文學》上的一首遊戲詩,但他卻喜好閱讀,如柏楊、托爾斯泰等經典系列書籍都有涉獵;他出入的場所不是誠品、不是文創市集,而是按摩店、檳榔攤;口中所啜飲的不是咖啡、紅酒,而是保力達b、結冰礦泉水。因為他擁有一顆悲憫的心 ,所以甘於放下身段和一群甘草人物「廝混」,透過敏銳的眼、細膩的筆去描述工地的千般色相 、百態人生,關懷社會底層下的底層,批判剥削中的剥削,所有那些眼見的心疼,他無法言喻 ,所以藉由文字寫出。
我成長於北部城市,雖然不是出身富貴人家,但工人階級對我而言仍是極度陌生的。每次經過城市中某新建案大樓的工地,總是快速通過,唯恐高高的鐵皮圍籬之內會碰出什麼危險,或伸向天際的「水泥怪物」會掉落,危及生命安全。但在閱讀此書之後,我才驚覺曾經我視而不見的小人物,是默默地保障我們居住品質的一群人,這群人也因此真正走入我的眼裡及心中。
作者所書寫的「工人」,其實涵蓋了許多社會最底層的人,有工地裡放蕩不羈、跳陣頭的小伙子,有為了餬口而犧牲健康,註定活不到七十歲的油漆工、電焊工和水泥工;有離鄉背井被壓榨、名字就只是身上背心數字的外籍移工,也有工地拾荒者、逃逸的移工、舉牌的看板人、尚未 取得工作證的工人外配......;以及圍繞在工地生活外圍的檳榔西施、美甲修皮外配,甚至小吃店伴唱小姐等。他待在社會底層十年來,看到千百個真實故事上演、下檔、上演、下檔......劇碼不斷重覆著,然後記錄著大部分是悲劇,或是沒有結局的情節,一個人生、一段辛酸,讓我在翻閱一篇篇的故事時,如同剥著一層層的洋葱,內心產生了和作者一樣的悲憫和不捨,涉世未深的我 ,早晚必定要掀開這世界現實的布幕,原來真實社會不全然是一個高中生讀書、社團、追星、逛 街......如此單純的美好,工地現場宛若被遺棄的角落,其實每天都有許多甘草人物上演著掙扎求 生的戲碼。
作者在書中勾畫的每幅人生,都令我印象深刻。譬如一個家族性的工班,其中有一名約廿四歲的陸籍外配,一再被大樓警衛刁難著:「沒有工作證不准進入!」,買個便當也被盯問有沒有駕照;其實這些女子嫁到台灣,卻任勞任怨地在惡劣環境中努力工作著,或當清潔工或協助丈夫貼 瓷磚,或送便當或是剪著檳榔洗著碗,又或者還要操持家務照顧長輩,這些女子的生命韌性令人 感動,正如作者認為「我們判斷人的標準,是用刻苦,是用勤奮,是用力爭上游的努力和對於生 活的認真,去決定一個人的品格」,而那些默默在工地付出的勤勞者,當然值得擁有我們的尊敬 ,社會豈能無情的去嘲笑欺侮他們呢?這些隱藏在故事後的道理,提醒著我勿以一個人的經濟條 件去斷定這個人的品格,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能翻轉社會對那一群人的誤解。
另一個例子,一對五十多歲的泥作夫妻,在做外牆因颱風過境而損壞的砌磚工作,疊磚時為了使水泥更有膠合的黏性,通常要先讓紅磚吸滿水才不會讓水泥砂漿的水被吸乾,因此需要大量水源澆置紅磚來保濕,如此一來,澆淋紅磚的水往往帶著灰塵流上人行道。通常環保稽查人員會到場關切,工人們也會恭敬的承諾事後會用水車洗淨,然後認了那一千二的罰單。但這個畫面竟是中年婦女跪求環保人員,原來她被以事業汙水而開罰了六萬元,女工拒絕接受罰單,僵持著、哭喊著,驚動了警察、里長,還有街坊鄰居們的圍觀,面對此事,里長僅是無奈的消極面對,但 卻有一位約二十歲的洗車店女漢子,率先挺身而出,義憤填膺的責罵環保人員,警察在旁警告她不要妨礙公務,但接著街坊賣小吃的一群人紛紛上前施壓,環保人員和警察的態度逐漸軟化,事件終於在一群小人物的相互幫忙下落幕,女工一個月養家的生活費六萬元也保住了。我想環保人員是善盡職守的,警察基於依法辦事也沒有錯,開罰應當,只是紅磚的髒水畢竟大大異於工業廢水,執法者若能站在泥作夫婦的立場,毫無偏見的給予合理的對待,社會不同的階層、身分間會更和諧。
作者還提到靠工地吃飯的人需要體力,一旦他們身體不堪負荷,便面臨失工狀態,沒有退休金,若還要供給子女讀書的,便擺起小攤販掙錢,我想難免會成為警察驅趕的對象;孩子大一些的,就回鄉下種種菜,他們大多會依附在宮廟信仰下生活,偶爾坐上宮廟招的遊覽車,行軍般的 走遍台灣南北各廟宇,為子女的姻緣、孫子入伍平安、孫女考試順利......求取護佑代代子孫的護身符,只要子女不偷不搶,能獨立自主生活,對他們而言便是美好的一生。
作者也真實的陳述底層生活可能出現的吸毒、性交易等不法行為。單身的阿欽是個電焊工 ,工作專注,焊道細膩齊整且美觀,但職業傷害的結果是夜盲和反覆的眼炎,焊燒時的廢氣也使肺部纖維化,造成喘不過氣甚至暈眩昏倒;再加上鄉下母親的中風、兄嫂為照顧老人家問題而離婚,而哥哥最後也中風無法做鐵工活口,阿欽只好扛起照顧一家的責任,生活的壓力、心靈的煎熬,以及工作環境造成身體的痛苦,使他不得不靠吸安來維持體力,日夜拚搏的工作。母親死後 ,中風的哥哥也痛不欲生,要求阿欽幫忙注射過量毒品以求死,兄弟倆只能相對而泣,最後阿欽 照做了,也為了日後的自己留了一隻。還有專供工人階級消費的伴唱小吃部,透過作者的書寫 ,我看到那一對非親非故的中年殘疾女人,如何的患難相助,只為活著;以及一對跛子、秃子的尋歡客如何地用他們的方式尋找尊嚴,的確,「在他們身上諸神隱退,基督未顯,只有無比卑微之人,尋求慰藉,或讓人尋求忍藉共生。」在作者的引領下,我看見的是藏在非法、醜陋下的無奈與可憐。
此外,對於作者的為人我也深感欽佩。他寫作此書的起心動念,是替被剥削、被誤解的工人發聲,而他慈悲的心更具體展現在實際行動中。他曾提到中度智障的泥作工人阿忠,技藝不差、老實勤勞,但被人欺騙、壓榨了十年才出師,作者卻能挺身協助他在異地生活的住宿、轉帳匯款作業等。還有,年近五十才進工地的阿國,原本是孟加拉紡織廠的老闆,但工廠機器因跳電而損壞,他便在一夕之間負債千萬,淪落到妻離子散、房子查封、到處躲債,只好到人力公司當抽佣 極重的臨時工;他每年會向作者借個三五次,一兩千的借支,而作者面對從未還過錢的阿國,還是會出借,雖然每次都是考驗友誼的時刻,因為他知道阿國人品純正,他知道阿國的困境——健保卡鎖卡、膝蓋的骨釘沒錢取出、只能購買廢車回收場的爛車,他知道即使阿國努力賺錢,但任 憑再怎麼拚搏總是不敵利息的高牆,即使阿國一輩子都無法翻身,他還是堅毅地活著。我想作者不是有錢人,也不是濫好人,在工地,他常遇到借錢求助的人,我學到他不以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高尚情操,而要不要借?借多少?自然有他內心理性的盤算。
今年寒假初,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又溼又冷,爸爸載著我去麥當勞,但停車場難覓車位 ,這時竟看見有輛小貨車停在專屬車位,一對疑是夫妻的男女,在車內嗑著旁邊店家的廉價便當 ;若是以前,我可能會以正義魔人的口吻批判他們「沒有消費,怎麼能空佔車位呢!」但如今 ,望著手中熱騰騰的雞腿堡,要價144元,可能是貨車內那對工人夫妻一天的餐錢,我不禁對他們更加寬容。對,正是「寬容」而不是「可憐」,因為寛容是種「同情的了解」,比起以高姿態對低姿態的「可憐」,寬容還蘊含著「尊重」。還記得小學時,奶奶家附近的巷弄轉角有間近四十年舊透天,租給一群原住民工人,他們常會在晚上蹲坐在小小的前院和門口附近,烤肉共食、大 聲聊天。去年暑假,奶奶家的三十年老屋在進行浴廁整修,有機會與兩個工人照面,而我總是快步走過,雙眼不敢和他們交會,反觀奶奶和媽媽則會和他們寒喧幾句,「師傅,辛苦了!」、「 天氣真熱!」,或是準備冷飲請他們消暑,我想除了出於一片悲憫,更包含著尊重。人們常說「 職業無貴賤」,這些工作即便有頗高的薪水,但有幾個人能忍受工作環境的惡劣、沒地位、身體 的骯髒等,我們的社會是分工的,無論他們是主動被動的選擇進入工地,都是提供我們良好生活品質的無名英雄,下次若有機會遇到他們,我會打招呼叫他們一聲「師傅」,我想這也是一種尊重吧!
閱讀這本好書,無異是打開我觀看世界的眼,擴展了我單純的世界,教會我去思考尊重、寛容,心中更加的感恩、知足與惜福。青年作家基於悲憫,什麼都無法阻止他寫下此書,而我也基於感動,什麼都無法阻止我寫下這些感想。

幸福方程式《小王子》

2018 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林露新
學校:國立新竹女中 一年一班

猶記總角之年初遇《小王子》,掀開書頁,一條碩大駭人的蟒蛇猝不及防撞入眼簾,對蛇類異常畏懼的我,旋即啪的一聲闔上,從此束之高閣,敬而遠之。數年後再度翻開扉頁,不禁感慨當時 有眼不識金鑲玉,竟將這般寶藏視如敝屣。《小王子》空靈、詩意且蘊藏深刻哲裡的文字,有如沙漠裡的綠洲,曠野中的清泉,溫柔撫慰無數枯黃乾渴的心靈。
如何獲得幸福?這是個千百年來諸多聖賢哲人殷切探尋解答的難題,也是不時浮現在我心中的一個疑惑。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邂逅小王子,同他造訪恢恑憰怪的星球居民,最終望見他的魂魄在星光爛漫的夜空下化做一縷飛煙消逝,我,找到了幸福方程式的解答。
第一個解答是:掙脫數字的枷鎖。「大人酷愛數字。」書中的「我」如此說。如果一個「大人 」想要揭開一位陌生人的神秘面紗,他會好奇的問:「他幾歲?他的薪水多高?他有幾棟房子 ?他的車子是什麼品牌?」而不是「他最愛的顏色是什麼?他的聲音是否動聽?」數字,簡單明瞭,說明也代表一切。
在這個個個爭先恐後躍下名利旋渦的時代,人人身披一件寫滿數字的外衣,它愈是金光閃閃 ,旁人愈是心慕手追。而我,也在學業日夜的打磨下,悄聲無息地模糊了面容,被形塑成「大人 」的形狀。名為「成績」的手銬腳鐐牢牢的束縛我,分數日日撩撥心緒、牽動神經。心,因它歡喜,也因它煩憂。數字,悄悄矇蔽心智,扼殺了單純的喜樂。
「對我們這些了解生命的人,我們才不在乎數字!」書中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澆醒渾噩的夢中人。當那件豔光照人的數字綵衣被褪下,裡頭殘留為何?恐怕也只是一團迷惘、枯竭的心靈糟粕罷了!既然如此,又何必被數字緊緊捆鎖呢?小王子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 。」是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絕對不是肉眼可見,唾手可得的。當心別被數字矇蔽了心智,錯失生命中諸多無形的珍寶!
第二個解答是:勤於根除惡習。小王子居住的星球上,生長著一種人見人厭的植物—猢猻樹。這種樹的種子若沒有定期拔除,便會壓垮甚至撐破整座星球。我們的生命中,也隱匿諸多如猢猻 樹種子般的惡習。如果放任它們蔓衍茁壯,終將扭曲甚至毀滅一個美好燦爛的生命。拔除惡習的種子固然必須承受椎心刺骨的痛苦,卻可以拋棄莫須有的纏累,避免無謂的絆跌,使生命的旅途更加平坦。
曾經,逃避困難的壞毛病也糾結在我的生命中。每每遭遇艱鉅之任務,諸如撰寫報告或計算繁複的數學題等,總想像鴕鳥般一股腦兒將頭埋進沙堆,或如樹懶般推託延宕。日居月諸,罪惡感一點一滴凝聚,最終潰堤。忍痛砍伐離離蔚蔚的逃避大樹後,壓力轟然崩解,罪惡感驟然煙消雲散。法國大文豪雨果說:「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拖著鎖鏈。」。勤於拔除猢猻樹種子的小王子,正是砍斷惡習鎖鏈的最佳典範。
從狐狸口中,我獲得第三個解答:學習馴服與被馴服。何謂馴服?狐狸提出:「『馴服』就是 『建立連結』。」當人們逐漸褪下童稚的外衣,建立連結的勇氣和熱情也悄然萎縮。人們不願付出時間、心力馴服他人,拒絕擔起隨之而來的責任,同時也畏懼被馴服,唯恐淪為受人擺布的魁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玻璃般脆弱易碎,一段又一段的關係輕率展開,又潦草收尾。空虛嚙咬 心神,寂寞在靈魂裡吶喊、叫囂。
雖然小王子只是地球上的短暫過客,但他依舊樂於經歷馴服與被馴服的過程,與狐狸成為摯友。當離別來臨,狐狸黯然神傷,然而牠與小王子之間燦爛、獨特的幸福回憶,卻綿延至永恆。既然小王子都願意委身與人連結,那我們在悠長的一生裡,何不鼓起勇氣、放下戒備,嘗試馴服與被馴服呢?幸福,或許就隱身在每一段悲喜交織的關係裡。
在無垠的沙漠中,浩淼的蒼穹下,我噙著淚水,領悟了最後一個解答:不要害怕死亡。 小王子最終決定依靠蛇的「幫助」,返家與摯愛的玫瑰團聚。書中的「我」對小王子的決定震 驚萬分,為此悲從中來。小王子卻說:「你懂得。太遠了。我不能帶著這個皮囊,太重了。」「就像扔掉一層老樹皮,老樹皮沒什麼好心疼的......。」
死亡,一直是個令人迷惘又不得其解的懸疑。 縱觀古今,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少有不畏懼死亡利爪的。當它前來叩門,一切夢想、成就與榮華霎時如泡沫應聲幻滅。有人千方百計煉製長生不老丹藥,有人無所不用其極掙脫死亡的捆鎖,企圖改寫命定的終局。
而小王子呢?一個稚氣未脫的孩童,雖然對死亡懷抱恐懼,卻能以豁達、勇敢的態度面對,這 是許多自認為成熟、慧黠的「大人」所望塵莫及的。《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一書中寫道:「時候到了,生命自然會以最適切的方式終了。」多麼溫柔、寧靜、勇敢看待死亡的態度啊!的確 ,與其視死亡為猙獰猛獸,與之較勁搏鬥,不如將它視為砥礪生命向前,追尋幸福的摯友,因為生命的價值與光彩,不正源於它的有限性嗎?
在這個唯利是圖,價值觀錯謬的時代,小王子如闃黑深夜中的明燈,引領我重新尋回放失已久的童心,睜開澄澈晶亮的眼,審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解開人生的幸福方程式。小王子金黃的捲髮,盛滿純真和憂鬱的目光,以及短小的身影,將永遠銘刻於我的腦中......。

縛,重生《刺殺騎士團長第一部意念顯現篇》

2018 高中組 第一名
姓名:王瑋琳
學校: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夜半,鴟鴞低鳴。似歡啼,似哀泣,數不清的繾綣。遠方學校的鐘聲在霧裡迷茫的傳遞,
側耳 ,僅餘那悶悶的尾音繚繞著,仿若井底深處傳來的鈴響,餘音嫋嫋。
希臘神話裡,潘朵拉打開了諸神所贈的盒子,散逸了罪孽與邪佞,餘下希望。搬移開年代久遠而斑駁的蓋子,「我」卻在井底找到了古鈴般的佛具,而後意念顯現。能夠準確的捕捉構成「人」的截面的「我」,和免色、開著白色subaru forester的男人和擬態為騎士 團長的idea相遇了。一如騎士團長所言,那是某種連結,註定。隨後而來所發生的一切,皆 是因為開啟了那個連結而不得不完成的事。連結的本源回溯到數十年前的夢魘,和多年來附加於其之上的妄想,而雨田具彥告解般的將它具象化。井裡迴蕩著鈴響,聲聲延宕嗡鳴,在失去光線的石室底,虛弱的「我」只能不停地搖著手上的古鈴以保持清醒。「如果在捨去了一切外界所加 諸於我身上的身份,我究竟還剩下什麼?」
一切都是從那幅《刺殺騎士團長》而開始,又由刺殺騎士團長之後結束。結束,而復開始。 騎士團長的血朱紅而豔麗的從插著劍的創口中湧出,metaphor打開了通往具像的蓋子 ,重現了雨田具彥的《刺殺騎士團長》。刺殺了騎士團長的是「我」,完成了雨田具彥所見。而刺殺了騎士團長以後,是屬於「我」的旅程的開始。同樣擁有某些敏感甚至銳利的感觸,「我」和雨田具彥都看見了idea,以不同的形式,殊途同歸。一切都在什麼地方連結在一起,騎士團長說。紐帶羈絆了所有人,所以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必然。相異性質的我們圍繞著核心,加速旋轉間產生碰撞,鈴聲在空曠的石室裡迴蕩。二世之緣。在人們眼裡接近了空和無的僧人在復活 後卻變得粗俗不堪,又或是,身為平凡人的我們才是真正而純粹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像畫圓一般回到原點,還是從一開始便沒有所謂的路徑?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洞穴的蓋子被搬移開來,移動的沙沙聲伴隨著陽光落下。
晨曦自被風拂過而沙沙作響的窗簾間透進,我轉身看了看時鐘,清晨。眼前的紙上凌亂的筆 跡縱橫,熬了一夜的眼睛有些酸澀。什麼是起點?而終點又在哪裡?在每個與年齡掛鉤的階段裡,我們有著相同並相異的目標和不得不達成的事。無止境的汲汲營營於此間,追求著渺茫未來的我懵懵懂懂的依循著泥淖裡逐漸消失的腳印,卻在不知不覺間偏離了軌跡。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剎那間,腳下的路徑悄然無息的密佈荊棘,而我只能鮮血淋漓的一步步摸索著通往未知。思緒猶如密不通風的蛹,而我,則畫地為牢。
漫長的等待間,我彷彿坐在井底搖著鈴,在反覆失去間意識逐漸變得稀薄。或許自起始便沒有正式規範的沿循,我們所依賴的不過是默許。逐漸清明的思緒彷彿映著陽光流金瀲灩的泡泡 ,卻幾時竟已陽光灑進?蛻變。「我」在經歷了一切過後,回到了起點。而我卻彷彿站在象徵開始與結束的重生點,看著至今以往的自己在路途上茫然打轉。因為身處於積累的過程而感到疲憊 ,似走在迷霧籠罩的小徑上,看不清前路。我究竟有前進嗎?前進路途的長短已不再重要,而是在這期間的我在接受失去了所有之後擁有了什麼。「我」在刺殺了騎士團長後開始自己的旅程 ,而我在接受並試圖擁抱過去後迎接未來。自意念顯現至隱喻遷移。放下手中的筆,拉開窗簾 ,長夜的結束,一日的開始。

人生的追尋與迷惘-你的名字《你的名字》

2018 國中組 第五名
姓名:柯佳蓉
學校:台中市清水國中二年三班

人生就像是一條線,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走到盡頭,什麼時候會和另一段線糾纏或脫離,而連結我與世界的這條線名為「牽絆」。
我深信人生的過程不外乎是次次的迷惘及追尋,有些人能在追尋的過程中找到答案,而有些人不能,只是又能如何?有多少人能在尋回初衷後又堅持著信念?我想應該寥寥無幾吧!我也常在追尋的過程中迷惘,那種感覺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溺水了,感覺心中有點空虛、沉悶,但更多的卻是心慌,對一切事物感到害怕以及不信任,卻在迷惘的過程中,相信有一天會有人來告訴我答案。
故事中的瀧和三葉因為時空錯亂而陰錯陽差的靈魂交換,然而在這過程中,他們相識、相知、相戀,互相追尋彼此的身影,最後他們再次相遇且扭轉歷史。追尋的過程是美麗的,但你能在最後仍銘記當初所憧憬的嗎?你能堅持到最後嗎?牢記也好,遺忘也好,現實中像瀧和三葉那樣就算記憶被抹滅,卻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認出彼此的又能有幾對?如果再次相遇你能不能憶起?
瀧和三葉雖然遺忘卻仍不顧一切的追尋彼此的身影,但大部分的人們總是盲目的追尋著什麼 ,卻在驀然回首後感到迷惘。在追尋的過程中迷失,又在迷失的途中遺忘,似乎成了每個人成長的必經過程,人們總是嚮往那些站在高處如天之驕子的人,卻未曾想過也許他們的背後是絕命的深淵,他們的身邊是否有一人相伴?
我們追尋的太多,然而得到的太少,而在追尋、迷惘的過程中我們也跌跌撞撞的成長,在一次次的失去中學會珍惜。大家都說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認同,但難道珍惜就不會失去嗎,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失去多於得到,就像瀧和三葉為了再次相見而失去記憶,像要得到,就得付出,這難道不是人生的常理嗎?只是你又明白你所追求的是什麼嗎?
人生就像一座迷宮,有時候卡在死胡同裡出不來,卻在轉身後發覺出口就在身邊,其實人生沒有走不出的局、也沒有猜不透的謎,既然充滿迷惘,那麼請好好珍惜,如果想不清、猜不透那麼請早點放下,好好的享受,好好的珍惜人生。我想人這輩子最需要謹記的一句話就是──莫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們當善良且有力量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36則讓你有態度、不委曲,深諳世故卻不世故的世道智慧》

2018 國中組 第四名
姓名:吳均明
學校:台中市福科國中三年四班

很多人認為善良就是不拒絕;善良就是永遠只為別人著想;善良就是包容天下。但《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的作者認為那樣的善良只是懦弱,只是沒有原則;其實越善良的人,待人底限應當越高,否則一切善良皆等於零。
「善良是一種選擇,需要的是智慧。」我們都可以做抉擇,決定我們要做怎樣的人,過什麼生活。我們都可以善良,只是我們的善良不能不足,也不行太過。太少了會被認為「不好相處」 ,就算只是待人的警戒心高,依舊會被歸類為「令人不愉快」的一群;像一隻蜷縮成球狀的刺蝟 ,不懂得善待別人,同樣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善待。
而太善良呢,有時也不稱作「善良的好人」,反而變成了「濫好人」,不會拒絕別人,成為「免插卡的提款機」,任人踐踏。我身遭周圍的同學以這種人居多,在重視同儕的學生階段,我們總是認為拒絕或批評會失去朋友。有個女同學,在班上的人緣偏差,因此她努力討好別人,委屈自己;看起來好像交到了幾個朋友,但就我的觀察,她只是一廂情願的跟著對方,對方還看似有些厭惡她,鄙視她一味討好的模樣。縱然她善待了別人,卻依然沒有得到同等的善待──不懂 先善待自己的人也無法用對的方式善待別人。「人生苦短,別用不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害自己。 」
某次表演藝術課要分組編、跳舞蹈,明明已規定好每人需編舞的量,甲同學卻扛下了大部分的編舞責任。我們沒有逼她,只是抱怨自己不太擅長──真正原因只有她自己知曉吧!其實她可以跟我們多溝通溝通,大可不必如此;她認為這是善良、是好人的表現嗎?由於她心情煩躁,因此我多講了幾句話便受到她的怨罵,我心中是一大灘苦水啊──我是少數盡了本分的人,卻遭受這等言語......;千言萬語的沸騰,最終卻只化為嘴角一抹無奈的微笑,我說不出口,我不想傷害甲!我知道那種傷,所以終究敗給了我的愚善;那時我還不曉得,其實我傷害的──是自己,而甲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我的想法。
在一個偶然,我邂逅了一段文字,如此自然的在我眼前展開:「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如春風吹醒深埋的種子,思考的嫩芽探出土壤。我這才醒悟,我擁有反擊的能力,我能夠做出回應,我不一定要以牙還牙,我可以以柔克剛;用委婉的言語表達我的不愉快,採取溫和的手段解決衝突。我根本不必壓抑自己,何苦?我能退一步,可是我不行忍一時;我能有同理心,可是我不行委屈自己;我能善良,可是我不行沒有力量。
是的,我們應當善良,且有力量,善待自己而後善待他人;應用智慧立定原則,然後讓善良成為正能量,做自己的主人。

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2018 國中組 第三名
姓名:蔡丞亮
學校:台中市惠文高中國中部 二年七班

十六年前的青春歲月,這位良師益友循序漸進地帶領一個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活出自我;十六年後 ,已是白髮蒼蒼的教授,再度與學生重逢於一門名叫「生命」的課程......
身體無力的癱在輪椅上、話語聲沙啞微弱、臉上佈滿著皺紋與疲憊,書中的教授備受漸凍症所苦,在每日逐步走向死亡的壓力之下,他仍不忘教育的本業,努力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希冀能改變他人的價值觀。而執筆寫下此書的作者正是當年與教授於大學裡結識的學生,在社會中闖蕩後,回到生命如風中殘燭的教授身旁,他們開始像從前一樣談心。在生命垂暮之時,教授運用了十四個星期二,傳授給作者一輩子的生活智慧結晶。
作者如同現在社會上的一般人,在現實的摧折下,一昧地不斷追求著心中所嚮往的職業、榮譽 、成就,年少時所許下的志向與抱負早已消失在忙碌的生活中,而家庭、人際、事業壓力則始終是一大負擔。如果他與教授一樣罹患此病,當面臨死亡的脅迫,身邊的一切是否又會是最在乎的 ?當知道自己的生命將行至盡頭,面對的態度會是解脫抑或悲哀?生命中究竟是什麼最值得珍惜 ?錢財乃為身外之物,只幫助我們物質上的享受而非心靈上的滿足;美貌僅為短暫的膚淺追求 ,年老體衰後也就沒有人真正在乎;智慧雖可促使個人的進步,但卻拯救不了無可挽回的生命垂暮。那麼,生命究竟是為了什麼?
書中曾有一段是這麼寫的:作者好奇地詢問教授倘若他的生命剩下最後一天,他會選擇如何度過這二十四小時。教授回答他會邀請所有的親朋好友前來參加一場盛宴,與他們真心地交談,並在喜悅之中沈沈睡去。作者原先認為這個答案過於普通,但後來細想,或許這就是因為普通,才彰顯了它的價值。多少的日子裡,我們不曾與家庭好好吃一頓飯、和朋友開心的談天說地,而是投入那些繁雜的工作之中。追求成就固然值得稱頌,但汲汲營營的日夜努力卻會使我們失去許多 ,或許我們最需要、最渴望的不過只是普通的與親朋好友們聚一聚罷了。此外,教授是一位樂觀進取的長者,在得知罹患漸凍症後,他慢慢從「為什麼是我」的陰鬱中走出,慢慢調適為「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檢視自己的一生並分享給他人」。他在面臨生死大關時能如此隨遇而安的改變心態,著實令人佩服。反觀現今,我們總是在每次的挫折中放棄,不停自怨自艾,何曾真正反省並改變自我?
「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教授曾語重心長的告訴作者這番話。乍看之下矛盾的語句,實則隱含著深刻的哲理。生命乃是為了自己而活,正是因為面對死亡,才更懂得珍惜此時此刻,無悔地度過餘生;因為失去所有,才能更勇敢知足、毫無掛念的迎向每一天的朝陽。教授與作者謳歌著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震撼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對生命的認知與看法。也許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因人而異,但無可否認的,唯有真正了解死亡的真諦,才能把握住每個在人生中可能錯失的那些遺憾與悔恨。了解死亡,死亡將不是一種恐懼,而是警惕,時時提醒著世人活在當下、珍惜片刻的重要性,進而交出一張滿分的人生成績單!

生命的本質 銀翼殺手《銀翼殺手【經典重譯本.吳明益專文導讀】》

2018 國中組 第二名
姓名:萬哲源
學校:台中市清水國中 二年十七班

調色盤中有著許多顏色,想要什麼就隨意擠上繽紛的顏料,而這些顏料則一點點的染上的畫布呈現出我們人特有的情感,每一幅畫所代表的不盡相同,展現出獨特的自我,但如果這調色盤換到了機器人手中那又會產生出怎樣的作品呢?我們將會如何看待這樣的東西呢?生命的本質又該怎麼定義?
銀翼殺手中的主角是仿生人,職責是將舊型的仿生人回收也等同於獵殺;由人類創造出來的人造人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又是什麼,無數的問題侵襲而來,生命本質該從哪裡去下手又該從哪裡去思考,對現代人來說也是一大問題;感情是世界上的人所擁有的一大特點,意味著獨一無二 ,卻在一位仿生人身上找到這東西,迫使所有人相當震驚,小說當中瑞秋竟還生下一女,如同鐵樹開花幾乎不可能的事卻意外上演;好比兩條平行線一直一直的延生,某一天卻意外地產生了交點......
對我而言銀翼殺手是個值得探索的書籍,內容充滿了人性、情感、思考等情緒互相交雜在一起顯露出仿生人也是有人類的特質,但是我們對自己創造的產物卻不置予評,而我卻反而覺得仿生人卻單純上許多,人類的貪婪、私念、慾望、深深反映在現今的社會,換個角度我們可能早已失去那最初本質,而仿生人可能才是真正的人類也說不定;可是這僅僅是我單方面較偏向仿生人的舉例,擁有情感是一件很棒的事,而人類卻忘了生命最初的本質,渴望的東西早已不在是單純的美好,權力、名聲、慾望、吞沒了我們的心靈,無止境的黑洞像是要將全世界納為己有,貪婪 將我們推向死刑台、私念將我們推下懸崖、慾望佔據著那純潔的心靈;而人類或仿生人也是否都在探尋著,我到底是誰?追求的答案到底是甚麼?我們始終在找尋著,尋找著生命的本質及答案 ;誰都不是正確答案。
我們始終追尋的並不是正確解答,因為根本沒有,不管事人還是仿生人,一被創造出來呱呱墜地的一轉瞬,每個生命都有了獨特的意義,當你感到幸福、溫暖、滿足,生命的意義才有了價值,在我看來生命的本質不過是一張白紙,我們為它撒上許多的顏料,畫上許多的塗鴉,填滿那張空白的紙張,才是我們存在在這世上的答案。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的媒介,當我們探討著生命的本質,情感也是否有參雜在其中,人和仿生人所追求的是差不了多少的,每天每天不斷不斷的在詢問自己,你所追求的是甚麼?你所渴望的又是甚麼?人終究會邁向死亡所有生物也不例外,仿生人也跟我們一樣,我們是否值得擁有情感這一項專利,誰也不能告訴你正確的答案,只能在這浩瀚的、無窮的世界找尋屬於自己生命的本質以及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