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斧男孩」教我的事

2021 國小組 第一名
姓名:曾宇賢
學校:嘉義縣縣立和睦國小 六年四班
書名:手斧男孩首部曲(10萬冊紀念版)

機會難得,我們要把握機會,但是當我們無法選擇的時候呢?遭遇逆境,我們要勇敢面對,但是當我們僅剩害怕的時候呢?有夢最美,我們要希望相隨,但是當我們可能沒有未來的時候呢?布萊恩的一位老師曾說:「在你擁有的一切中,你是最有價值的。」這句話提醒了布萊恩在面對墜機的殘酷時,應該思考的重點,也回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墜機後,布萊恩心中明白要獲救的機會微乎其微,於是開始探索「活生生」的自然環境、尋找容身處、升火熟食、儲備食物,為的就是求生;佐賀的超級阿嬤生活困苦,在河裡收集著他人廢棄的蔬菜、水果,撿拾堪用物品,為的就是溫飽。這些例子說明了處在極艱難的環境中,是沒有選擇的機會,也無法脫身,只有解決眼前的問題才有「接下來」。因此,布萊恩在尋找莓果時,他想著:「簡單,讓事情保持簡單。」很快就找到食物。記得我剛開始學游泳時,一直想著我不會游、會嗆到、會喝水、會被罵,愈想愈緊張,卻不知該想的是教練教的技巧及動作,而不是讓腦中盤據著一大堆想法,迷失在自己的情緒當中。

獨自面對是一項困難的課題,我們常常開口請人幫忙,但忽略了有些事情只能自己獨力完成。布萊恩得一個人在樹林裡求生,吃著難吃而會讓人嘔吐的莓果、造了一座樹枝搭成的家、拔著小腿上豪豬的刺……;江秀真小姐在攀登南美洲阿空加瓜峰時遇到暴風雪,她才感受到生命非自己能掌握,放聲大哭後,她能做的就是吃飽與保暖。他們都把害怕置之腦後,只有行動,才有「接下來」。站在台上演講一直是我最害怕的事,一、二年級的說故事比賽,三、四年級的閩南語朗讀比賽前夕,都讓我輾轉反側、食不下嚥,但現在我負責發明展及科展的解說,不再雙腳顫抖、嘴唇發麻,這是我經歷過獨自面對的成長,它不並可怕,它反而打開了不一樣的視野。

希臘神話中說到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人類從此之後就可享受熟食,但我們已經慣於在生活中用火,在荒野中要怎麼做才能有火?布萊恩做了一件事:回想。他回想老師上課的內容,果真歷經幾次失敗後,他成功升火了。課堂上的學習似乎只是知識的記憶,但是從布萊恩身上,我看到了運用;還有,他觀察沙土的痕跡,推測可能的原因,而找到了鱷龜的蛋;他削了一支弓,用鞋帶做弓弦,變成魚叉來捕魚……。所以,學習是一項很有價值的工具。從四年級開始,我參加學校的科學社團,印象最深的一次發明展,我們設計智能晒衣架,從程式的練習、感測器的連接、聚熱器的使用,在我的腦中已播下了一顆種子,有一天,它會萌芽、成長、茁壯。

布萊恩用「錯誤」來形容自己的選擇及行動,而不是「失敗」,給了我很大的鼓舞,錯誤可以修正,而失敗需重新再來。我也想帶著一把「手斧」,在面對未來所有的挑戰,能嘗試錯誤,也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

物與我,皆無盡也

2020 高中組 佳作
姓名:李尚恩
學校:台北和平高中二年二班
書名:正是時候讀莊子

       拾起這本書時,我正考完期中考,而我最努力的數學,成績卻是慘不忍睹,徹底碾碎了我這學期對於數學成績的美好期待。大腦不斷的重複回想考試當時的過程,每一個舉動,每一筆書寫在答案紙上的記憶,悔恨不已。而我也逐漸發現,自己似乎經常因對自我的高度期待,而無法負荷沉重的失落感,每當遭遇失敗,總是需要耗費許多時間,才能走出陰暗的自疚中,或是有更大的喜悅,才能療傷。

    《南郭子綦》直接戳破了我悲傷鬱悶的情緒。風都過了,叢林間的颯颯聲響也平靜下來了,可是我們的心情為何依然擾動不安呢?是啊,一切都過去了,再多的悔恨,再多的愁煩,也無法改變過去走錯的路徑。雖然在煩惱之際,這些勸告看似玄妙高遠的大道理,但我們之所以無法領會,是因為被我們狹小的心胸所限制。若是放開眼界,從太陽、月亮的高度觀看現在的人生,就可以非常容易體會這道理。將眼光放遠一點,不再只單單看見一棵樹,而是望見整座森林,或許這樣,生活就可以過得更清爽些。

       我上了高中後,一直非常注重事物的功能性,因此對自己的要求頗高,不斷地勤奮學習、跑活動、參加比賽等等。但回過頭來認真思考,我的價值是否僅取決於我能夠給予的貢獻?而當我失去了「被使用」的功能時,我是否就毫無價值可言了?莊子在《大瓠之種》顛覆了我的思想,告訴我答案:應當跳脫出質疑個人價值的網羅,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用處,並且發揮出不同的效果。而若是真無所可用,何必要苦惱呢?如同長得奇形怪狀的大樹,沒有任何木匠會將其砍下,他看似毫無用處,但鳥兒卻可以在上築巢,孩童可以在下乘涼。這棵樹因為缺少了實用性,卻得以繼續生長在原本的土地上,且成為許多生物的休息站。

       另外,本書中最長的一篇《莫若以明》則花了極大的篇幅說服我:天下並沒有所謂絕對的是與非。一切都是相對而成,我方與他方的分別是同時產生,同時出現,又能夠同時消失,所以若是劃清你我之分,彼此間的是非爭端便無窮無盡了。每一個人都從截然不同的角度看每一件事物,就如同一件事物的毀壞或許是另一件事物的完成,從「道」的角度來看,萬物都是可以被理解、被欣賞、被同情的。我們常常受社會的價值觀所影響,認為非考入某名校不可,非從事社會上備受尊敬的行業不可,放棄了自己的獨特與多樣化的選擇,卻從未想過,這些並非生命的正解。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驚險的夢,而夢如煙、如霧、如幻影,不知何去何從,沒有任何邏輯和秩序,風要煙飄到哪裡、吹成甚麼型態,是世人可以捉摸的嗎?這就是人生,我們應當坦然的面對一切。我們為何要如此執著於「對」與「錯」上呢?沒有考進名校並不代表失去了精采的人生,不擅長讀書也不代表未來希望渺茫,一次段考的成敗更不等於一個人的價值。

       莊子又在《澤雉十步》中狠狠的喚醒了我,義正詞嚴的質問我為何為了豐澤的毛色、安逸舒爽的物質生活寧可失去浩然之氣,放棄在磅礡無涯的遼闊天空翱翔的自由。我一直以來不斷的合理化我的恐懼,雖然曾經如此英勇的盤旋在蔚藍的天際,為何歲月與經驗增長了,勇氣與胸襟卻絲毫沒有成長,甚至比之前更退縮、更恐懼?而又有多少的曾經自由的靈魂,為了優渥的生活,為了符合社會的期待而心甘情願的將自由贈與出去,卻又時常抱怨生活中種種的不如意呢?     我最愛此書之處莫過於每篇章後的反思問題,閱讀完三千年前莊子智慧之語後,書中的反思問題更加促進我深入思考如何將書中的「道」活生生地運用並改善日常生活。隨著翻閱過的頁數增加,我的生命也隨之成長。我更發現我實在是籠中之鳥,被囚禁了還不曉得,有許多逃脫的機會卻被恐懼給攔下。身處於如此嚴謹的升學制度下,我的思想早已遭許多世俗煩惱所壅塞,一味的盲目追求世人看似「正確」、「好」的社會成就。當莊子穿越了時空來到我的面前,再次開啟我心靈之眼,整個思緒重新被疏通,是如此的暢快啊!

金智英帶給我的女權反思

2020 高中組 佳作
姓名:李潔心
學校:雲林維多利亞實驗高中12年a班
書名:82年生的金智英

       在開始這篇關於《82年生的金智英》之前,我想先引用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維吉尼亞 ·吳爾芙女士所寫的一本書《自己的房間》裡頭的一句話:「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更重要。」

       金智英,1982年出生於韓國首爾。

       當金智英呱呱墜地,她的母親便哭著和婆婆道歉,因為金智英是母親生的第二個「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金智英對很多「男女的不同」感到困惑。像是小時候的金智英不知道為什麽自己和姊姊,總是兩個人合吃一包零食,弟弟卻自己吃一包;不懂為什麼學校服裝規定對女同學和男同學的標準不一,女同學不得穿皮鞋以外的鞋子上學,男孩穿運動鞋老師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因為老師認為「男孩子整天都會運動,跑跑跳跳的。」;也不懂女孩子的座號為什麼永遠在男孩子之後等等。

       年幼金智英的好多個為甚麼,其實是韓國社會底下的社會氛圍所造成的。「女性」,在當時的韓國社會,永遠不是自己的。打從生下來的那天開始,女性就「依附著」男性,沒有自己的工作、

       嗜好、想法、甚至決定權。男性主導一切,而女性尊從,沒有人明文規定,每個人卻遵循著這個模式生活著,而制度(例如:校規)、行為、氛圍也都是依照這個無形的規矩而訂定。

       在這異常詭異和諧的社會氛圍中,男人們不覺奇怪、女人們悶不吭聲地生活著。但當中也有幾個例外  就像國小三年級時金智英的同學柳娜。

       當時每個中午,金智英學校的孩子們就必須去學校的大餐廳裡頭吃營養午餐。孩子們會依學號排隊進餐廳吃午餐。餐廳的規模無法容納這麼多學生,所以都是分批次的進去吃午餐。由於女生的學號總是在男生之後,而午餐時間快到時老師又會不停地催促,使得學號30號的金智英,永遠都像在戰鬥一般、囫圇吞棗地扒完所有的飯。女孩們總是挨罵,每個人都很生氣,卻沒有一個人說出來。她們圍在一處角落,竊竊私語地罵著老師,那時,也圍在一旁,金智英的同學柳娜忽然冒出一句:「不公平。」

       開班會時,柳娜舉手提出了女孩們心中的不滿,她對著老師說:「老師,我認為應該要改變吃飯的順序。」此後,吃午餐時的學號順序顛倒了。那時,金智英得到了微小的成就感,藉由向絕對權力者抗議自認為不當的事情,並得到應有的改變的成就感。

       其實在讀《82年生的金智英》短短的幾個小時中,我經常讀著讀著便會哽住幾次。平鋪直述的文字,讀到心裡頭去時,卻無比的酸澀和艱苦。金智英的故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卻也可能因為她是個小人物,才更加地貼近、更加地觸及我。

       身為女孩的我,生活在21世紀,一個女性權益已經相對進步很多的社會,還是常常有一種,「憑什麼?因為是女生的關係嗎?」的想法。小學,在學校想試圖主導班上的歌唱活動時,被說「太愛指揮、主導」的我出現過這種想法;國中,下課時聽到男同學們在聊天時想加入時,被說「男人講話女人別插嘴」的我出現過這種想法;高中,在體育課時,聽到體育老師對跑得慢的男生說:「不要像女孩一樣跑步」的我出現過這種想法。最可怕的是,說出這些憑什麼,不但不會得到重視,反而會被說「太敏感」、「玻璃心」。

       這些親身經歷讓我在讀《82年生的金智英》時,感到許多共鳴。我哽咽,因為這個故事太真實、太像「我」和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們成長中所碰到的「不平等」。心得開頭節錄的那句話,是我想送給金智英和所有女性的話。

       我希望這篇文章,短短1000多字的心得,能觸及所有的女性。觸及那些優秀卻被說「太愛出風頭」的女性、那些因為中性打扮而被說「男人婆」的女性、那些被說「不淑女、沒有女孩子應有的樣子」的女性、還有好多好多在這個父權社會下受無形或有形逼迫的所有女性,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們都應該成為獨一無二、不受束縛的自己。

       《82年生的金智英》,讓身為女人的我感受到了女人的堅毅和韌性。 這篇文章想獻給所有女人。

家庭中的女性自覺——《82年生的金智英》讀後感

2020 高中組 佳作
姓名:林妍妙
學校:雲林斗六家商一年丁班
書名:82年生的金智英

       金智英,在80年代的韓國是相當普遍的名字,作者藉由書中金智英所遭受到的對待,象徵著當時韓國女性普遍所面對的性別壓力。某天,金智英的行為變得異常,會突然模仿自己母親、已過世學姊、外婆的口吻對大家說話,藉別人之口說出自己的委屈,接受心理諮商後,金智英向醫生吐露了她的人生故事。作者希望藉由這本書,為那些身為女性而受到各種限制與差別待遇,導致沒辦法獲得該有的成就,甚至感到自責的人們,給予安慰。

  《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書中提到了很多關於性別平等這類的議題,金智英為了婚姻家庭得辭去工作,當個家庭主婦卻遭到社會鄙視人格價值,在婆家中得不到尊重,家務工作中的辛苦和傷病在外人眼中都不值一提,只要懷了女兒就要接受家人的冷嘲熱諷,男女工作條件大不同等。看完此書,我內心充滿憤慨:女性並不就是弱者,並不是只要懷了小孩就必須放棄一切去成就孩子的未來,女性跟男性一樣都是人類,也有權利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包含工作。憑什麼女性做家事就是理所當然,男性做家事就被定義為溫柔、體貼?憑什麼女性受到性騷擾要悶不吭聲,甚至被當作男性辛苦工作後的福利?憑什麼女性升遷要受到層層阻撓,被認為生完小孩就會離開工作崗位,沒有長久利用的價值?憑什麼女性生完孩子就要放棄工作、放棄自己所熱愛的事物、放棄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

       《82年生的金智英》有段情節與我的家庭十分呼應。金智英和我的母親都被教育——因為是女性,所以必須擔起所有家務事,煮飯、洗衣服、掃地拖地、帶孩子等,大部分都是由我的母親一肩擔起,就連我也被教育要主動做家事。但我還有一個弟弟,家事應該是由我們輪流做吧?家人卻說因為你是女生,之後嫁人的話要幫丈夫做這些事等不像話的理由,我認為相當不公平。書裡面有段內容,寫出金智英對丈夫的吶喊:「可以不要再說『幫』我了嗎?幫我做家事、幫我帶小孩、幫我找工作,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然後,要是我去工作,賺來的錢難道都只花在我身上嗎?幹嘛說得一副好像很關心我未來工作的樣子?」家是夫妻兩個人的,責任也理所當然要由兩個人一起分擔,家事也是,不應該只由女性做。我的母親有一點跟金智英不同,他並沒有因為要照顧小孩而放棄工作,也沒有遭公司資遣,相較於因生了小孩就被逼迫放棄工作的金智英,我的母親真的幸運多了!性別平等從來都不只是女性的責任,這個世界,每一個角色,無論是女性、男性、父母、公婆、上司,都應該要一起致力去修正性別歧視這個錯誤的觀念。

  雖然我身處的時空背景,性別平等的觀念已有相當程度的落實,但生活中還是有一些小細節對女性不友善,像是身分證字號的開頭,男性為一,女性為二,雖然是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但能看出早期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是對整個社會影響很深。儘管如此,在某些地方會看到對女性的態度已漸漸轉變,像是博愛座禮讓對象其中一種就是身懷六甲的婦女,捷運、台鐵設有夜間婦女候車區,種種地方都能看出這個世界對女性的看法正在改變。

  看《82年生的金智英》的過程中,關於書中家庭教育的情節都十分讓我感同身受。我們家有我和弟弟兩個小孩,因此我也有多少受到性別不平等的對待,像是我們兩個犯了同樣的錯誤,但是大人們只責怪我,弟弟卻免於受罰,讓我覺得相當不公平。女性也是人類,不應該受到任何差別待遇或是歧視,女性也跟男性一樣有追求自己喜愛事物的權利,即使生完孩子也是一樣,希望性別平等能夠真正的、全面的落實,也希望我能看到更多女性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閃閃發光。   性別平等不應該只是口號,必須身體力行,實際付諸行動:女性做任何事情都要相信自己做得到,不要否定自己,有很多有能力的女性會因為自我懷疑造成自我否定,我認為相當可惜,不要讓世俗的眼光決定你是誰,其實,先尊重自己,才能跨出性別平等的第一步。男性在生活中要一起承擔家務,並不是分擔,因為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也是夫妻雙方一起身處的環境,我們都必須去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一一去修正我們腦中習以為常的想法,大家一點一點做出改變,讓世界平等待人,也讓大家知道,原來,女性也可以很不一樣。

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2020 高中組 佳作
姓名:葉宥彤
學校:桃園平鎮高中三年三班
書名: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這個書名令我的眼睛為之一亮。

       有時微微憂鬱,找不到努力的動機,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但我還是會肚子餓,有雞腿便當在前,還是會吃得津津有味。原來,我和這本書的作者一樣,都有著「輕鬱症」。

       這本書不同於以往心裡諮商的書,它既沒有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也沒有硬冷生僻的內容,有的只有作者與治療師最真實的診療對話。它不是以諮商師的角度而是以個案本人的角度來書寫,這更能帶給其實並不那麼嚴重、偶爾還是會微憂鬱的我們幫助,也讓我們知道在面對自己的「輕鬱症」時該如何調整自己,而不會在藍色的迷霧中找不到指引的方向。

       它讓我了解「展現陰暗面就如同展現開朗面一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我總是擔心若展現自己較為陰沉的一面,朋友們會紛紛離我而去,所以常常把它往肚裡吞,在面對朋友時我習慣隱藏自己的真實面,去配合他們的想法,而導致身心俱疲,在看這本書之前從來都不曉得我早已被禁錮於囹圄之中,是它為我解開了那道鎖。而現在,我想要推開那扇門,踏出擁抱自己的第一步,盡可能的去展現真實的我,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去做我真正想做的。這裡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鮮活的比喻,她說,人與人的相處很像三角形,彼此會因為那尖銳的角而受到傷害,但如果我們能把它換成更接近圓的十六角形甚至是多角形時,我們既能保有自己,也能處事更加圓融,心裡也就越不易受到傷害。

       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才能解決問題,發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觀察自己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是最舒服的。就如同這本書的治療師所言:「把焦點放到自己身上,用更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個人經驗。」比起別人怎麼說,自己喜不喜歡更重要;比起別人怎麼評價,勇敢的做自己把最真實的自我展現出來。

       了解自己後不可能一夕之間做出改變,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且慢慢的向前邁進。有時的自我鞭策,有時停下腳步喘口氣,逐步的去改善自己,慢慢的去深入了解自己。也許人生就是一連串學習接納的過程,無論是接納還是放下,都不是人生某個特定時期才須要拿出來的態度,而是一輩子都需要練習的課題,最後告訴自己:「不完美也沒關係!」唯有這麼做才能更貼近「自己」,也唯有這麼做才能更愛自己。

       當我陷入憂鬱時聽到別人的一句加油與鼓勵,總是會讓我覺得沒被安慰到甚至有些許的厭惡與氣憤。以前的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明明對方都是為我好,而我卻還是沒辦法走出憂鬱。看完這本書後我才明白其實不只是我,原來還有許多跟我一樣情況的人就如作者。她說,有時比起一句加油更希望有人能默默陪在陷入低潮的我們身邊,讓我知道其實現在的我也很好。有時比起說些勵志的話,和我一起哭更能給我支持,被理解是多麼的令人感到安慰。它讓我發現如此的我竟然有人能理解,我也是渴望被理解,希望有人能告訴我:「其實這也沒什麼,把這當人生的一個經驗能更輕鬆的面對,所以沒關係!」 「若要幸福,就別害怕承認兩件事實:一是我們總是感到不幸,二是我們的悲傷、痛苦、害怕都是有其存在的理由,這些情感是不能被拆開來單獨看待的。」請傾聽自己的心聲,並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2020》,你是否還是大洋國的奴隸?

2020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高承煦
學校:雲林永年高中高三忠
書名:一九八四

       「如果沒有麵包吃的話,不會吃蛋糕嗎?」聽到這句話,你會想到誰呢?瑪麗·安東尼嗎?但如果我告訴你,這是個被杜撰出來的「事實」,你會怎麼想呢?

       事實上,這是由羅伯斯·比爾所率領的國民公會為了政治目的,所創造出的罪名;在我第一次得知這段歷史的真相時,我想起了那句「操控過去的人,便可操控現代;操控現代的人,便可以操控未來。」原來,我們的世界,早以不乏「真理部」發揮實力的舞臺;而更進一步的,除了對事實的竄改,對人物、歷史事件的抹消,也時有所聞:如一張周恩來被毛澤東、劉少奇、朱德接機的照片,在劉少奇被毛澤東透過政治角力失勢後,他的身影在照片中消失了。

       而這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要使人民愚昧,鞏固自己的政治,如《1984》裡,英社對黨員、貧民所做的,用模稜兩可的觀念灌輸到人民的腦海,使他們失去思考的能力,這樣的事件,也在我們的世界中出現:1692年,在美國的賽勒姆,發生了令人髮指的獵巫案,因當地有權人士的操作,使豪無科學根據的觀念流傳,使人們展開瘋狂的女巫審判,而其中有人對這樣的思想提出質疑,但仕紳們為維持自己的顏面,打壓異議者,繼讓似是而非的女巫審判繼續,最終,導致以艾比蓋爾·威廉絲為首的眾多女子,成為了鞏固少數人權力的犧牲品。

       由此可見喬治·歐威爾為世人所撰寫的反烏托邦預言,是實在發生的真實故事,而面對這種思想的操弄,我們又該如何因應?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今日資訊不斷往來的社會裡,人們不能被動,對迎面而來的訊息全盤接受,否則,很容易落入他人思想中的陷阱,如近日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中,就有著國家領導人物傳播不確定的防疫資訊,有人不假思索信以為真,因而使危害人民身心、使國家內部動盪,而其背後的目的,令人起疑。

       面對任何的事件時,我們應先了解資訊的傳播者為誰,思考傳播者的立場、黨派、贊助者,是否有利用傳播的資訊,達到某種符合其私利的目的;而進行判斷的同時,切記不要預設自己的立場,拉下無知之幕,以理性第三者的身份,思考各方的觀點;亦不要侷限自己的眼界,只看見事件當下的時間點,後退一步,我們將看見一條全面的線,標示著事件的脈絡,如同書中說的:「掌握過去的人可以掌握現代。」只是這一次,是我們掌握了自己的思考的自由。

       而僅僅只是有了獨立的思考,那還是不夠的,喬治·歐威爾的令一部著作《動物農莊》裡,利用驢子班傑明來比喻那些擁有知識的沈默者,畏縮的態度,只會讓有心人士的氣焰囂張;我們應勇於站出來,對想要傳播錯誤資訊、錯亂思想的人,做出反擊,讓潛在的「英社高級黨員」無法突起;不過也要注意,在傳播自己想法的過程裡,不要讓自己淪為想要控制他人的有心人士,尊重他人想法,就如他人願意尊重我們的想法一般。

       英國首相邱吉爾,多次拜讀了《1984》,可見這本書的重要性;在喬治·歐威爾的筆下,我看見了一個思考不復存在,一切只為鞏固上位者權力的世界,令人擔憂的,在當今我們認為「民主」、「自由」的世界,有人汲汲營營的想使小說中的情節成真;而能抵擋他們,守護自由的人,也就只有我們自己而已;我想:作者便是希望我們反思獨立思考的可貴,並學會為自己和他人發聲,否則,當書中的預言不再是預言時,失去思想的我們,是不可能發覺的。

       大綱:「自由即奴隸。」、「戰爭即和平。」、「無知即力量」,這三句話是大洋國隨處可見的 標語,伴著老大哥的眼睛,天天居高臨下的看著溫斯頓,一個在真理部下工作的英社黨員,他每天的工作便是替黨竄改新聞事件,其餘的休閒也是照著黨的安排而行,這樣的生活,著實令他討厭;而此時,他偶遇了一名與他有相同反抗想法的女子,和一位自稱反政府組織成員的高級黨員,原以為人生會因此改變,自由會再次降臨;沒想到,一切都是影射的陰謀,到頭來,溫斯頓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大洋國為了鞏固權力的手段,自己只不過是棋子而已。再經過影射的虐待和思想改造後,在一句「我愛老大哥。」後,他死在了英社的槍下。

活出最美好的自己

2020 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林愷容
學校:台北中山女中三年公班
書名:斜槓青年

       我們都在追求更好的自己,心中揣懷著夢想,窮盡一生,孜孜矻矻。快速的生活步調讓我們在路途中錯過了許多,在現實與夢想中掙扎、迷失,無暇過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怎樣的生活。即使年歲漸長,面對人生的道路依然如孩童般走得跌跌撞撞,回顧過往,那些消磨殆盡的精力和時間,究竟有多少是為自己而付出的?

       近年來,市面上的勵志與自我成長類書籍長銷不墜,不難看出人們對於改善生活懷抱的渴望,更多人將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其中有人找出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待工作不再只是從生存的角度,而是一種實現自我的途徑,他們找回內心深處熱愛的事物,投注心力在真正的興趣上,更試著讓興趣脫胎成為養活自己的能力,我們稱他們為「斜槓青年」。

       「斜槓」是一種忠於自我的生活態度,《斜槓青年》一書的作者為想要兼顧麵包與夢想的人引入了這個新觀念,不僅大量引用經濟學、心理學、哲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論述,以分析舊有工作觀的形成與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佐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使論點更具說服力,也鼓勵讀者迎接嶄新的可能性,勇於開發自己的潛能。

       此外,作者還援引另一部暢銷著作《刻意練習》中的方法,以及每天的「晨間日誌」供讀者參考,作為實踐的第一步。有鑑於第一步總是最難跨出,藉著閱讀本書的機會,任何人都可以開始自己的斜槓人生。

       我喜歡繪畫、唱歌、寫作,此前卻從未想過發展相關的技能,因為害怕被視為「浪費時間」。

       更因為身為理組學生,一度無法坦然接受自己的閱讀興趣,優異的國文成績也因為同學的「國文無用論」而顯得蒼白,但毫無疑問的,這些興趣都是構成我的一部分,使我得以完整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現在,即將成為大學生的我,面對未來大學四年以及不久後將踏入的職場,學習基礎學科的時間將會大幅減少,沒有制式的課表和熟悉的師長,我將自行安排如何運用時間,承擔所做的每個選擇。很慶幸在這個關頭我遇見了《斜槓青年》,使我有勇氣找回當初或專注揮灑畫筆,或徜徉於文字之海的那個女孩,去描繪想要的人生,更對規劃個人學習路徑深感躍躍欲試。   能夠為自己而學,我認為是「斜槓」最核心的精神,它蘊含著熱切的希望,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真正的熱情所在,活出獨一無二的人生,活出最美好的自己。

女性的悲歌

2020 高中組 第四名
姓名:樊蓁蓁
學校:花蓮慈濟大學附中高一大愛班
書名:82年生的金智英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裡,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我們往往能夠即時知道,然而,在我們放眼全球,積極解決全球問題的同時,身旁有一件事卻從來不被重視,甚至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其實性別不平等從古至今一直是不曾消失過的社會弊病,看似有改變,背後卻依然藏著那些舊習。就像你習以為常的事,久了它就在你心裏生根,慢慢的也不會再去刻意提起,但它消失了嗎?其實並沒有,只是沒人去提起罷了。

       在書本中,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金智英和鄭代賢在討論如何照顧孩子及孩子出生後需要面臨的問題,在這段對話中能不斷地聽見鄭代賢對金智英使用「幫」這個動詞,明明是兩個人的孩子、兩個人的事、兩個人需要一起解決的問題,在使用了「幫」之後,令人感覺好像從一開始就是金智英一個人的事一般,是不是因為從認知上就出了問題才會把「一起」錯用成了「幫」呢?另外,韓國的網路流行用語─「媽蟲」,對於辛勤整理家務和打理小孩的全職媽媽來說並不公平,有時候別人看到的只是表象,就像金智英一樣,可能只是剛好有空檔可以休息喝杯咖啡,就被旁人以異樣眼光看待,認為她是「媽蟲」。並不是只有出門上班的老公才辛苦,如果前方的戰士沒有後勤的照顧,如何能安心的衝鋒陷陣呢?

       閱讀《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書時,每讀幾頁我總會忍不住用力點頭,用螢光筆劃線,在心裡默默大喊︰「我也是!」

       看完這本書時,我試圖走回盤根錯節的記憶,爬梳生命時,不禁掉幾縷帶有墨韻的頭髮,家中「重男輕女」的巨獸,每天正一點一點的囓咬我的生命。在名為家的這座「深宮」中,父親與母親這兩位「大臣」每天如何細心服侍「弟帝」,而我就如做盡一切勞役、身分卻永遠低下的「宮女」,大臣永遠不知曉宮女的委屈,種種委屈也將化做深秋宮女不落的白髮。

       在小學的作文練習中,國文老師將我作文簿上的每個「她」,都改成「人」部的「他」,老師說我寫錯了,說我是女生,夢想怎麼能是開拖拉機、開大怪手呢?媽媽買了很多淑女的照片掛在我房間的牆上,希望能矯正我的觀念。但是媽,我沒有錯,我還是你生下時的原樣;而老師,只有當你不再劃掉我的「女」字旁,我的生命才能真正擁有「人」字旁。   金智英的人生歷程既平凡又熟悉,沒有什麼特別的精彩故事卻如此打動人心,可能是因為她的故事也是我們大部分女性的故事,不只是在南韓,台灣也是有如此的現象存在,或甚至可以說華人的世界深受男尊女卑的觀念影響已久,雖然社會「女權意識抬頭」並持續推動「性別平等」的觀念,但就如金智英所說「這個社會看似改變很多,可是仔細窺探內部細則和約定俗成,便會發現其實還是固守著舊習,所以就結果而論,應該說這社會根本沒有改變。」此外,當金智英在跟丈夫簽立結婚書約時提到「究竟是法律和制度改變人的價值觀,還是人的價值觀會牽引法律和制度。」這句話也發人省思,就算對方已像家人般的存在,但一定要簽立結婚書約完成結婚登記後,心態才會改變,承認對方是自己的家人嗎?但是法律和制度,不是人類以世俗價值觀去訂定的嗎?究竟是法律和制度可以改變人心,還是人心可以改變法律和制度?

「失樂園」的永續

2020 高中組 第三名
姓名:洪翊芳
學校:新北丹鳳高中二年一班
書名:金瓶本色:你愛的是耽溺,還是沉淪

       纏綿悱惻的夜晚,你是否頂著月亮的光輝,撫摸細皮的光滑,想像著天馬行空的浩瀚宇宙,卻發現深深著迷點點繁星,眼花撩亂的舞動,似真似假的飄渺。宛若雨滴們激烈的墜落在傘布上,沿著傘骨的凸痕,曖昧不語的交雜相爭著,究竟是誰能搶先離開傘珠,投入土裡的擁抱,而這時的人們好不清楚,展開傘架,走入霏霏也更想入非非,想像正人君子般的高潔清明,還是市井小民的簡單爽快,直接猛烈的墜入土壤的熱情,還是慢悠悠的停留在傘布上,等待太陽的吸收,你已蒸發乾淨,那僅僅在於一「傘」之隔罷了。

       「蘭陵笑笑生」一笑蘭陵一生過,人生也近是如此,不同於《紅樓夢》中的心機揣測,在禮貌笑容的私底下,掩藏著小丑的黑暗凝重,不願說出真心話,平鋪直述違反世家的典範。然而《金瓶梅》,潘金蓮的美艷火辣,李瓶兒的溫順火爆,龐春梅的聰慧任性,不一西門慶,任何男人心中的不明言語,都曾遐想的絕妙境遇。那是明朝時,人們的「日常」,直接的說出心中的慾望,描繪出你我他引人入勝的世外桃源。

       「人之初,性本色!」人之本色,非色之莫屬。不論心中都麼純潔明亮,月亮的背後,總會有一抹黝黑,那是不願說出的秘密,人們心中的灰色地帶。而這個模糊地帶,更是野獸的本性,慾望的終結者,更宛若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黑槽洶湧。不同《紅樓夢》的靦腆羞澀,《金瓶梅》所展現的,是最真實的情慾,深深重擊人們心中道德與禮節的紅絲,無視凡夫世俗,毫無嶄露的突破「性」所帶來的無限快活。

        人與人交雜著身軀,身心的深層體會,「淫聲穢語」的隨意脫口而出,表面上是黃色小書的十八禁,卻在羞澀可人的舉止背後,推導出肉慾貪歡外,明朝末年的貪官腐敗。那是一個光鮮亮麗的朝代,背後的內閣卻已被宦官們吃抹乾淨,人們不敢直接面對的,是已經殘破不堪的外殼,失去心臟的內在,那是在「失樂園」中,不只擁有失去理智的色慾快活,更是喪失愉悅可笑的腐敗朝廷。

        可想而知,魚水之歡的鴛鴦,在歡愉過後,還是擁有后宮三千佳麗,不限男與女,如同西門慶與潘金蓮的纏綿色戒,宛若明朝皇帝與宦官朝代的興衰腐敗,過程久久無法消散的美好,一但結束後,樂園也即將關閉,沉溺於中的像西門慶,最終倒臥在床上,精盡而亡;一代明朝也步入歷史,漢人的正統走向歷史的遺骸。

        蘭陵笑笑生的隱姓埋名,寫下鄉民百姓的魚歡肉愛,只為留下一抹中國曠世鉅作,四大珍奇之書,悄悄諷刺著朝廷的貪污腐蝕。更為奇特的是,歷史上真正的潘金蓮,是為善良賢惠、勤勞仁義的好女人,嫁給武大郎鶼鰈情深,而在《金瓶梅》的刻化中,是否影射著中國傳統女性的身姿呢?我們不得而知。       《金瓶梅》已經結束,明朝已經滅亡。然而,現實生活中,「失樂園」還再前行,只是隱藏在不為人知的角落中,伺機而動著。

橫跨數年的光景,find me

2020 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黃心怡
學校:高雄高雄女中二年十六班
書名: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琴音劃破大洋小海,橫跨數年的光景,帶我回歸一台舊史坦威鋼琴,演奏者宛如巴哈今夜召喚來的精靈,漂浮在空蕩的客廳裡,提醒我:我們依然如故,我們仍未飄移。」

  一段話,柔順串連起讀者記憶中的前作《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也幽幽地用他們一貫的口吻證明,二十年的時空裂隙中這線緣分至始至終都在,沒有因時間而斷,反而集束成兩個字

──find me。

  在這延續大膽與隱晦兼具的續集,被這樣的幻術套牢,我無可抑制每一次找尋的狂喜:奧利佛的客人彈奏起巴哈,他的慾望與回憶就一併勾起那個夏天,艾里歐浪擲他的才華於隨興改編巴哈的樂曲,假意任性實是試探;艾里歐的父親與他人談到一篇關於光陰的論文,說著人生和光陰並不是同步,時常是平行並存,而這與前作他們在十七年後再遇,奧利佛混雜著酒氣與憂傷所說的「平行人生」如出一轍。這樣使用同個意象、同個關鍵詞語的手法比比皆是,作者在每篇開頭竭力隱藏主角「我」是誰,但又放心地在你面前埋下伏筆,他知道──掛著狡黠笑容地知道──他們記得,我們也都認得,這是在過去就已被拆解埋進現在的默契遊戲。

  同時,安德列‧艾席蒙極具獨特性的對話描寫,在續作同樣淬鍊至淋漓盡致。若說前作以細膩到幾乎重度敏感的程度來塑造青春期的艾里歐內心掙扎,與簾幕無重數下的話中話試探,如艾里歐試圖表明自己的心意時,與奧利佛啞謎似地對話:「你比這兒任何人知道的都多。」「但願你知道,我對真正重要的事多麼無知。」續作的他則是步入成年的穩重卻不失敏銳,他永遠知道每個陰陽頓挫能表達什麼情緒,每個字詞該如何舒展或縮返,且運用地更加得心應手,這也是為何當他對話的對象不再是奧利佛或父親,而是新認識的男人米榭爾時,「尷尬」、「急躁」等對話氣氛時常出現,他更會識人,且察覺其中微小的不契合。而作者將這一切透過觀察入微而生的詞彙一一刻劃出來,於是字裡行間皆是暗示和隱喻,皆是文學與音樂性的自然雕琢。

  在這樣享受解謎似的閱讀中,它也漸漸被我褪去語言這套華美衣裳,富有哲學韻味的內核香氣開始縈繞,前作談同性愛和靈魂,續作則談光陰,是的,如經典一般的「時間」課題,但它以「愛」來包裝,於是冰冷如時鐘齒輪的時間頓時有了人體的溫度。《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裡新出場的兩位主要人物,米蘭達和米榭爾,就是時間課題化身的像,也是中華文化中被人戲稱的「老少配」,時常被投以金錢利益或不合時宜的眼光,但在艾里歐父親和米蘭達,米榭爾和艾里歐兩組人身上,卻是兩個純粹的靈魂相戀,沒有性別、種族、宗教、以及年齡的桎梏,如同童年時期在書店或畫廊一眼向中某個作品,你對它尚一無所知,但只消眼睛和心靈,你就知道你深愛它。時間在這裡扮演的角色便是如此,作為一個連結過去和現在的橋樑,年齡只是標記你原先所在的時空,命運牌一樣的總該相遇相愛,至此之前我們所見的,只是一人在橋上苦等,另一人姍姍來遲。

  而時間所扮演的另一個角色,是「平行時空」人生的舞台背景和「愛」的釀製。甫接觸前作時,書中奧利佛和艾里歐告別後結婚生子,以及電影中艾里歐得知消息後在火爐旁低聲啜泣,使當時的我感嘆之餘隱隱不解,為何要和他人結婚過著自嘲「平行時空」的生活,難道真只是社會框架所迫嗎?直到讀至艾里歐過著無以授予和被授予愛的生活,偶然間因音樂遇到米榭爾才慢慢使我意識到,他們是真的彼此相戀,他們相處的每一分感情都不假,只是在偶爾沒有默契的對話,和被某個懷念意象擊中的瞬間發現,他至深至念的仍是奧利佛;同樣的,奧利佛在巴哈的小詠嘆調中聽見仍為自己一人談同一首曲的艾里歐,那瞬間的呼喚和找尋,是與妻子默契準備宴會時所無法觸及的深度。不是開放的社會風氣,或是任何人的首肯,而是時間讓他們再度回到義大利的海景小屋,回到一切的初始之地。   讀至最後,直至書頁與漫長的時間見底,我(或他們)才找尋到最具體而非海市蜃樓的句子:「游泳池、暱稱為『死也要看』的鐘樓,皮亞韋河旁的陣亡將士紀念碑、網球場、通往岩岸的那座破舊的門、午後的磨刀聲、一刻不停歇的蟬鳴、我和你、你的身體和我的身體。」艾里歐和奧利佛隨著歷歷在目的景物在這瞬間與交集線最為接近,而過了這瞬間,時間有幸被還給他們,不再平行昏迷,不再找尋,彼此的名字恢復唯一的用途呼喚,而他終在世界的盡頭找到他,返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