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內心的綠洲—羊咩老師:上一堂人生國文課

2024 高中組 佳作
姓名:李宜穎
學校:屏東縣國立屏東女中 一年三班
書名:上一堂人生國文課:希望老師有教我的事,關於際遇、抉擇、傷痛,以及無論順逆都能優雅起身

"這本書是我國中國文老師在我畢業時送給我的。他告訴我,當我在高中感到失意、失落時,可 以打開這本書。當時的我想:「笑話!我這樣樂觀的人,會需要嗎?」然而,高中的一個學期過 去了,我偶然看見了這本已被塵封的書,被壓在書箱的最底層。我輕輕地溫柔地拆開它,在包裝 的保護下,發現它依舊一塵不染,而我,在磅礡的壓力下,卻已千瘡百孔……

打開這本書,一見目錄便是熟悉的古人們和課文。一時間,竟有我們相織已久的錯覺,連帶平 時繁雜的文字都覺得和藹可親了起來。

第一篇小短章是「那寂寂的少年時光」。看啊!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這不就是熟人了嗎 ?書評所言:「羊咩老師教導這篇課文時,把它和臺劇《花甲少年轉大人》結合在一起,兩者穿越 了五百多年的時空,展現出相似之處——對阿嬤的懷念與感恩,對亡母的思念與悲痛,對家族四 分五裂的失望……」歸有光在年少時曾寫下對自己的期許,遠大的夢想,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得 到。然而,現實卻是一段漫長的挑戰,有著無限挫折。命運讓他經歷了許多親人的生離死別,以 及在科舉考試中一次次的失利。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句話:「他已經長大,卻不見得是他想要的樣 子。」我同時也想到了最近流行的一首歌——《這是你期盼的長大嗎》。歌詞如下:「那是不是你 渴望的自由,以為理想靠雙手就足夠,直到被現實狠推一把,跌到渾身是傷疤,才懂生活不是童 話。」雖然我的人生也只走了一小段路,但我卻還是能夠感受到。小時候我天真地認為,只要努 力,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可是漸漸地到了國中、高中,我的成績不可控地下滑時,我才明白 ,努力,不一定會有結果,只能令你不留遗憾。最後,我再引用書中的話作為這段的結尾:「願 你我像母鳥般,將食物咀爛、去除時代落差的不宜,細心品味出這時代的精華。然後,我們才能 從看似乏味的國文課本中,發現『啊!原來這本課本,寫的一直是人生。』」

另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給敵人看你的優雅起身——『醉翁亭記』。」這篇課文當然也已 經上完,但我對它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它與二一九年臺灣燈會做了聯繫。那是我國小時代的事 ,我仍然記得當時將燈會辦在屏東時,身為屏東人的我們有多開心,國小也有做花燈送去參賽。 我絕對不會告訴別人,其實我沒有參賽,只是因為名單上有填了我的名字,所以還白得了一張獎 狀放在家裡呢!如此重要的燈會被辦在了國境之南,當初其實是不被看好的,對很多人來說,我 們屏東就是「鄉下」吧。但是,我們只是還沒有高鐵,也沒有太多高樓大廈,擁有的是滿滿的南 國風光與熱情。最令人記憶深刻的作品之一是「海洋女神」,它令人驚豔的地方在於,數以萬計 的蚵殼編織成了它,與在地文化結合,夜晚開燈時,美不勝收。最後,屏東燈會辦得非常非常成 功,甚至流傳起了「我屏東,我驕傲」這樣的一句話呢!書中說:「回到『醉翁亭記』,太守歐陽 修之樂於與遊人同樂,也是他將滁州治理得很好的證明,否則怎會有官與民同遊同樂的情節呢 ?眾所周知,這是一篇貶謫文,但歐陽修沒有表現出一絲哀怨,他像屏東一樣,從不被看好,卻 打了一場優雅的翻身仗,用實際的行動證明了自己!」我無比認同,屏東真的大放異彩了!

這本著作充滿了人生哲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我們讀高中各類文章,像《髻》、《晚遊六 橋待月記》和一大考題《紅樓夢》等等。閱讀他的文字,有時感同身受地哭泣,有時哭笑不得 ,還有時情不自禁地笑出來。這些真實的故事雖然平淡無奇,卻又直擊人心,引人深思,反省。 看完一篇篇的文章後,我覺得心靈得到了療癒,就像在沙漠求生的人找到了綠洲,整個人都輕鬆 了不少,也隱隱觸碰到了一些所謂的「真理」。我成長了嗎?應該是有的。我想,我之後會把這 本書推薦給更多願意閱讀的人,如果找不到,我也能借給他們。這樣做,我想送我的老師也會感 到開心與欣慰吧!
"

一體兩面

2024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遲璦
學校:新北市市立丹鳳高中 三年二班
書名:天氣之子

在我欣賞新海誠的動漫作品《你的名字》後,覺得內容相當豐沛感人,意猶未盡之下前往圖書館 找尋相關書目,當時看到同樣人氣很高的作品《天氣之子》便翻閱了起來,看完之後,我真切的 體會到書中並不只是想表達有關人類對氣候環境的破壞,還有其他埋藏在細節中的線索,暗示現 代人們正面臨到的問題,以及提供了自己的觀點與新穎的思路,促使我重新思考如何看待過去的 自己,和設想將來該如何抉擇,因此寫下這篇心得。

為了逃避家裡心煩意亂的一切,男主角帆高第一次來到充滿陌生與未知的日本首都—東京,原本 帶著嚮往與憧憬的他,想在此地找一份工作努力打拼,徹底擺脫家中的束縛,沒想到這座吸引大 眾趨之若騖的城市看似繁華先進、燈紅酒綠,實際上物價非比尋常的昂貴,他身上的錢只夠住網 咖、吃泡麵,生活於此的人們也大多冷漠無情 ,當他在餐風露宿時甚至還有素未謀面的人惡意踹 了他一腳,唯一會搭理他的只有推銷商品的員工,還有四處巡邏的警察,劇裡有一幕是傾盆暴雨 中男主茫然的站在行色匆匆、忙碌奔走的人群中,手上沒撐雨傘,顯得他格外孤立無援,直到被 救命恩人收留,並遇見了晴女陽菜一切生活才開始多采多姿了起來。

劇情花了很多篇幅描述了日常生活的場景,深深刻畫了小人物在艱難的現實中努力生存的對比 ,讓讀者能帶入自身跟角色們共情,體會到主角起先無依無靠的沮喪,和後來他與別人彼此的信 任與依賴,作者還在書中巧妙集結了小孩與大人的對立,現實與理想的摩擦等議題。由書中ㄧ段 想趕快交差了事的刑警與男主的對話,可以發現刑警總是不相信男主角說的話,而且也懶的去管 男主角如此激動的動機,還有後面收留男主角的老闆也因家庭等種種因素將他趕走,我試著用大 人的立場來理解,他們承受過太多工作上的疲累與失望,下班後還得應付生活瑣事,已經沒太多 精力跟時間分神給與自己無關的事物,做出這些舉動也可以體諒。然而,小孩或青少年對生活仍 是一腔熱忱,好奇的探索週遭的一切,遇到挫折也抱持希望,雖然莽莽撞撞,但不會輕言放棄 ,而是試圖尋覓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此不同的態度,遇到事情時便會產生的衝突。

小孩與大人無法溝通一直是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我以前乃至現今都時常遇到,例如小時候我常 常會和爸爸說長大想做什麼工作,像是當小說家、畫家、警察之類的,但他總是冷著一張臉無情 的細數著這些行業的缺點、哪個危險會被槍殺、哪個一輩子都賺不到錢、哪個退休金太少、哪個 做久了職業傷害是耳聾,幾乎我說什麼,他就吐嘈什麼,還勒令我長大不準做這些行業,我當下 當然很生氣,我只是單純想分享自己的夢想,但漸漸的覺得他在針對我,所以常常跟爸爸吵架。 直到長大了一點,我經歷過較多見聞,了解他所說的確實有發生的可能,也從媽媽那裡聽說爸爸 以前曾在公司經歷過許多吃虧、壓榨等職場霸凌,才察覺到當初或許是自己對未來太過理想化 ,而爸爸話語中的誇張、負面言語,也是來自大人想要保護孩子的心情,而小孩總覺得大人不懂 自己。我們看到的通常是較主觀偏頗的東西,真實情況雖然不會太理想但也不一定很糟糕,我們 衝動但勇於挑戰,大人保守卻步步為營,各有各的優缺點,難免會引起爭執,相對地,其實大人 只要不以敷衍的態度、好好地告知背後的原因不就好了嗎?小孩耐煩認真聆聽,達成有效溝通 ,便可將兩者優點結合,產生新的一番見解、甚至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在溝通時也應該照顧彼此 的心情,我相信,只要學會體諒對方,大人和小孩ㄧ定能和平共處。

「那個夏日在天際之上的我們,改變了世界的樣貌」劇情中女主因晴女的身份而注定成爲活祭品 被獻祭,自古以來都以這種方式來換取天氣穩定,男主角為了救回女主角,不惜以整個氣候的亂 象來換取她留在這個世界的權利,我認為他的決定真的很大膽,讓我想到了一個有名的心理測試 —電車難題,在鐵軌失控的情況下,是否該選擇轉軌讓死亡人數降到最低?站功利主義的角度 ,或許很多人認為男主角的作為是自私且任性的,但依我來看,我覺得如果是我選我也會猶豫 ,畢竟兩者不能單憑數量去衡量價值,雖然我沒有資格決定幾億人的命運,但難到就要因此失去 我所愛的人嗎?真正深愛一個人,被愛的人不也代表那人的全世界?以他的全世界換大家的全世 界這樣何其殘忍,類似的問題不僅出現在於小說,也廣泛延伸至現實生活,生存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常常面臨殘酷的抉擇,例如團體比賽,雖然大都很認真,但能夠取得勝利資格的人寥寥 無幾,這些人如果不淘汰對手自己就要被淘汰,有時可能只是命運多眷顧我方一點點,另一組的 所有人就再也沒有機會追逐他們的夢想,即便知道但也不能不把握得來不易的時機,這不是任何 人的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如果每每碰到這樣的遭遇都要因愧疚而止步不前,長久以往是 無法堅持下去的,對自己何其不公平,比別人多辛苦努力,難道不該多一點報酬嗎?為了生存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犧牲,但只要有孤注一擲的勇氣,不管結果如何,既然有有得必有失的道理 ,反之也注定有所收穫。

這本書最後還有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劇情中神社老爺爺所說的一句話:「自然沒有所謂的 正常不正常」,這讓我反思我們平常所說的「不正常」,是不是隱隱代表著貶意,但這世間很多 的不正常通常來自人為,原本的大自然依循著萬物的規律運行,但因人們利己的過度開發而破壞 了規律,導致大自然的反噬,引發一系列氣候異常,還有許多精神疾病例如躁鬱症、憂鬱症等的 一部分成因,也是因為人與人的相處產生問題才釀成的,人類起的因就要承擔相對的果,有這些負面的結果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怎麼能算不正常呢?我想不能因為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而貼上不正常的標籤,將其劃分在正常之外,萬物只是隨著時間循環,沒有所謂的正不正常,有異動也是 自然的,景由心生,境隨心轉,ㄧ切只因人的想法而變,所以我們不應該被這些標籤侷限自己與 他人,徒增隔閡煩惱,不管將來會遇到任何如意或不如意的事,若能以開闊的胸襟接納彼此,坦然面對問題,也一定能在起伏不定的生活環境裡,閒適自在的生存下去,我知道要改變大眾的固有思想很難,分門別類何嘗不是一種生存之道,但如果過於在乎這些,在這多元的社會難免會有 所摩擦,既然一生只有一次,我們不如試試給所有事物ㄧ些空間,持保留態度,不要一次定義太 死,或許會在平平無奇的日常,看見不一樣的景色!

我自由的單戀

2024 高中組 佳作
姓名:賴卉芯
學校:彰化縣國立彰化女中 109
書名:單戀【完美綻放版】

第一次閱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只是單純地在談論一起殺人案,只是涉及到的範圍比較小眾 一點。

由於先前就知曉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的名氣,下意識就將《單戀》這本書歸類為普通的推理小說拜讀,但這樣完全是浪費了這本書更深層的意義了。「性別認同障礙」也許只是給這本小說做了 一個檢索分類的標籤而已,但小說中卻將這個標籤作為關鍵點去延續故事,像是一個充滿東西的 箱子,殺人案則像是蓋在這上面的布,主角為了找到真相於事插手這起命案,他掀開了布,一層 層的挖掘真相。

先是美月的出現,為這起命案開了頭。實不相瞞,我對美月所謂的「女人的身體卻擁有男人的心 」這件事深有感觸。在成長的大海中,我曾經在海霧中迷失方向,我不斷地想尋找自己是誰、是什麼身分,但我隨著波浪在無垠的大海中漂流,我無數次懷疑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我在天秤的 一端想尋求平衡點、在黑暗之中尋求引路人、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尋求安穩。我剪掉了煩人的長髮,捨棄了不利於航行的裙子,我在海上,我認為以「男生」的身分生活會讓我更輕鬆,所以我改變了,我對社會所訂定的性別刻板印象嗤之以鼻,我捨棄了我的身體,將精神奉為圭臬。身旁的人不止一次跟我說「我很像男生」這種話,甚至連我自己,都不覺得我是「女生」,畢竟我的 行為舉止就與常人認知中的女生有出入。所以我或多或少能理解美月身心靈的衝突,我也是在衝突之中成長的人。

隨著劇情推進,又出現了「同時擁有兩種性別」的人,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才遲鈍的意識到原來這本小說的選材是承上啟下、環環相扣的,而美月的出現只是給這個群體打了起步槍。

書中以「莫比烏斯環」來解釋「性別認同障礙」,沒有人是純粹的「男人」或「女人」,所有人都身處在莫比烏斯環上,不論從哪裡出發,最終都會回到初始點,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兩者是相 連的,正面亦是反面,男人亦是女人。東野圭吾能巧妙的將「莫比烏斯」用來解釋此種狀況,實在令人欽佩。

我認為《單戀》這本書非常值得閱讀。我一直以來對性別的認知只有在「分類」的時候,我是女生,生理上不可否認,但心理上我卻覺得我更傾向於男生,也就是這樣的差別,讓我更能去體會到書中角色的想法,即使不是百分百理解,但我能比尋常人多那0.01%,也就是拜我身心靈上的差異所賜。以我現在的年齡沒辦法完全體會到男女之間的差異——在各方面來說——所以我站在莫 比烏斯環上,我一邊思考著自己的身分,一邊走回了原點,我不死心的為了尋找問題的解答 ——也就是終點——在莫比烏斯環上不斷地走。有的人停在了交叉點,有的人似我一般不停的走 著,但問題的答案到底是什麼?就如莫比烏斯環所代表的「無限」一樣,答案是無限的,不是非 要爭出一個勝負才是結果。對我、甚至對書中的角色來說,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活下去,已經是上上籤了。

對我來說自由的活著也許才是彼此真正想要的。我自由的享受著海風、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路 ,天秤傾向哪一方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自始至終都在莫比烏斯環上。標籤一直都是別人方便了解你所貼上的,人的腦假使只能做二分檢索,那性別認同障礙者,抑或著我,便是第三個選項。

我們摸索著莫比烏斯環,終於知道這是「無限」,也終於知道我們是自由的「個體」。

所尋之光中的我

2024 高中組 佳作
姓名:林沛囷
學校:臺北市市立內湖高中 一年五班
書名:本命,燃燒【芥川賞受賞作!文學三冠王達成!最衝擊普世價值之話題作品】

螢幕裡,那份亮麗眩目的光芒觸動著我的內心,此時此刻,我便喜歡上了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你,即便我們隔著那份無法觸及的距離。這,是偶像,也是所謂的本命。然而,一則醜聞的爆發 ,在網路上蔓延,那憤怒與謾罵的烈火一步一步的逼近著我,將這份耀眼的光芒燃燒成灰燼。

「本命,燃燒」這本書是在敘述主角──朱里,一位追星族,面對自己偶像引退的心路歷程。 書中作者細膩的筆觸不只描寫了這個世代的追星文化,也讓身為追星族的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不論是收周邊、擺祭壇,這些都是我現實生活的一部分,不過,比起這些行為,最有感觸的是主 角對偶像的心態。「追星本身只是一廂情願,既沒有回報,也沒有意義。」這句話總是出現在網 路上或是現實中,都不斷地、重複地圍繞在我的耳邊,時時刻刻地告訴我,我並不存在於本命的 世界。但是,書中有一句話是這麼寫:「我不想和本命有什麼比較親暱的關係,也沒想過他看到 現在的我是否能接納,更不曉得他是否會善意看待這樣的我?」這句話詮釋了我在追星時的想法 。當你在觀望、仰慕你的偶像時,你們之間隔著螢幕的距離,使你不必像現實中擔心別人是否接 納你,又或者如何看待你,這份飽含著幸福的距離感,是沒有本命的人無法理解的。

在故事的最後,我們也迎來一開始就知道的結局──本命的引退。故事中課業不佳且人際關係 不好的主角,對現實的生活不抱有希望,一直將追星視為生活的重心,但是在本命宣布引退時 ,她的世界逐漸崩塌,直到看完告別演唱會後,去到本命居住的公寓附近,看見那並非亮麗的舞 台,而是再也普通不過的公寓大樓,那一刻,才接受本命成為一般人這個事實。「這是我一路活 過來的證明。」這句是在朱里接受事實後的獨白,也同時看見了曾經自己,那個深陷孤獨的自己 、那個在生活中掙扎的自己,以及差點被放棄的自己。如同台灣新生代作家蔣亞妮對於這本書的 評論:「燃盡之處,如撿骨般看見自己的形貌。」或許,在追星這條路的燃盡之際,那火光照明 了沒有本命的生活,也讓主角看見了那條屬於她的道路。

閱讀的過程中,我反覆地思考,在我的心裡,本命又代表著什麼?主角將本命視為他的脊柱 ,是負責支撐他的生命的核心。對我來說,這種對本命追隨是尋求一種不被世俗定義的目標,不是以讀書為尊的普世價值,不是大眾所追求的金錢名利,這份對人的追求,並非戀情,也並非故 事中所代表的脊柱,而是尋求一種不被社會觀點強迫追求的事物,同時渴望一種不被世俗綁架的 桃花源。

人生中我們總是要面對離別,身為追星族的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我們所追隨的偶像總有一天會 離開,他並不是長久的依靠,不過,重要的是我們追隨的過程,那份在演唱會中的熱情,那份共 同成長的感動,曾救贖了我的寂寞,也陪伴我度過了充滿壓力的會考時光。即便這一切終將結束 ,但在這個歷程中,獲得的是無法替代的回憶,也是在過程中學習著如何藉由自己的眼睛去感受 一個人、欣賞一個人。

什麼是本命?我依然無法用一句話來完整的給予這個問題解答,本命是景仰,是生活,也是我 曾經的桃花源,當他成為我的本命了那一刻,我便給他賦予了太多太多的意義,使我無法用單一 的詞或句來解釋我的想法。在故事的結尾,作者留下了很多問題給我們思考。若是失去了脊柱後 ,如何拾起那散落的生活?我們又在那份火光的最後看見了什麼?我的解讀是,在那片主角追尋 的光芒裡,她看見的仍是那個孤獨的自己,而在理解孤獨的自己後,才得以拼湊那分崩離析的生活,繼續向前邁進。

搖滾不死,混亂無罪

2024 高中組 佳作
姓名:何昕嬡
學校:嘉義縣私立協同高中 高三甲班
書名:聲音與憤怒(十週年紀念增訂版):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搖滾樂或許從來不能掀起革命,但當搖滾樂抓到了時代的噪音,這些音樂將不斷在被壓迫 的人們的腦袋中迴響,將不斷在反抗的場景中被高唱。」搖滾,絕非單單只是由幾個音符或鼓點 所構成的旋律,而是流淌於皮膚下翻騰的血液,是不願屈服於服從與威權的不甘,是抗議這世界 所有不公與不義的勇氣,是衝撞既定規則與體制的叛逆。   

本書介紹了從1960年代至今發生的數場革命,抽絲剝繭每一場社運,無論是爭取言論自由、 抗議種族主義、捍衛工人權益、反抗極權政府等等,儘管主題有所不同,搖滾樂於其中皆扮演著 極其關鍵的角色。那驟雨般狂野奔放的電吉他,敲在鼓皮上急促且振奮的鼓點,觀眾們在舞台上 奮力揮著的雙手似是疾呼心中理想,高舉著的拳頭堅定著某種誓言,離開地心的跳躍違抗引力 ,彷彿能夠更接近天空,他們憤怒地向世界嘶吼著、證明著,搖滾樂是有辦法改變世界的。何謂 搖滾,儘管定義各異,但其背後所相信的價值與信念,便是對於改變這世界的追求。理想與希望 ,叛逆且固執,並且希冀可以獲得更多可能。   

憤怒的人們在搖滾之中找到靈魂的寄托,獲得發聲的勇氣,從中得到更多熱情、激情,接著 淚流滿面,搖滾的力量振聾發聵,於是我們周而復始,繼續跌入搖滾的次元。搖滾狂熱卻也慈悲 ,既提醒著所有人必須熱烈地參與這個世界,並且探索、思考、發出聲音,不再繼續袖手旁觀 ,像是被戲稱為覺青的熱血青年般痛苦卻又執拗、又像是悲憫天下的上帝,揭示正發生於現實中 的悲劇,意圖使人們體認到殘破且不堪的困頓。儘管我們所處的環境看著還算體面,但世界的另 外一面是著火的地獄,人們尖叫並且逃竄。聽見了嗎?又是一道參雜著樂音的嘶吼聲。

「我們解決了一個根本無關乎於政治的問題,透過地球上的通用語--不是英語,而是搖滾 樂,它能夠解決思想上的荒謬和道德上的排斥,因為人們在物質過剩的時代裡因匱乏而死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衣索比亞爆發了二十世紀最嚴重的飢荒,更因為內戰與德格爾政府所採取的錯 誤政策,導致超過四十萬人死亡,無數人在死亡邊緣掙扎。一場名為「拯救生命」的慈善演唱會 ,基於音樂的籌款活動舉辦於1985年的盛夏。這場活動由英國歌手Bob Geldof發起,與許多世界 聞名的搖滾明星和樂團聚在一起,為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非洲難民募款,他們用搖滾樂向世界吶喊 著那些源於文明的不公,暴力所帶來的苦難有多麼荒唐可笑,而那批判帶著溫柔,人道主義的關 懷在這慌亂的宇宙中顯得多麼恣意光彩。這場演出被稱為是「全地球最偉大的一場演出」,帶著 悲劇色彩的狂歡成功吸引了大眾的關注,人們終於意識到了事件的嚴重性,並且開始努力做出改變。

於是我們熱淚盈眶,為之動容,好像搖滾真的帶我們看到了暫且,又領略了永恆。搖滾的意 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談論搖滾?我想,即使愛搖滾愛到極致的人們也不一定答得出來,因為那 是種難以言喻的衝動與勁厲。當我們在高舉雙手振臂歡呼,震耳欲聾的樂音在耳畔,也震撼了神 經,沉淪也燦爛。搖滾能夠改變世界,而改變世界的關鍵在於澄清自己,改變自己,最後真正地 成為自己。而那一部分的自己,搖滾的魂魄,賦予我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是在困頓之時 重振旗鼓的解藥,帶我們闖出迷霧的火炬。   

我想,人們之所以喜歡搖滾樂,除了其所帶來的冒犯與痛感,思辨與崩潰,可能還包含著巨 大的唯美與詩性,以及永不低頭的反抗精神。告訴我們,我們不會順從且淡然地過一生,不會僅 僅只是膽怯地流淚,麻木地服從與崇拜,最後平庸而愚蠢的走向死亡。我們終將回歸到自己,主 宰自己,不是群體,而是個體。最後我們帶著更好的自己進入群體,開創混亂又清澈的世界。

舌尖上的人情滋味——飲膳札記,佳肴中憶人、憶事、憶往

2024 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于璨瑋
學校:臺北市市立中崙高中 三年一班
書名:飲膳札記

許多年以後,人事已非,有時偶爾會想起某些平淡的往事,禁不住心中充滿似甜蜜又 感傷的滋味。那暮春黃昏的景象,正是時時令我緬懷的一景。」

對我而言《飲膳札記》便有如記憶中少時品過最難忘的一道料理,或許他人眼中並非首 選,但其在我心中卻早已埋下了深刻的根,隨著光陰流逝日益增長為一棵茂盛大樹,未曾凋謝。 樹下被庇蔭著的我,每當開始書寫散文時,稿紙上自然會浮現出樹的樣貌。因此《飲膳》一文對 我是深刻的、是重要的、更是抹不去的。

 世上的散文書寫著實不少,對於不同的類型、體裁、寫法也各有各的追隨者、愛好者。 但對我而言,《飲膳》一書無愧是心中散文書寫的典範。乍看或許平淡無味,然《飲膳》之味 ,乃須經光陰所累,靜心細品,方覺其中滋味無盡、情意無限。如寺中素麵,雖內容物不過清湯 、不過素麵。然麵線之勁道,恰似人與人之間的牽掛,剪不斷,情調無窮;然湯底之內涵,好比 君子之交,雖淡如水,卻清澄無量,無味之中自有味。林文月先生人如其文,或許不善交際,內 在卻澄清無比。人典雅、文亦典雅;人細膩、文亦細膩。

有幸在撰寫此文前聆聽林文月老師的三位友人——許悔之先生、何寄澎先生和齊怡女士 於國際書展討論有關他們與林文月老師的飲膳記憶。其中何教授分享《飲膳》中提及林先生夫婿 郭豫倫的情節並不算多。然林文月先生之所以不刻意去描寫與郭豫倫先生的互動是出於不忍。正 因過度親密,才不忍針對夫婿去過多書寫,將「空白」這樣的滋味全留給她和先生過去的美好。 因此,這樣的「刻意少寫」是獨特的、是浪漫的,同時是感傷的。我想,這正是《飲膳札記》最 純粹的感動和最老派的浪漫,期許僅以此文重憶林文月老師記憶中的各種味道,使那些細心與用 心不至於因為時光流逝而被無情地沖刷殆盡。

敘事憶舊之餘,林先生文中實則飽含哲思。所謂「慢工出細活」並非無稽之談,就像是 老師在大火蒸妥蘿蔔糕後,不急著享用,而是移開容器待其冷卻後再開動才可享有這道蘿蔔糕最 佳的風味。又好比藉由烹調清炒蝦仁時,若因怠惰請攤販先行剝去蝦殼的話,便會壞了整道清炒 蝦仁的風味,因此必須在烹煮前親自處理才能留有這項食材最原始的美味。美食之道,無捷徑可 走,人生其實也是這麼一回事。林文月老師亦於書中提及:「烹飪其實與文學藝術一樣,有慧眼 辨識用心處,總是令人欣慰難忘的。」千里馬需伯樂賞識其非凡之處,一道好的料理也需內行的 饕客才能詮釋出其出類拔萃之所在。而這樣的羈絆,會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愈加緊密,更會使這 些料理本身的境界不斷上升,使得佳餚的品嘗不只是「進食」,而昇華到了「飲膳」的那番境地 。

作為讀者,我們不僅是望梅止渴般的啜著林文月老師筆下食物的味道,更是品嘗著林文 月老師與身旁那些對她重要之人的情誼。〈芋泥〉一文中提及臺靜農先生曾對其莫逆鄭因百先生 說道:「因百,我的那一份歸你。」只因鄭因百先生雖食量不大,卻對甜品情有獨鍾,於是深知 老友的臺靜農先生便毫不心疼的將自己的甜品分享給了自己的摯友。因為分享,使得即便是由同 一人以同一批食材烹調的料理也因此有了不一樣的味道。「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其實,有時候分享所帶來的快樂,甚至遠勝過自己獨有的喜悅。當然,不同的食客往往也能 帶來與眾不同的記憶。譬如當烹調到考驗廚師刀工的椒鹽里脊時,便會想到造訪西雅圖時,熱情 款待她的楊牧先生。楊牧先生當時親手做出那切的薄薄的白切五花肉,蘸上蒜末醬油。異國的風 景和酒,配著家鄉味,人生歡喜莫過於此。

此外,相較各家寫同一佳餚,亦有旨趣。同為炒米粉,飲食文學作家焦桐先生也有一篇 名為〈炒米粉〉的文章,敘述了不同類型的炒米粉。黃春明的炒米粉、自己的炒米粉、各地的炒 米粉,甚至連《飲膳》中的林文月炒米粉亦有言及,不愧一大美食家。對我而言,焦桐老師乃是 饕客、乃是專精食評,以獨到的慧眼、莫大的格局綜覽一味,可謂是專業至極、扎實至極;然我 自以為,林文月先生的炒米粉,雖獨寫她一人的炒米粉,卻是展現了細膩的極致。在我眼中,她 的角色或許並非美食家、或許並非專業食評,卻是百般溫暖的女兒、萬分慈愛的母親。她從母親 那兒接下了炒米粉這項歷史記憶,細心留存外,更是以自己獨有的溫度傳遞給了她的女兒。或許 在此時,炒米粉已不僅是道料理而已,更是無聲的關懷、無窮的愛。博覽諸家文章的旨趣便在於 ,可從不同視野享受著不同溫度、不同風景、不同滋味。

《飲膳札記》最吸引人之處在於我們得以在穿越各類佳餚的同時,一覽人生的聚與散、 悲歡以及離合。鼻尖上的香氣與舌尖上的滋味固然迷人,但人際上的往來、作伴,更賦予了每道 佳餚無可替代的意義。相知的莫逆,可以為美食增添溫度;懂食的饕客,可以讓烹飪者體會烹飪 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未見良久的老友,也能因為曾經一起享用過的美食而重新築起了聯繫。 倘若,那些朋友有天不在了,這些紀錄正是回憶的備忘錄。當白髮之時,嚼不動了,仍能夠藉由 文字細品過往的一切美好。我想,林文月老師撰寫《飲膳札記》這本書,不僅是想抵抗歲月的無 情,也是想為那些難捨的記憶,找到一份妥當的存放之處吧。

房思琪帶給我的衝擊與力量

2024 高中組 第四名
姓名:李佩羽
學校:新北市市立丹鳳高中 三年二班
書名: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當初會買這本書的原因,純粹只是因為在電視上看過作者幾則相關新聞、覺得眼熟、感到好奇便 入手,第一次翻開這本書,覺得它的詞藻華麗,但當時我的思考缺乏深度,看不懂文字背後的含 意而略讀而過,當時看完的感受是氣憤、是不解,氣憤世界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道德淪喪的悲劇 ,不解房思琪為何選擇不反抗。過了兩年我認為自己的心思稍加成熟了,便鼓起勇氣打開《房思 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它竟再次給我帶來巨大的衝擊,當我細細咀嚼每個字詞時更多了些省思 ,還有,失落和無力。作者林奕含說:「這只是一本小說,你都不敢看,可這是我的人生,你們卻 勸我好好活著。」當身為讀者的我難過到難以呼吸,所有的負面情緒都只不過是當事人的冰山一 角,那樣的情緒是足以把人給淹沒的。以前我想著房思琪為什麼不求救?現在我懂了,他是不能求 救,她的自尊心成了她和求助於旁人最大的阻礙。被人知道發生了什麼,她會覺得不堪,把傷口 袒露在陽光之下,無疑是種二次傷害。每一句貶低的,亦或是同情的話,都是在一遍一遍地扒開 她的傷口,這讓她如何求救?

房思琪為了讓自己能夠接受一切的發生,為了讓自己能夠活下去,她欺騙自己她和老師之間是愛 ,她們是相愛的,但最後卻清晰發現那並不是愛,接受不了的房思琪發瘋了。我認為真正讓她防 衛崩塌的是她最好的朋友說的一句「你好噁心」。最親近的人毫無保留地說了最具衝擊性的話 ,她無法再說服自己做的是對的、是正常的。這本書的獨特在於,作者若是恨那位老師,大可把 他寫得生不如死,但作者沒有。故事結局不像童話,壞人都受到相對應的制裁。這本書裡的老師 ,一樣風風光光地當她的補教名師,一樣在補習班挑選下一個「房思琪」。可能現實中更多的也 是這樣吧,雖說惡有惡報,但誰知道加害者什麼時候才會受到她應有的懲罰呢?受害者帶著陰影過 著一輩子,甚至選擇結束自己,就算加害者受到報應她也看不到了,到臨走前也依舊認為這個世 界對她很殘忍,給了她一個開滿鮮花的世界,卻讓花上面爬滿了蟲。文字的華美和現實的殘酷、 加害者的如常和受害者的瘡疤,都極度諷刺。

在事件東窗事發後,比起譴責加害者,更多的聲音是在檢討被侵害的房思琪。說她噁心,說她勾 引老師,說她瘋了是因為讀太多書。所有的錯被歸結在她身上,但她又做了什麼呢?世界怪她不 夠保守,怪她的美麗太過張揚,怪她學識淵博,但哪個不是世界賦予她的權力呢?一朵花,為了 替世界增添色彩而生,卻禁止它綻放,這何嘗不是種酷刑。被採摘也只是因為它過於迷人,而不 是因為採花賊的貪和欲望。當這個世界不再有鮮豔的花朵盛開,只會剩下一片荒蕪。每一把名為 言語的利刃,都是在受害者選擇伸出手求救時,將她們推向更深的情緒黑洞。

在去年,透過網路的分享,我去參訪了由政大學生舉辦的展覽——《完美受害者》當天的講師王 淑俐老師也提到了這本書,提到了它的愛、恨、性、罪。其中的內容,是值得反覆閱讀、多次思考的。什麼是「完美受害者」?被害者必須在極力反抗,無法逃離迫害,做好萬全的防護還是受 到侵犯,才符合僵化的思想中被害者該有的樣子。一旦沒做到任何一項,人們的腦袋或自動浮出 「她活該」、「她沒保護好自己」…諸如此類的想法去批判受害者。人們大腦中善惡有報的價值 觀已經根深柢固,當我們認為這是個公平的世界,所以當我們發現受害者是個好人,公正世界的 邏輯被打破,就會去扭曲對方以維護自己的價值觀。

你可能覺得被害者有罪論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不然,它不只存在於性侵害當中,它更出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你是否有聽過類似的話呢?「你應該反省你自己」、「為什麼不針對別人就針對你」 、「你沒做什麼會被找麻煩嗎嗎?」被害者有罪論是一種無形的病毒,散播在校園霸凌、家庭紛爭,甚至是社會事件中。

在我小學時,明明沒有犯錯,卻被班上座位周遭欺負同學的慣犯用言語和一些小動作搞得我心神不寧,在老師的幫助下找了個理由換了位子,但在那天老師對我說:「你前面的男生很受歡迎,你 應該跟她學學怎麼讓別人喜歡你。」當下我不懂,只覺有些失落,隨著不斷長大,這段話一直在 我心裡揮之不去。每當被別人議論時那團烏雲就會壟罩著我,一定是我哪裡做得不好、我好像說 錯話了、是我太敏感了,發生問題的當下只想著責備自己,哪怕真的不是我的錯,因為對被冤枉 的恐懼,我也不敢求助。我認為言論讓不只我,更是多數被侵害的那一方沒有勇氣為自己發聲 ,這使許多本該被譴責的罪惡透明化了。求救,需要她們拖著滿是傷痕的軀體,用盡所有力氣去 證明自己「真的」受害了,更可能在這之後背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

上天給了我憐憫,但卻沒有給我拯救他人的能力,想著世上某處還發生著類似的事件,就感到無 力,為什麼我的力量這麼微弱?為什麼我無法改變這些?有思想存在的地方就會有這套理論的出現 ,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接觸到,沒有人應該置身事外,她們是受害的我們,而 我們是倖存的她們。多點善意吧!別同情,要去同理她們,讓受害者不再害怕為自己伸張正義。 打破受害者求助的心牆,才有機會做到幫助的「開始」。改變觀念甚至改變社會風氣任中而道遠,但哪怕只有一點,也不要放棄讓世界更好的念頭。儘管這個世界的陰暗面不堪入目,但我們必須知道在陰影處都發生了什麼。正視黑暗,才能把「房思琪們」拉出深淵。

感謝相遇,然後笑著離別

2024 高中組 第三名
姓名:楊睿峰
學校:新北市市立丹鳳高中 三年二班
書名:追逐繁星的孩子

起初接觸到這本書是因為高二課程「地理探究與實作」的期末報告,在同組組員的推薦下我們選 擇以《追逐繁星的孩子》作為主題,看完之後我心有所感,對於心中長期未解的問題,比方說 :「死亡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生命中總有別離?從古至今只要是個生命似乎都逃不過大限 的到來,那麼死亡想帶給我們什麼?」我在看完書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也得到了屬於我自己的答 案,於是我寫了這篇閱讀心得。

「懷著喪失繼續生存下去,這是對人類的詛咒,可是,那一定也是祝福。」這是貫穿整本書的主 旨,也是最感動我的一段文字,因為仔細想想,誰的人生中沒有過失去?失去摯愛的家人也好、 寵物也好,停下腳步看看身邊的人,會發現其實在生活中充滿了懷著喪失繼續前進的人,只是我 們難以察覺而已,因為這個喪失的詛咒經過時間的沖刷,已經變成了使我們成長的養分,使人類 學會堅強、學會獨立,成為更厲害的人。說再見很殘酷,卻也很溫柔——因為它總是能帶給人沒 齒難忘的經歷,還有繼續走下去面對一切的勇氣。

「在這個世界的任務已經完成了,牠要去下個世界了。」劇情中有一段描述一隻跟著主角一起前 往雅戈泰的貓「咪咪」,在主角到了雅戈泰後不久就過世了,而作者給予的解釋是:咪咪是來自 雅戈泰的神種動物,而咪咪已經達成了「帶領主角前往雅戈泰」的任務了,所以生命就會自然的 消亡,我覺得咪咪就是作者對「寵物的生死」的解釋。前陣子我家的貓被診斷出有一顆末期的腸 道腫瘤,得知的當下我陷入了無盡的難過與自責,對於當初做的所有選擇我後悔不已,一直在想 如果我多注意她,發現的時候就不會已經是末期,就不會被獸醫判斷壽命只剩半年,同時也覺得 命運真的很不公平,為什麼偏偏是讓她小小的身體來承受這些?但我看完書後,我從作者溫柔的 描述中得到了解脫,又或是說看完之後我也釋懷了不少。我們都希望心愛的寵物可以陪我們久一 點,但其實不管是什麼寵物,能陪我們走過的其實也就這短短幾年,牠們終究會成為我們生命中 難以遺忘的過客之一,也許真的跟劇情裡描述的一樣吧,牠們的出現一定是緣分的安排,每個小 動物都是在最對的時間被派遣到我們身邊的小天使,當然牠們也會在最對的時間回去,至少看完 後我是這麼相信的。

「聽我說,每個人終有一天要離開,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在劇情中,跟著主角一起前往雅 戈泰的森崎老師起初會想去找死後世界,是為了復活自己已經死去的妻子,而這就是老師妻子在 生前告訴他的最後一段話。但是森崎老師在進入死後世界成功復活妻子後,妻子跟他也只有短暫 的見面,那個短暫的見面妻子選擇跟他說:「去尋找,幸福吧。」語畢,妻子便再次離開老師 ,這大概就是作者對死後之人的想像吧。我不知道作者安排已死之人說這段話,是不是在給自己 一個釋懷的機會,但這個橋段的安排確實給我一個很大的安慰,因為如果是我的話,肯定也不希 望愛我的人為了我的死亡難過或自責,所以「放下過去的懊悔和自責」或許才是作者真正想講的 。世事絕不可能盡如人意,曾今的我常會有這種想法:「是不是當初不該這樣選」、「如果我沒 做這件事的話」、「如果再讓我選一次…」但這些都是多餘的思考,人生沒有返回鍵,每個選擇 一定都是當下我們認為的最優選,所以我覺得現在應該要停止「如果」這兩個字產生的後悔,要 相信自己的每個選擇,就算選錯了也要勇敢走下去。

我看完這本書不禁問自己一個問題:「若是世上再也沒有失去,再也沒有別離,那人類是否將永 遠無法學會珍惜?」我曾今是一個把死亡掛在嘴邊的人,自以為無所畏懼,但是當我外婆在去年 十月過世、家裡小貓罹癌,我意識到死亡已經開始逐漸接近我的生活時,我才發現我是如此的膽怯、懦弱,才發現生命在死亡面前是顯得如此渺小,才發現未來失去的只會越來越多,所以我怕 了。但我看完書之後,我對死亡的畏懼減少了,也許我們都不該害怕死亡,畢竟死亡就像出生一 樣自然,只是一個過程而已,也或許每一段的離別都不是無情的剝奪,而是生命試圖要教會我們 些什麼,然而一切都必須走下去才有答案,只要走過別離的苦痛,接下來的路就會每一步都走的 更堅定更踏實。所以,多陪伴多關心身邊珍視的家人朋友吧!與其過度害怕離別的那天到來,不 如從現在開始好好珍惜和享受每一段來之不易的相遇,這樣即使某天真的必須離別,至少可以笑 著說再見,至少也是問心無愧。

文字的微光,在信息之間

2024 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林宸潔
學校:自學
書名:偷書賊

人類往往在一天的開始和結束時,才會注意到天色的變化。從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到黃昏的 最後一抹霞光,這些時刻被賦予了詩意和美感。然而,對於那些敏感於色彩變幻的人來說,一天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有著獨特的色度與調性。每個小時都充滿了數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色彩是情感的載體,記錄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黎明時分的溫暖金黃,正午時的灼熱白光,傍晚時的寧靜藍調,每一種顏色都在講述一個故事,映射出我們內心的波動與變化。在這瞬 息萬變的世界裡,我們不僅僅是色彩的觀察者,更是色彩的創造者。通過我們的情感和經歷,賦予每一抹色彩以新的意義和生命。在日常的平凡中,找尋那些獨特的色彩瞬間,我們的生活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書中的說書者死神,就是如此細緻入微地捕捉這些變化:光與影的交織,色彩的漸變,無 時無刻不在提醒著生命的豐富與多樣。

 在這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中,日常生活的細節同樣鮮明。而她每天都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始終如一地吐痰,並附上一句「死豬」。這種行為看似平凡,卻讓人感受到她內心的情感和態 度一一德國人對豬的愛與恨,似乎在她的言行中得到了最真實的展現。

這樣敏感的死神,卻在整個故事中總以冷靜和哲理性的語調敘述故事,但在描述莉賽爾的經歷時,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悲傷和憐憫。這種情感使死神成為一個不僅僅是死亡象徵的角色 ,而是一個能夠理解人類痛苦和情感的存在:

 莉賽爾偷的第一本書,是在她弟弟的葬禮上,她的弟弟死在了前往寄養家庭的火車上,兩名掘墓工人挖掘著地面,一位見習的掘墓工人走開了幾步後,沒有發現一本掘墓工人手冊從他的 外套掉了出來,落在了雪地上,之後,莉賽爾與母親繼續坐上了火車,最後來到了天堂街的寄養家庭。

 莉塞爾·梅明格用她的小手捧起了一本本書籍,在文字的世界中找到了光明和希望。那本 《墓穴掘掘機的手冊》在冰冷的雪地中成為她心靈的火花。在寄養家庭中,漢斯·胡伯曼的教導讓 她走進了書籍的世界,認識到文字的力量。

書籍不僅是莉塞爾的學習工具,更是她心靈的慰藉。每一個字母、每一個詞語,都在她的心中激蕩起新的希望。在戰爭的黑暗中,書籍成為了她逃避現實的避風港。每一次偷書,都是她 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由的追求。

在納粹的焚書活動中,莉塞爾冒著生命危險從火焰中拯救書籍,這一本書籍不僅溫暖了她 自己,也溫暖了她所愛的人。書籍象徵著希望,象徵著對未來的信心。在那個充滿恐懼和壓迫的 時代,莉塞爾用她的小小行動,傳遞著大大的勇氣。

而在一個沒有警報的提醒下,轟炸機的炸彈落在了天堂街的那一天,在地下室重讀自己故 事的莉塞爾活了下來,但其他人並沒有這種運氣,莉塞爾的養父與養母,魯迪與其他很多很多人 都死了,看到這個場面的莉塞爾尖叫,放聲大哭,她握著書,絕望的握著這拯救她的文字。

莉賽爾寫下自己的故事。在她自己的故事最後一行寫道,「我討厭文字,我也喜愛文字 ,我希望我發揮了文字的力量」,而莉賽爾用了好幾個小時,將這段讀了無數次。

死神最後一次看到莉賽爾,是在許多年以後,這一次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要走帶已是 老婦人的她,死神給她帶來了一本沾滿灰塵的本子,正是莉賽爾當年在天堂街地下室所書寫的書 ,而這本書名為「偷書賊」。

整本書我喜歡的橋段,喜歡的句子有很多很多,但最喜歡的便是死神在最後那未說出口的 疑問,「我想要問她,同樣是人,怎麼會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呢 ? 人類的文字與 故事怎麼可以這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

在看這本書時,我也有著同樣的疑問,文字明明並沒有善惡之分,也無情感,只是一組符 號,承載著語言的結構和意義。為何能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或許文字的這種中立性,它們才能 夠成為情感的載體。書寫者通過選擇、排列和組織這些符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和經歷注入其中。這種創作過程就像是一個畫家在空白的畫布上揮灑顏料,賦予其色彩和生命。

這種創作過程就像是一個畫家在空白的畫布上揮灑顏料,賦予其色彩和生命。每一個字詞 的選擇,每一句話的結構,都蘊含著書寫者的意圖和情感。當讀者閱讀這些文字時,他們不僅在 理解字面上的意思,還在感受書寫者所傳達的情感和溫度。這種情感的交流使文字不再僅僅是符號,而是一種活生生的力量,能夠觸動人心,喚起共鳴。

 或許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的故事就像一本書,每一頁都鐫刻著善與惡的痕跡。文字,作為 記錄和表達的工具,既能承載光明和希望,也能映射出黑暗和毀滅。它們不僅僅是語言的載體 ,更是人類心靈的鏡子,反射出我們內心深處的善良和邪惡。

小時候,我常常被媽媽的幾萬本藏書吸引,每一本都是她用心收集和閱讀的見證。書籍 ,那些靜靜地躺在書架上的文字,似乎是沈睡中的智慧和感情的結晶。我從小就被教導,書中的 文字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思想的碰撞和靈魂的交流。

當我翻開一本書時,就喚醒了那些沉睡的文字,讓它們再次鮮活起來。每一頁的字句,不 僅帶來了知識,還傳遞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無論是喜悅、悲傷、憤怒還是平靜,這些文字承載 著的情感,總能在我心中激起共鳴。

我想,書籍的力量在於它們能跨越時間和空間,將作者的智慧和情感傳遞給讀者。當我們 閱讀時,我們與作者進行了一場無聲的對話,感受著他們的思想,並反思自己的經歷。這種思想的碰撞和靈魂的交流,使我們在閱讀中不僅獲得知識,還能得到心靈的啟迪和成長。

書中的文字,猶如一座座橋樑,將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們聯繫在一起。在這些橋樑 上,我們能夠看到人類文明的軌跡,感受到歷史的脈搏,並在其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正是 書籍的魅力所在,也是為何我對它們如此著迷的原因。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學會了用文字來理解世界,分析人性的複雜。所以莉塞爾的故事深 深觸動了我。她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下,目睹著人性的黑暗和恐懼。然而,她並沒有被這些惡意和毀滅所吞噬,相反,她通過偷書和閱讀,找到了生存的力量和希望。因為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 ,文字仍然是指引人類追尋光明的火炬。

文字不僅記錄了歷史和文化,更在於它們能夠激發我們內心的勇氣和正義感。所以每一個 被莉塞爾救下的書籍,每一個被她閱讀的故事,都成為她和她周圍人戰勝黑暗的武器。

然而,文字也有毀滅和恐懼的象徵。歷史上,我們看到過多少用文字來控制、洗腦和壓迫 ,並傳播仇恨和製造戰爭。納粹德國焚書事件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他們試圖通過銷毀書籍來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製造恐懼和服從。

 在現代社會,信息的爆炸和傳播速度的加快,使文字的影響力更加深遠和廣泛。我們每天 都在接收和發送大量的信息和故事,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有責任選擇如何使用這些文字,是用來激勵和啓迪,還是用來煽動和毀滅。

猝不及防

2024 高中組 第一名
姓名:張歆湲
學校:新北市市立丹鳳高中 三年二班
書名:父後七日

《父後七日》是作者劉梓潔的第一本散文,之所以會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有一天看到《父後七日》 的電影版,我觀看後發現電影裡訴說的不是愛情故事、社會潮流或搞笑鬧鬼,而是在闡述一個經 驗,這個經驗是我們不甚喜歡但卻是每個人應該都會遇到的。看完電影,我再到圖書館翻閱這本 書,不論從電影或書中,我體認到人生中有很多事情似乎說沒了就沒了,平時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有時候失去了就永遠回不來了。

文章一開始,作者的父親就過世了。作者的字字句句帶我們在生死之間遊走,裡面有句話我印象 很深,「七天繁忙的喪禮過後,才真正感受到父親的不存在」,我認為,文章中的家人可能不想 去想、甚至不敢想該怎麼渡過至親過世後的每一天。我們都習慣每天跟家人一起聊天、吃飯,由 於太習慣了,難以想到要珍惜,但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對作者而言,真正體會到至親 死亡是在父親過世的七天後,那七天中的繁文縟節、嗡嗡響的誦經聲、進進出出的殯葬業者等讓 家人短暫忘記悲傷,父親的遺體對他們來說不過就是一具心臟停止、不會說話的軀體。一般日常 生活中家人的相處,我們有時愛理不理、有時對他們發脾氣,可是人好有趣,文章中活著的人面 對眼前這具已死的身軀,卻希望死後之事辦得隆重來給活著的人看,也忘記生前應該對這個人多 點尊重。

看完這部作品,我認為:「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時間!一直是不被珍惜的禮物。」有些人在生 前對重要的人漠不關心、愛理不理、甚至根本懶得尊重,直到生命到尾聲開始後悔了,其實很多 人都是這樣的,要離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很多事物都沒有把握住,想抓住什麼、卻沒時間了 。

裡面的主角禮儀師總是在他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意義,人生就像一本書,每個人都會翻到最後一 頁,有的是畫上句號,有的是畫上省略號。今年是我覺得離死亡最近的一年,9月時阿公出了車禍 ,雖說沒有生命危險,但他大腿的地方有粉碎性骨折,很多他本來可以自己處理的事情現在都要 叫家人幫忙,在住院的時候我有去看看他,進去的時候我嚇到了,原本好端端的人,突然流著血 躺在床上,就是那麼一瞬間的事。還好的是,開完刀後除了要幫忙他處理日常生活,他的腳可以 慢慢的靠著復健好起來。原本以為阿公這關過了、可以順順的過年了,沒想到1月2日的凌晨,阿 嬤在房間睡覺,睡到一半她居然叫弟弟,跟弟弟說她很冷,我們衝進去阿嬤房間,她身體一直控 制不住的抖動,我們一開始以為只是感冒發燒,那藥給阿嬤吃後,也沒有帶他去看急診,隔天早 上一早她沒有力氣,虛弱的身體,我們要早起床馬上帶阿嬤去輔大醫院,這次去不再是在旁邊等 待,她直接被送進重症區,那時的我傻住了,從那天算起到現在,她的過年都是在加護病房,變 成我們每天必去的地方。

阿嬤竟然檢查出敗血症。她身體確實一直都不太好,我們之前常帶她到大醫院到處檢查:阿嬤說 她胃不舒服,我們帶她去照胃鏡;阿嬤說她心臟不舒服,我們帶她去照心電圖;阿嬤腎不好,我 們帶她去醫院把她所有的藥給醫生看,問是不是藥劑太重了以至於腎受不了,確實是!我們發現 她的腎已經第四期,簡單來說就是在放著不管就得洗腎了,原先這些問題都已經處理好了,在1月 2日前幾個禮拜阿嬤開始小感冒,也有去看醫生,好幾個禮拜一直好不了,直到那天晚上,事情突 然爆發,前一天還在跟阿公在沙發看電視的她,為什麼一個晚上的時間會那麼嚴重的躺在病床上 ,擦著管。我去看她的那天晚上,我夢到她很不舒服的跟我說她好了、她想回家了,我很難受 ,我沒有想過會那麼嚴重的,如果那天我堅持我要帶她去掛急診,有沒有可能讓她舒服一點?

就在我還在跟老師討論修改這篇文章,就在幾天前,2月25日早上7:02,我的阿嬤離開我們了。但 準確的時間其實更早,醫院的證明是等到機器全部停掉才算真正死亡時間,當晚6點多,我們接到 護理師的電話,說:「阿嬤撐不下去了!」當時我們正在往醫院的路上,不知道怎麼辦,車上還 載著阿公,該是要慢慢開?還是開快一點?不久我們總算趕到醫院了,看到阿嬤小小的身軀躺在 病床、身上插著呼吸器、眼睛不再張開。我們問護理師,她說阿嬤已經算是處於死亡狀態了,或 是所謂的「彌留時間」,只是她應該聽得到我們講話,我們轉頭看著阿嬤,身上好多傷、好多洞 ,這接近兩個月的時間她好辛苦、好累、我好心疼,想起阿嬤到去醫院之前還在關心我,叫我去 睡覺,說她沒事,吃完感冒藥就好了,我想都沒想那是我最後一次聽到她聲音。

我好久沒看到她乾乾淨淨的臉龐,她還是那個我熟悉的阿 嬤。我摸著她的臉、輕輕說:「阿嬤不會痛了,一切都好了,你要好好的,我會照顧自己、照顧 阿公,謝謝你撐那麼久,我知道你很努力、你很棒了~你是我的超級阿嬤喔,我很想再見你一次、 再抱你一次,如果可以的話,可不可來夢裡找我玩,寶貝阿嬤我愛你,希望我們還有機會見面 ,我還想吃你做的菜、切好的水果,我愛你喔。」我其實就只是想要再跟她講點話,一下下也沒 有關係。那天我還是忍不住抱了她好幾次,但她這次沒有反應了,我好想之前的抱抱,以前她會 拍拍我。那天晚上換我拍拍她、跟她說:「阿嬤寶貝你沒事了喔,你痛痛都飛走了,我捨不得你 走,可是沒關係,我知道你用另一個方式陪我,沒有離開我!」

阿嬤的頭七之前,我幫阿嬤選了四季的衣服,那是她平常最喜歡穿的。她喜歡什麼顏色、怕冷要 穿厚的我都知道,畢竟我可是跟她一起睡了14年呢!3月2日的頭七晚上我意外的沒有哭,不知道 是因為還沒有辦法接受一切,還是我也被目前的忙碌給麻痺了呢?寒假期間閱讀的《父後七日》 竟然在我的人生中上演。因為阿嬤的頭七難得家族們的親友又聚在一起,誦經、討論後面的事、 幫忙整理衣服、披麻戴孝、互相在手臂別上孝誌、手腕帶上戴上手尾錢, 很諷刺地,因為這樣的 理由,才有處在同一時空、一起吃飯的機會,這算不算是過世的人給在世的人施展的最後的魔法呢?

儀式結束後,我選了一盤水果「蘋果」放在她的牌位前面,選蘋果有一部分是因為阿嬤以前懶得 撥橘子,還有我擔心棗子不甜。3月3日一早,媽媽跟我說她夢到阿嬤了,媽媽說:「我們辦的儀 式,阿嬤覺得喜歡」雖然不知道她確切喜歡什麼部分,但至少我們有做到她想要的,她穿著過世 那天在醫院穿的衣服,她的頭髮是他生前最常用的髮型,去洗髮店燙的捲捲的,她說:「阿嬤ㄟ 頭張卡救,店店欸跨起來卡賊啦!」
很開心她還是一樣喜歡把自己用的漂漂亮亮的。在夢裡,她去坐在她生前最常坐的位子,阿嬤的旁邊,媽媽說:「阿公看不到阿嬤,可是阿嬤有陪阿公待一下。」媽媽跟我說的時候我很開心 ,但也很難過,開心的原因是阿嬤現在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的;難過的原因是以後只能祈求她來 夢裡找我了。

我不知道以後阿嬤會不會來跟我講講話,但我在心裡許願她還會來找我。這兩個月我離死亡的距 離感覺好近,隨時都可能有電話打來叫我們去醫院,她在醫院的時候,我都在想,我是不是對她 很不好?越長大越讓她擔心?為什麼偏偏等到她這樣了,我才想要好好的陪她聊天?大家對死亡 都存有恐懼,但是這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就像《父後七日》真正要闡述的道理,是死亡本身 ,也是死亡帶給活著的人的課程。在書寫這篇文章時,我沒有想到自己的阿嬤會離開人間,其實 一度沒有力氣把文章寫完,《父後七日》可能間接給我一些力量與啟示,死亡或許可怕,但也要 正視它,因為這樣的經歷我們才會更理解、更懂得珍惜現在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