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學習的密碼

2022 國小組 第五名
姓名:何德宣
學校:桃園市市立青溪國小 六年五班
書名:不敗學習力

一輪皎潔的明月,悄悄爬上寂靜的夜空,那柔和的清輝透入窗扉,月兒成了我的讀書夥伴。翻開《不敗學習力》與作者一同學習各種「學霸學習法」,頓時恍然大悟自己長久以來都用錯學習方法,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是絕頂聰明者,但一定是找出適合自己讀書方法的人,他們才能把讀書的最後一塊拼圖拼上去,脫穎而出輕鬆達標,成為人人都羨慕的學習佼佼者。

你知道讀書有很多訣竅嗎?不管是在背書時需要具備的「記憶力」,還是看書時必學的「閱讀力」,甚至是掌握讀書的精華「時間管理」等,這些都是除了必須的努力之外,還得擁有一份的祕笈,才能成為所向無敵的學霸。看完《不敗學習力》,我逐步照著書裡的作法去調整學習方式,大幅提升學習效率。

這本書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情緒管理」章節中,大腦清倉,擺脫負面情緒,竟出現“平板式挑戰”這個動作是要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撐地,呈現俯臥姿勢平視地板。在疫情高峰期停課不停學,暫停實體課程,改採遠距教學的休息時間,我也依樣畫葫蘆,不但改善昏昏欲睡的狀態,也培養出良好的體能,更專注投入上課!

看完了「筆記力」的章節後,自己開始嘗試沃爾特.鮑克教授所發明的「康乃爾筆記法」 將筆記頁面劃分成四個區塊:最上方的「主題區」可以寫下日期、地點等重要資訊,其次是右側的「筆記區」需要大一點的空間,把上課的筆記簡單扼要的記錄,接著分別是課後書寫的左方「提問區」,按照上課的內容進行自問自答和下方的「總結區」,對尋找資料、進階發想都很有幫助。電磁學之父法拉第,僅僅是小學畢業的學歷,日後卻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憑藉的是孜孜不倦的自學,勤做筆記及反覆實驗等,當他還默默無名時,也曾遭受旁人質疑,堅持不懈的努力,正是我崇拜的學者偶像!

我曾請教班上的學霸,借閱她的「生活手冊」,抄寫近日考試範圍,除了老師安排的小考,也有許多自己規劃的事項,更印證《不敗學習力》的方法每當完成一項便會在一旁加上標記。讀書時,我會把手機開啟「飛航模式」,讓自己暫時隔絕外界網路的世界,同時仿效同學的作法,擬定計畫表,並按表操課,善用零碎時間,不再像以往一樣忐忑,覺得輕鬆很多,有更多彈性自由時間,從事舞蹈的練習,硬筆字的書寫,甚至是上網聊天、遊戲對打,在讀書前後適時的休息與放鬆,讓自己呈現最好的狀態。

夜深人靜,明月對我泛起讚許的微笑,它也提醒我:「該休息囉!」我舉高雙手打個哈欠,放鬆地伸個懶腰,瞧瞧書桌前貼著的名言:「生活要有鬆、有緊,勞逸結合,才能走得遠!」我慢慢躺上鬆軟的床鋪,輕輕閉起雙眸,迎接下一個讀書時刻,掌握高效學習的密碼,養成不敗學習力。

作弊底下的道理

2021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黃昱承
學校:臺中市市立豐原高中 一年二班
書名:模犯生

「紙頁翻動的聲音唰唰響起,每位學生都低頭在紙上書寫,時間慢慢的經過,伴隨著時鐘指針的聲音、鉛筆在紙張纖維上摩擦的聲音、某人按壓自動筆的聲音。考試的時間流動緩慢,細小的雜音都在壓迫著學生。」在《模犯生》這部小說中,描述著學生在成績與升學壓力下,利用作弊提高成績的故事。女主角琳拉達尼特是一位天才左撇子資優生,她優異的成績無人不知,在一次的考試中,琳拉達一面為了幫助自己的好友葛瑞絲,一面為了抵抗老師考前洩題的卑劣行為,第一次在考場裡作弊,一開始只是為了讓作弊的人嚐嚐作弊的滋味而已,但在之後朋友提出金錢誘因後,琳拉達走上了她的作弊之路。

作弊這件事情,我自己也做過很多次,一開始的起因只是因為前一天忘記背單字,想在考試期間偷看一下。那一次,我拿到了難以想像的高分。在那次作弊之後,我考試都抱著「只要不被發現,偷看一下也沒關係。」的心情作弊,一開始很順利,但在某次的考試中,我一不小心把放在大腿上的小抄掉到地上,作弊的事就暴露了。當時老師也只是好言相勸,希望我有自知之明,不要再犯相同的過錯,也不另行處罰,但作弊這件事情跟抽煙一樣,一旦上癮,想戒也很難戒掉。於是,我拾起了我的小抄,在我的作弊之路繼續前進。終於有一天,我作弊的事情還是被老師發現了,這次老師不再是以往的溫文儒雅,他收起來和善的臉孔,破口大罵我的行為,那時的我才明白,作弊的嚴重性。

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琳拉達在小說接近尾聲時說的「對,決定權在我。」當她說出這句話時,我能想像出她的內心到底掙扎了多久、猶豫了多久,他是要選擇繼續她的作弊之路,繼續賺錢,還是金盆洗手,改過自新呢?還有一句是「如果富有是命中注定好的,相貌和聰明才智應該也一樣。而我們看到別人有某樣東西比自己多的時候都覺得委屈。」這句話點出故事中的情節,琳拉達和阿班雖然是資優生,但家境貧窮,所以依靠幫同學作弊來賺錢,而阿派和葛瑞絲雖然有錢有財,但讀了書也沒有好成績,所以利用錢財請同學幫忙作弊。這兩個都是因為對於自己能力或資源的不足,才做出了對自己有利的行為舉止。

小說中,我很佩服琳拉達,她不僅天資優異,在課業上還有餘力去幫人,雖然她的行為並不是對的,但我還是很佩服他的才能急應變能力。至於阿班是我感到比較可惜的角色,他有聰明才智,也有一顆孝順的心,他的所作所為只是想讓他的母親能夠過上一個比較好的日子,但在最後道德與金錢的抉擇之下,他選擇了金錢,雖然他賺的那些錢的確能讓他和母親過上一段衣食無憂的日子,但他也因此踏上一條不歸路。

在《模犯生》書中,我覺得它想要傳達的有「勇於認錯」的觀念,在小說的尾聲,琳拉達看到阿班已經不像原本那個善良的阿班,變成了一個冷酷無情、只在意利益的人,認為已經不是錢賺得夠不夠、生活過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自己能再利用作弊賺多少、能再撈到多少利潤。對於這樣的結果,琳拉達認為是她從阿班身上剝奪走了那些應該得到的東西,所以阿班也有權利從她的身上剝奪走,但她有必要去修正作弊行為的錯誤,而去自首。書中還有另一個現象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曼谷倍智中學的禮金制度,這個制度讓人們的學生們的入學資格像是用金錢來衡量的,這也是一種作弊,有錢小孩獲得資源,沒錢的小孩無法入學,這現象使得學生待遇不平等。整篇故事圍繞在「作弊」這件事上,但訴說了許多不同的道理,值得發人深省。

雖然綿綿陰雨 但仍想待以溫柔

2021 高中組 佳作
姓名:潘翊嘉
學校:屏東縣國立潮州高中 二年十三班
書名: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叮叮叮叮叮“鬧鐘一如往常的準點響起那令人煩躁的聲音,而空氣所散發的,也一如往常,微微的令皮膚有些刺痛啊,努力睜開睡眼昏花的眼睛,果然,映著的又是那潔白的天花板,在床上反覆掙扎著,最終卻也不得不妥協似的起身,披在身上的棉被也隨之緩緩掉落,又開始了彷彿潔白似的一天。

在輕鬱症患者或憂鬱症患者的世界中,這樣絲絲壓抑的氣氛是否是在平常的日子裡成了日常。又是這樣的一天呀,不斷在心裡這樣想著,又是需要笑著面對一切的一天呀。許多相似的人正在無止盡的下墜,等著誰來接住,不管如何,也一定也渴望著溫暖的懷抱。

本書用對話方式,寫下一位輕鬱症患者與精神科醫師的治療過程,也告訴我們,世界上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會害怕他人的眼光,害怕他們任何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縱使這些可能是來自於一位在火車站來來往往人群中的一位陌生人不經意的一撇和無意識的行為,他們也害怕失去,害怕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每一段關係有一天會離自己而去,像從未存在過,在這當中過於忽略自己的許多情緒,總是去在乎他人是怎麼想,像是過剩的同理心不斷侵蝕著自己的思緒,彷彿要被吞下然後漸漸消失。

「沒有陰影的人本來就無法理解陽光」

這句話難道不是應該反過來說才對嗎?有人會這樣問。但,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著自己不想被他人知曉的事情,只不過是你是否想在意它罷了,下著雨天的世界裡呀,自己撐著傘,看著眼前滴滴答答的雨滴,也看著馬路對面咖啡廳中熱鬧的聚會,也依稀中看見有人對著自己招手,但來來往往的車輛呀,使我無法前行,和我招手的人也走不過來。或許,有些人好奇這樣一類人的世界,但也始終是好奇而不是想要理解,他們之間終究是難以靠近,甚至有時又會傷害到彼此。

而除了本書,在網路上查到了還有第二部曲,記得有一部份是講到自我傷害,其實我並不喜歡自殘這個名詞,因為很多人在說到這個詞時,總是給我一種感覺「你知道嗎?那個誰在自殘誒」彷彿這不是一件悲傷和痛苦的是,取而代之,是好奇和探究和覺得不可思議,他們不清楚的是,在那手上的每一條傷疤,代表的是當下有多麼無助和絕望以及對自己的不可原諒,或許重點並不是手上的那一條條割痕,而是那顆早已千瘡百孔的心,曾多麼期待著有人能就這樣默默地擁抱自己,曾多麼渴望能否有地方可以讓自己的眼淚毫無顧忌的傾瀉而下,曾多麼期待這份痛苦能夠被傾聽。

「希望有朝一日,看不見的內心傷痛可以和看得見的身體傷口相提並論。」希望有朝一日我深深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雖然好累好累,但我還是想吃些好好吃的東西,雖然好悲傷好難過,但我仍然好想看到美麗的日出和日落,不外乎是這樣的意思吧。若是我,我想逛著家裡附近每周限定周五的夜市,看著過了又來來了又過的人們,手裡拿著熱騰騰奶油口味的紅豆餅,喝著清爽的金秸檸檬,這時突然,耳邊聽到一個小女孩正拉著她母親的手,吵著想玩充氣城堡和想吃旁邊的qq蛋,而卻被媽媽故作生氣的罵只能挑一個,想著這樣的畫面,我一定會不知覺的勾起嘴角吧。

是呀,世界有時是那樣令人不安害怕,但有時卻又是那樣溫柔繾捲,絲絲暖意沁入心中,令人不禁回頭頻頻。

在最後的最後我們仍然會覺得自己不夠完美、還不夠優秀也還不夠格讓別人喜歡,這樣不夠好的自己呀,請先愛上他吧,請先溫柔寬容的對待他吧,那疲倦的心,請讓它感受一下久違的舒心吧,至少那段休息一下的時間不要再為了迎合他人露出一個完美的微笑了,找到一個陰涼處坐著,聽著風吹拂樹的聲音,享受著一個人的寧靜,那並不是逃避,而是在人生的路上稍稍走的有些累了,休息了一下,請在這之後漸漸溫柔的愛自己吧。

就像榮格所說「生命如果沒有悲傷的平衡,那麼幸福這個詞也就失去意義了。」

有著些許難過時,先別急著否定它,而是先傾聽它有什麼樣的故事和悲傷吧,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好和不完美,懷抱有些稜角的自己,與他共存,對世界,也對自己,待以溫柔。

微小而龐大的力量

2021 高中組 佳作
姓名:林冠岑
學校:高雄市市立文山高中 四年一班
書名: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一直不能擁有而忽然擁有了才會快樂,如果一直擁有,會察覺到這樣的快樂嗎?」

這本散文集像是炎炎夏日裡的一杯涼水,像是失意落寞時的暖心安慰。這本書沒有所謂的高潮起伏,沒有所謂激勵人心的心靈雞湯,但這本書字裡行間都透露出微小快樂所帶來的力量。張曼娟寫四季的更迭、寫生命的輪替、寫旅行的意義。我覺得這本書就像是張曼娟的隨手日記,裡面紀錄著她童年的溫暖回憶,紀錄著她求學與工作時期遇到的無能為力,當然也紀錄著她開懷的大笑,紀錄著她流淚的眼角。

雖然這本書是張曼娟寫自己的故事,但我覺得讀起來並不無聊,反而是感到有共鳴且會心一笑。因為張曼娟將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苦澀與快樂化為文字,可能是炎炎夏日裡的一片冰涼西瓜,可能是人生路途上遇到的批評謾罵,張曼娟將這些回憶點滴化作這本散文集,讓讀者在她的世界裡尋找相同的快樂與共鳴。

在這本散文集裡我最喜歡的是「遺落在風中」這個章節,裡面記錄著作者年輕時「撿手帕」的浪漫傳統。這個章節表達的是,當一個女孩喜歡一個男孩,她就會把手帕故意丟在地板上,如果這個男孩恰巧也喜歡女孩,他就會把手帕撿起來還給她。雖然這個舉動看似甜蜜又浪漫,不過張曼娟的學姐還是給了她一句叮嚀:「假如看見喜歡的人,就故意把手怕丟在地上,但如果他不撿,記得要自己撿回來,不然就太可惜了。」在這個紙巾普及的時代,手帕似乎成了老派的東西,人們流汗也會使用專門的運動毛巾來擦拭,於是手帕就漸漸消失了。所以這句當時對作者的叮嚀,也演變成另一種形式流傳下來。「看見喜歡的人,就故意把『心』丟在地上,如果他不撿,記得要自己撿回來,不然就太可惜了。」我很喜歡這句話代表的意思,即使現代不再有撿手帕的傳統,但我想,不管在哪個年代,我們都需要擁有把心再次「收回來」的能力。

在閱讀張曼娟文字的過程裡,我覺得就像一趟自我審視的旅程。過程裡我明白,人們是脆弱且健忘的。在喜悅與憂傷交織的回憶行囊裡,我們並不會時常想起那些使我們揚起嘴角的快樂回憶,我們總是牢記那些痛苦的、悲傷的時光,把那些傷與疤牢牢的刻在身上,時不時將它撕裂,似乎要看到裡面的血肉與感受到疼痛,才能學著成長。我們不斷用讓傷口滲血的方式鞭策自己向前,總是把疼痛當作支撐的力量。但我想,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的生活並不是只有眼淚與傷口,我們的人生並不是只有悲傷和疼痛,我們明明還能大笑,我們明明還能奔跑,我們明明還能擁抱。我們應該要將擁有過的快樂與美好收藏並化作一道道暖光,在自己與他人黯淡無光的時候,拿出來將彼此照亮。

閱讀完這本書讓我最深的體悟是,有些人、事、物給的從來就不是盛大的一夜狂歡,他們給的是快時代裡最稀有的緩慢,給的是像溫開水般的希望與愛。我想,或許人的痛苦從來都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是因為有了快樂、夢想、希望與愛這些看似不切實際的字眼,才讓我們擁有一點點的勇氣去向前、去擁抱這個不太完美的世界。其實我們要的從來就不是華麗的衣裳、昂貴的套房或者是理想的烏托邦。我們要的只是一次知心好友的交談,一頓讓你感到滿足的晚餐,一句我愛你,又或者是讓你感到幸福的電影書籍。

因為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我們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既共生亦共盡

2021 高中組 佳作
姓名:王岳鷹
學校:花蓮縣財團法人慈濟大學附中 一年善解班
書名: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精神疾病,是一個有別於現實期待、有著與常理不同看法和認知的靈魂。之所以會這麼說,是我在這本書和自身經驗中所體悟到的,那是一個與現實離經叛道,卻又有著自己獨樹一格且難以回駁的思想的個體。

抑如同書中的「副教授上帝」、「平行世界的自殺者」,我的體內也住著這麼一個難以與現實接軌的靈魂,雖然他沒有書中角色來得那麼精明、滿口道理,但卻仍能如寄生蟲般地緊緊咬著不放。

依稀記得大概是六、七月時的事,也正逢我畢業的暑假,明明一切都是令人興奮的,畢業的閒暇、酷暑的陽光。但是毫無預警,也沒有理由,「他」就這麼硬生生地撬開了我,悄悄地入住。失眠、焦慮、憂鬱、不安、恐懼,在他的侵入後,很快地全都隨之而來。失眠到清晨是家常便飯,而同時衝擊的是心理和生理層面,精神不濟與身體上的不適,更是加速了那朵情緒烏雲籠罩。開始遇到事情就躲避、找不到生活重心,自然也逐漸失去活著的意義,過分的自怨自艾,更是把自己逼向懸崖邊際。失眠的夜晚中,腦海不斷閃過將自己勒死、劃爛皮膚的畫面,對於現實的逃避,愈是深刻我想一了了之的念頭。慶幸的是,他並沒有偌大的勇氣,足以讓我向死亡邁進,但精神上的折磨,卻是一步步讓我自甘墮落,甚是頹靡到只能靠沐浴酒精來麻痺。

敗光了手上的籌碼,束手無策,最終還是尋向身心科的幫助。我坐在診間裡的木椅上,緊張地說出了在他蠻橫的掌控之下,所發生的種種,問診的最後,醫生留下了「平安最重要」這麼一句話,順帶開了幾顆色彩繽紛的藥丸。約經過了兩個月,四次的回診和藥物控制,我終於能夠稍稍遠離他一點了,能姑且讓掌控權回到原本的自己。

直至現今,好不容易才拾回了原本的靈魂,不過那個「他」並沒有消失,只是被擱在了一旁,手裡握著藥物的我雖有了對付他的辦法,卻無法將他剔除,我所能及的,只是好好的共存、想辦法別再次讓他接管控制的權力。

書中的患者們大抵也是如此,另一個靈魂有著過大的掌控能力,匹敵的是得在現實中生活的自我,但我們沒有能力將其趕出,逃不出束縛,只得和他想辦法共存,否則就得接受不符合現實的一切。當然我不覺得那個靈魂有錯,他只是思維和動作不屬於這裡罷了,無法代表一切都是有誤的,只是我們在過程中,是要選擇被接管,或是與之共存而已。

不過,書中也有選擇被其掌控的例子,但在最後,就是如其所願,實現自殺這個想法。也許,有時候不回到現實的壓迫,反而是最能展現自由的一種表現。

單車失竊記:寫下來,只是為了留住記憶

2021 高中組 佳作
姓名:蔡恩祈
學校:桃園市桃園市新興高中 高一229班
書名:單車失竊記(新增王德威推薦序)

人生,隨著年歲漸長,是失去的比較多?還是得到的比較多?生命裡最重要的東西,往往在某個時間點神祕的遺失。童年的事記得嗎?有些人記得,有些人忘記;有些事記得,有些事如過眼雲煙,倏忽即逝,只留下雨過天青色的天空,沉靜而神祕。

那是無法理解的。

第一次聽見外公的故事是我十歲那年。一個年代久遠,我無法想像的故事。一種那個年紀不能理解的,雜揉蒼涼、被遺棄的委屈,身分認同衝突、錯亂失落的一代。飢餓的痛苦,死亡的恐懼,烙在心底的傷疤,有口難言的酸楚,那是一個你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大時代的悲歌。

殘破的記憶碎片,意外地牽引我進入時空長廊。

「天空是白色的。」我說。

「但雲是黑色的。」外公說。

微風輕拂,外公載著年幼的我,我從背後摟著他。他就像守望天使般,時時刻刻,守護在我的身旁。我的童年,幾乎是外公為我編織而成。

外公來自廣西壯族,二戰期間,在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下,投筆從戎,隨從中國遠征軍,前往滇緬邊境協防作戰,緬甸戰役俘虜當時為日軍工作的大象林旺。外公後來隨軍隊來臺,在臺灣娶妻生子,落地生根。退役後,加入里鄰守望相助巡守隊,每天騎著他心愛的、改良過的捷安特腳踏車,來回社區內巡邏,閒暇就待在守望相助亭休息。雖然已經是將近三十年歷史的腳踏車,但外公每年都慎重其事地重新上漆,平時也勤於維修保養,因此載年幼的我仍是順暢無比。

《單車失竊記》牽涉到諸多層面,關於太平洋戰爭、城市的變遷、腳踏車、大象蝴蝶,以戰爭作為情節主軸,敘述一個大時代的故事。小說的焦點從中華商場揭開序幕,中華商場早已拆除,父親與他的幸福牌腳踏車也一併消失無蹤。尋找失竊單車的故事,其實是一段漫長的尋父旅程。雖名為失竊,但是失去的並非真實物件,而是消失的記憶,不再重返的時光。幸福牌腳踏車是相當重要的隱喻,暗示一個不幸福的年代,反映如影隨形的幸福憧憬。單車在整部書裡是一個重要的物件象徵,每輛單車都訴說自己的故事,也依附維繫家人的情感,停放在記憶深處的單車,有多少甜蜜與悲傷。

對於蝴蝶,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我從小迷戀蝴蝶,紅飛翠舞,絢麗繽紛,綻放生命的美麗。我喜歡忽起忽落、漫天飛舞的蝴蝶,總是躡手躡腳走上前去,佇足靜靜欣賞。蝴蝶像眼睛,晶瑩剔透,賦有靈性,與我凝視相望,如觸電般悸動。我愛上蝴蝶翩翩起舞時,那份朦朧的純真與愛情。我曾經愛上一個女孩,她將蝴蝶烙印在我腦海,蝴蝶是她的名字。雨夜,霓虹閃爍,她站立在對街,一手撐傘,一手拿《蝴蝶夫人》,正穿越馬路。忽然一陣剎車聲,蝴蝶的一生輕輕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溼冷的街道,雨點濺在我的眼睛,她是我永遠的蝴蝶。

作者吳明益嫻熟書史,援引史書史料可謂出神入化,虛實相生的筆法意境,著實令人擊節歎賞。在尋父的過程中,穿插許多跨族群交流的故事,娓娓道來我們生活中應正視卻一直漠視的動保、環境生態保育議題,在在體現作者滿滿的人文與自然關懷。書中最令我著迷的是蝶翅貼畫,彷彿淒婉泣訴蝴蝶的美麗與哀愁。臺灣曾經是蝴蝶王國,蝴蝶的生命週期十分短暫,死亡後卻保有美麗的靈魂。一幅幅精緻的蝶畫,結合自然與藝術,令人嘆為觀止。蝴蝶竭盡一生絢爛拼貼成的蝶畫,反映的生命價值是什麼?人如何與自然土地、其他生命互利共生?欣賞蝴蝶之美的同時,也思考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在時間的洪流裡,我們都是渺小的,任何細微的生命都與整個時代歷史息息相關。自然保育的批判必須回到歷史的脈絡,考量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寬容、同理心省思因果。

年幼懵懂無知的我,曾問過外公:「大陸還有親人嗎?」外公沉吟半晌不語。後來,他拿自己寫的一篇書法給我,唐代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當時的我不懂,現在懂了。梅花開了沒?不問人事,而問物事,問的又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王維深刻描繪人性最纖細、最幽微、最難以捕捉的瞬間,「思鄉情怯」,害怕問了以後會承受不了打擊,所以「不敢問」。肺魚在乾旱的時候用肺呼吸,用黏液將四周變得潮溼,等待雨季來臨。然而,雨季真的會來嗎?家鄉,在遙遠的海的另一邊,離鄉背井來到臺灣,漫漫無期等待,歸鄉路迢迢;阻隔數十年,生死茫茫,殷殷期盼開放探親,盼來的卻是「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無情戰火蹂躪下的國家、人民,無法復原的傷痕,無法彌補的遺憾,無比辛酸的人生。

記憶是那樣真實,又是那樣不真實。小說作者用三根實的柱子,引導讀者相信七根虛的柱子,真實與虛幻的世界,幾分真幾分假,身為讀者的我不知道,但至少在閱讀的時候,一字一句都會轉成畫面,像電影一樣播放,絲絲入扣,扣人心弦。那個時候,故事就是真的。另外,作者在小說末尾埋下伏筆,並未交代薩賓娜的小說的最後一段,或許,這又是另一部小說的故事。《單車失竊記》完整呈現文學作品中,最迷人的「失落-尋找-救贖」三部曲。溫柔的文字,映照許多人潛藏內心深處的惴惴不安;隱喻式的筆法,希望世人以史為鑑。遺憾、失落、不復返的歲月,透過重建歷史,回到過去,尋找新的人生意涵,重新檢視安頓、救贖自己。

外公家的客廳不大,很乾淨,很簡樸。客廳最顯眼的是牆上長方形木框黑白照片,民國七十三年,退輔會近千人的合影。歲月流逝,照片泛黃,我遍尋不著外公的身影,但他總是摸摸我的頭,笑著叫我慢慢找,到底哪個是外公?連外婆、媽媽都不太肯定。幾年前,外公走了,我已經沒有機會求證了。照片是記憶的重現,猶如穿梭在剎那與永恆的任意門,收藏時間無法註銷的永恆。外公已經走遠,我和照片留下,照片裡的人瞳孔曾住著我,初嘗人生況味,一陣鼻酸襲來,外公,你在哪裡?

前年夏天,午後寧靜的街道,陽光與樹影交錯間,一台巨大怪手正在拆除守望相助亭。世事變幻,滄海桑田,如今,那裡變成小型停車場,每每經過,我都會想起外公和他的單車。外公一輩子守護臺灣、人民、家庭,還有我,回首過往,雖然不捨,但更多的是溫暖與感恩,那是我童年最珍貴的記憶,也是我生命最真實的力量。

無論是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東西,終有一天會壞掉,被丟棄,不見了。重點不是壞,也不是空,而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死而不亡者壽」。「死」是形體的終結,「亡」卻是一切的結束。「亡」通「忘」,就是遺忘,不亡就是精神不死,人死後其精神不死。如同皮克斯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所說,死不會讓一個人真正消失,唯有被遺忘時,一個人才會澈底消失。

梅雨季即將到來,天空籠罩著厚厚的雲層,空氣裡有雨的味道。我佇立在街角,翻飛的思念,灼傷眼眸。

「天空是白色的。」迷濛朦朧間,這幾個字從我嘴巴脫口而出。天空低頭俯瞰我,撲簌簌淚點拋,傾訴我的心事。

「但雲是黑色的。」外公騎單車載著年幼的我,我從身後牢牢的抱緊他。時光彷彿在那一瞬間靜止了。

時間偷走很多東西,也釋放很多東西。如果,你生命中曾經失去一個人,請相信,你對他的愛會以某一種形式回到你身邊。寫下來,只是為了留住記憶。

一九八四描述著未來,但或許我們正在靠近。

2021 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余晉賢
學校:臺中市市立豐原高中 一年十四班
書名:一九八四(反烏托邦三部曲全新譯本,精裝珍藏版)

「歷史已經停止了。什麼都不存在了,只剩下黨永遠正確的無窮現在。」如果世界上再也沒有自由,你隨時都在被注視著,甚至,你不會知道你所知道的知識究竟是不是真的,這樣的世界,是好,還是壞?以現代普羅大眾的觀點來看,在這一個普遍自由的時代,大部分的人都會說壞吧。但如果說未來的世界,人們都是「死的」,沒有民族意識,沒有反抗意識,對他們而言,崇拜領導人就如同我們崇拜神仙一樣,甚至更加崇拜,他們隨時都被他們眼中的「神」給注視著。那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真的是壞的嗎?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時,被深深如黑洞般吸住的主題,一個在我們看來行屍走肉的世界,在某些人眼裡卻是極樂天堂。

作者從未在故事中特意揭示何種制度是對的、較好的,因為不需要。《一九八四》描述了一個看似井然秩序的社會,但這種井然秩序卻是建立在政府控制著人民造成的人民無知。

當人民沒有自由,也就會逐漸沒了思考能力,或許我們無法體會深處在這種世界下的感受,但也許我們正在逐漸靠近它。所謂的烏托邦,便是人民有絕對的安穩與利益,《一九八四》的世界觀有了安穩,而普羅民眾與黨內同志同樣有著兩群人獨立的利益,而換做我們的世界,我們也正在追求一個安穩、大家都可享受利益的未來,人們建立聯合國,致力於讓全世界享有相等的福祉,但當那一天的世界真正到來時,我們的社會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安穩就意味著保守,保守到最後便意味著自由的喪失,人們不想要改變現狀,因而選擇接受他們只想接受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它可能帶來的壞處。

所有人都想要安逸,所有人都想要利益,但對於人類來說,這種烏托邦所帶來的安定與利益,並不會是真正的美好世界,安定代表了社會可能不會進步,而當社會不會進步,但人們又想要享有利益,那階級制度就會更加明確,或許對所有人來說,他們都有利益,卻實際上,富者愈富,無權利者永無權利,因為社會的安定,大多數人們永遠不會想要面對這一點,當這點出現之時,烏托邦便不會再是烏托邦,它就只會是表面上的夢想世界而已。

主角溫斯頓從一開始寫下日記,便早已認知到自己逃不出「思想罪」的結局,所以他選擇繼續反抗,即使他最終以悲劇收場,但他還是選擇反抗,即使他最終被信任的人擺了一道,他還是選擇了反抗。但到最終,感化教育終究擊倒了他,他愛老大哥,他愛被老大哥注視著,因為這就是如此的一個世界。政府所制定的規則,讓人民能夠安定、享有利益,但同時的,你也完全沒有違反政府的權利。或許如同溫斯頓一般的人在普羅階級比比皆是,但最終他們會與溫斯頓一樣,被迫,被改變著接受了你原本不認同的所有思想,最終,你愛上了老大哥。

當你身處在一個所有地方都被嚴格監控,包含思想、任何話語,甚至領導者為了禁制可能存在的禁忌行為,另外發展出了一套「新語言」,那將會是多麼壓抑的社會。但這麼高壓統治卻維持了和平。 對這些在一九八四的多數普羅民眾,或者統治黨的同志們,這個世界就是烏托邦,一個不必擔憂沒有工作,不必擔憂多餘的知識,對他們而言,能夠崇拜他們的統治者「老大哥」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快樂。但世界永遠不是只有一個面向,始終會有人不是這些人的一份子。但在這一個世界,或許,像黨內同志一樣崇拜老大哥,才是更好的選擇。

《一九八四》主角溫斯頓所處的大洋國,是在當時的三大強權國家之一,當某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發生戰爭,則其中一個國家將與不參加戰爭的國家結盟,而這種情況將無限巡迴下去,造成永遠戰爭的情況,這麼做既可讓國家內部有一個穩定對人民聲稱的向外洩憤之口,也可藉此穩

定政局,因此「戰爭即和平」。

這讓我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他們利用了高壓入侵,製造戰爭,卻讓德國內的人民在那短時間內享有比起大多數國家都好的安定、和平。這或許是有用的,但卻是極端的,若我們走向了一個這樣的社會,那終將是病態的,或許在當時,對於德國人民來說,他們順從領導人,尊崇領導人,對他們來說當時的德國就是烏托邦,但這樣子的「烏托邦」,最終證明了他是不該存在的,也是我們盡量該避免的。

《一九八四》描述了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普羅大眾認為那兒就是烏托邦。但在溫斯頓眼裡,他是一種病態的、醜惡的世界,這個世界裡,無時無刻你都被監視著,但社會是安定的、和平的。人們是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利益的,一切都被政府所安排,你可以獲得你所該有的利益

,但沒有自由。在這樣的世界中,人們要的是什麼?我們該不該走向這樣的世界?或許,作者已經在他的字裡行間中透露了他的解答。「自由就是有說出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如果能得到這樣的自由,一切都沒問題了。」我們不需要這種烏托邦,對我們人類來說,自由,或許才是我們想要真正擁有的,其實不是安穩,更不是利益。

尼古拉斯.柏地雅夫曾說:「烏托邦比我們從前以為得更容易實踐。而事實上,我們自己正面臨著更讓人焦慮的問題:如何避免烏托邦走到現實?……烏托邦是可以實現的。而我們的生活正一步一步朝著他前進。或許一個新世紀即將開始,而在新世紀裡,知識分子與受教育階層會想辦法避免烏托邦降臨,而回歸到一個非烏托邦的社會型態──「完美」愈少,自由愈多。」這是另一本反烏托邦名著《美麗新世界》的引言,思想家不受烏托邦所限制,若烏托邦指向的是一個如一九八四般實際壓抑的社會,或如其他反烏托邦文學所寫的「快樂」的社會,烏托邦便不會再是烏托邦,它就只會是表面上的夢想世界而已。我們,或許需要的只是自由。只是自由而已。

工地人生

2021 高中組 第四名
姓名:鄧清澄
學校:花蓮縣財團法人慈濟大學附中 二年五班
書名:做工的人

本書主要介紹的對象是營造業工人的人生,書中透露出了十分現實的人生觀和境遇,從中能體會出他們生活地不易,處處都有著隱藏地的威脅侵蝕著他們生活,而他們為了家庭只能咬緊牙根地努力撐下去,奇派下一帶能獲得一個高學歷,取得一個好工作,別和自己一樣的狼狽。

作者林立青為工地現場從事監工,他以自身的所聞所見將其寫進書中,書裡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介紹工地裡的日常生活,工地裡多有著世代的差別,年輕的工人有著幾樣特色:會集體行動,有著漂亮的機車,隨便吃,常常落跑,說話要用「虧」的。他們通常都是三五成群的來到工地現場,很少會出現單獨的,老一輩的又分兩種人,有老婆和沒有的,有妻子於身旁的多會有自己專注的技術,也已經是半出師或出師狀態,在工地中通常穩定性很高,他們通常會包下部份的工作,而通常是以家庭為單位,沒妻子的就較複雜了些,有些是駕駛類工作,有的是整團八嘎九,若是整團的,在工作上問題基本不多,只要找到老大說好工作內容,通常沒啥事,只是在慶典中,很有可能整團人都叫不到。

在工地的師傅多有著自己的獨特秘方,遇疾病傷痛時,通常吃一些秘方就沒事了,老一輩師傅們通常不會去看醫生,原因有三,一,工地是時薪,一天沒去就少了一天的工資,有家庭壓力的通常不會請假。二,師傅們不習慣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且擔憂慢性病的開銷很大。三,師傅們通常知曉自己的身體狀態很差,害怕去看醫生害怕知曉真相。漸漸的連醫生的診間都不敢靠近,運氣好的,子女會將其帶到醫生面前,招供其作息,運氣差的,支撐不住倒下,若之後還能見到面,大概也無法回到當時正常的身體狀態,有些人放棄一切,在戒治所旁尋找強的麻醉藥,過去的師傅都了解,把它和烈酒一起喝下能解決一切痛苦,醫生還會體面的開設死亡證明。

看著書中故事就像發生在我的身旁一樣真切,我的家人中有的事業是做水電的,在家中常能聽著聊著工作的日常,聽著他們的故事,讓我在看這本書時特別有感,幸運的是,我們並未發生也不希望出現像是書中工人師傅的疾病傷痛。書中我記得最深的是人際交流,特別是在看對人的稱呼所用的敬稱時感到相當熟悉,初來乍到時,家中的長輩在談公事或是聊天中,總能聽到一句老闆一句妹妹的,和自己有合作關係的一定是老闆,比自己年齡小的叫妹妹,比自己大的叫大姊,有時我也會和家人到工地幫忙一些小事,常能看見他們的交流方式,而家人也積極的拓展人脈,在稱呼上也特別親切,讓我很能體會書中的一句話「叫對了是上道,叫錯了是禮貌」的含意。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漸漸能體會師傅、工人們喝酒罵人的心情,有很多時候他們這些行為都不是自願的,是體制和刻板印象導致人們對工人們出現這些誤解,工人喝酒不只是消愁更是讓自己在工作的過程中有一個慰藉抒發自己惆悵的方式,像是眾人一樣都需要一種釋放內心的壓力方法,若我們沒有工人這種職業角色,相信很多的設施將不再完善。在我沒閱讀這過這本書之前,我都無法了解這些想法,現在我很感謝工人朋友的存在,他們為我們的家園默默地盡一分心力,感恩他們的付出,為我們打造美好的生活。

牆後,強后

2021 高中組 第三名
姓名:張庭瑜
學校:臺南市國立臺南一中 一年十六班
書名:外科醫生

「我們所知道的,決定了我們的去向;而我們的去向,決定了我們知道些什麼。」《外科醫師》瑞卓利警探這麼說。身為凶殺調查組中的唯一女性,她受盡了男性的鄙夷。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女醫師凱薩琳的身上--兇手的魔爪之中 ......

女性,很常是處於弱勢之中,但為什麼?是因為他們弱小可憐而看起來好欺負嗎?我認為不盡是如此,書中兩位女主角,都有一個共同點--感性。

瑞卓利是一位極度想證明自己身為女性但她的能力不凡,能夠媲美於男性,更甚而超過他們。但同樣的,越處弱勢,當你越出色,迎來的並非希望的曙光,而通常是絕望的深淵,無情謾罵,因為她是個女人,孤身漂泊於男性中的女人。

在父權社會中,許多傳統思想已紮根在生活之中。古代女人的裹小腳,造成她們無力工作,仰賴家中男性的支撐與照顧,也漸些影響她們婀娜、娉婷的氣質,久而久之,便有了女人要溫柔的想法。從家庭地位來看,女人與男人的稱呼也有上下之分,例如:女子需尊稱丈夫「君子」而男子僅需稱其婦為「內人」;其去世後亦是如此。此外,古代的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但女子卻只能三從四德。雖然這些觀念現已不合時宜,但長久累積下來,即便嘗試要改變,卻也必須耗費長久的時間而無法速成,正好比百年樹人般。

為什麼說感性是女人受辱的主因呢?

瑞卓利個性衝動火爆,就是因為這點,辦公室的男性都以此作為笑話來做弄。但最後如開頭所說:「我們所知道的,決定了我們的去向;而我們的去向,決定了我們知道些什麼。」她不顧男性那堵高牆的阻礙,轉為理性的隻身前往調查,沉著、冷靜、機智,即便受了重傷,有抵擋不了強硬的心靈。成功以己身之力破解案子,也獲得了青睞。

另一邊,曾經經歷過侵害的凱薩琳醫師,在成功抵抗曾經那位兇手後,又遇到了一次同樣的折磨。在這段期間,兇手看著凱薩琳流露著女人的恐懼、懦弱、無力:曾經戰勝過我所崇拜的這個「女」人,終將屈服於我的腳下,成為我最大的獵物。

在畏縮與脆弱之下,潛在著身為醫生的「理性」頭腦,計算著如何生存......

「克服恐懼,拿出怒氣。讓他看看無論他對妳怎麼樣,都無法擊敗妳。就連死,妳也不怕。」凱薩琳將懼怕咽在喉嚨之下,誓死不屈於兇手,拖延時間。秉持著理性、堅強,努力設想活路,謹慎思索,一度控制住兇手。

最終隨著女警探瑞卓利的獨自發現,她與兇手的搏鬥中,凱薩琳想著:「我能夠贏過他,怎麼可能會輸你呢?」槍聲響起。

堅定、不臣服於男性之下的兩位女人贏得了不只是這場戰役,還有尊嚴。

多出剛強、堅硬,漸些的促使了女人的地位不再受男人凌駕,古代的武則天以一手之力,曾統治大唐帝國、現今非洲女性割禮也在曾受割禮對待的聯合國大使華莉絲•迪里的大力斥責,最終迫使割禮暫緩,拯救數以萬計的非洲女性。

除了女性的轉變,身為男性,有什麼是可以做到來減緩女人受到的凌辱呢?書中男主角以為人正直清廉,對女性亦是畢恭畢敬,使她們擁有安全感。如同書中男主的作為--尊重。克里斯·漢斯沃曾說:「我媽媽是堅定的女權主義者,我覺得我認識事物的方式,對女性的尊重,還有很 多觀點,都來自我媽媽,帶給了我很正面的影響。」尊重可以維護女權以及女性的尊嚴,倘若每個人都以尊重的心,去面對每一位女性,那麼撻伐她們的話也會隨之減少,漸漸地,傳統落後的觀念,也會隨之消失殆盡。

感性是女人必備的人格特質,承載著許多男人不足的優點,但也因感性,帶來了一種嬌順、柔弱之感,而使男人有機可乘。理性,在危機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倘若平時培養在人格特質中,增添了堅硬、剛強的心態,不僅提升個人氣質、魅力,也能使男人知難而退。擺脫枷鎖,掙脫桎梏吧!一株玫瑰生長在巨大岩石群的縫中,黑暗而顯得弱小。「克服恐懼,拿出勇氣」,因此她奮力長出了刺,「我們的去向,決定我們得到什麼」,她堅強的向上爬,以她的刺作為防禦,為的是翻過那堵如牆般高的岩石。

最後她探出牆後,成為強后。

平淡背後的深刻——《漣漪的夜晚》讀後

2021 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陳贊元
學校:嘉義縣國立東石高中 一年愛班
書名:漣漪的夜晚【日本書店員票選「讀了必哭的書」TOP 1】

你能平淡的面對自己,或是他人的離世嗎?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遇到很多生離死別,有可能是自己離開,也有可能是別人的離世,但我們有可能「淡定且從容」的面對「它」嗎?

《漣漪的夜晚》這本小說中,主角那須美是一名罹患癌症的病人,她在不同人的生命中,扮演著家人、親戚、同事、國小的戀人,又或者漫畫迷等等不同的角色。小說也在這樣的脈絡之下開展。在這些生命關係中,我認為特別有意思的是那須美身為某本漫畫書迷的這設定與情節。

那須美身為《鐵拳制裁》的忠實讀者,深愛著這本漫畫。故事中,那須美在看每期最新的漫畫時,總會懊惱的說:「好可惜無法看到最後一集。」,對此,姐姐「鷹子」卻認為,每當人們看完作品時,只會感到若有所失的痛苦,無法根本理解為何那須美如此喜歡這本漫畫。對於這段情節,我想,明明知道無法看到最後一集,卻還是因為熱愛,所以選擇面對與承受必然的失落,其實就是那須美面對生命的態度。

後來,鷹子為了病重的那須美去尋找漫畫家樹王。她想再幫那須美做點什麼。她想提前知道故事的結局,好將結局告訴那須美。然而在這此同時,鷹子其實非常「害怕」那須美的離開,卻也只能默默的「承受」著這個過程與即將到來的結果。鷹子在尋找樹王的同時,她漸漸體悟到,自己並不單單只是為了那須美去尋找漫畫的結局,也同時是為了她自己。她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結束這份痛苦,這份因為那須美即將告別人世所帶來的痛苦,無法迴避也沒有退路的,只能靜靜的面對,所以格外痛苦。我想,鷹子就是因為想著之後的事,所以才會感到害怕吧!她害怕失去那須美,害怕沒有那須美的日子。但不停的想像令人害怕的未來,其實才是讓我們迷失方向的主因,現在過得如何,其實才是最重要的吧!因為我們還活著啊!

當鷹子終於找到樹王時,樹王卻說無法提前知道結果,因為他不曉得這本漫畫還會連載多久。最終,出現在葬禮的樹王,拿著最後一集漫畫,裡頭最後一頁並不是寫著「完」,而是寫著「繼續吧!」。樹王漫畫的最後一頁「繼續吧!」,我認為其實隱含著對生命的隱喻:那須美的生命結束了,鷹子的生命還會繼續,鷹子的生命結束了,別人的也還會繼續。生命從來都不只是單一個體的存在,總有人會先離開,也總有人會繼續活下去,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真正的終結。

看完這本小說,我認為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我認為書名《漣漪的夜晚》,將「漣漪」這個意象用得恰到好處。一滴水滴入平靜的水面才會出現漣漪,平靜的水面意指生活,而滴入的水,就是那須美的離開,越是跟那須美接近的人,越能體會到親人的離開。當漣漪開始一波一波往外擴散,最終也將恢復平靜。作者藉由漣漪,將抽象的生死,巧妙地構成一幅清美的畫面。

其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面對死亡」這個主題的處理方式。主角那須美的設定是一名正值壯年的女性,對未來還有夢想,生命也仍存在著無限的可能,但她卻在櫻花盛開時,提早結束了生命綻放的生機,告別了這個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醫院的日子,身為癌症病患的那須美,和一般人的思維模式幾乎沒有兩樣。她可以很客觀理性的去思考別人對自己的認知,她可以很冷靜的看待前來探視自己的親人,像是小說開頭的第一句:「『她一定會叫我去死吧。』那須美心想。」,這讓人覺得女主角面對死亡,有著異於常人的冷靜。

另一方面,就算那須美對死亡的認知是平淡的,但在小說中,同時也呈現了她面對身體痛苦的劇烈反應。淡然與劇痛的矛盾設定,讓人覺得那須美的生命,其實彷彿就像一本小說在形式面與意義面上的隱喻。小說表面上看來只是平淡的敘述文字,但其實隱含著需要被仔細理解的深刻內在。

面對死亡,為何那須美會如此淡然?

我想,不管是誰都會想要活下去吧。但是在故事中,那須美的死亡已經是肯定且無可避免的

,因此我認為那須美最後的平淡,其實是在於:她是認真的在扮演一個癌症患者的角色,把最後一個階段的身分扮演好,這樣她才能跟身邊的人多一點互動。

看起來平淡如常的行為模式背後,其實這代表她對於生命,有著充分的認知與自覺。她其實積極地想要好好的利用所剩不多的時間,去完成、努力爭取她心中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跟身邊的人多相處。

一般說來,「離別」本該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且感到悲慟的事,就像身體在被病魔侵蝕時,必然面對十分巨大的痛苦。但在小說中,那須美以她對於最後生命的掌握與認知,將它化為若無其事般的平淡,來與這樣的痛苦共存,我想,或許就是這本小說,對於死亡這件事,最深刻動人的刻畫與詮釋。

在新型冠狀病毒盛行的這段期間裡,整個世界首度邁入死亡率大於出生率的狀態。因為疫情影響,人們總是把「超前部署」掛在嘴邊,然而,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時間所剩不多了,我們又會超前做些什麼呢?寫遺書給所有認識的人嗎?又或把握所剩不多的時間陪伴家人、重要的朋友

?還是一個人獨自出遊,到自己不曾去過的地方?

書中那須美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後,她拜訪了過去的一些朋友,並且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看更加注重飲食,我想,或許是因為她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真的不多了,才會更注重自己的身體,不讓其它問題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那如果你是那須美呢?你也能像她一樣看清自己的病情,並且釋懷,平淡的接受離開這件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