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鄭采瑜
學校:花蓮縣財團法人慈濟大學附中 高一大愛
書名:馴羊記
喜瑪拉雅山因其高聳而稱為世界之脊,終年覆蓋的積雪、神祕的宗教色彩、頑強的生態鏈結,使此地成為無數登山者及自然社會學家們的心中殿堂,科技與交通革新,在步步揭開西藏一帶面紗時,也將現代觀念注入,造成不可逆的衝擊。在本書,作者以犀利的角度剖析西藏,從自身經驗帶出近年變化,期間穿插宇田川慧海的《馴羊記》為輔,書中每個篇章看似未完待續,但細細咀嚼,答案自在心中,當工業革命與社會主義碰撞遊牧民族,這些人又該何去何從?
西藏,蘊含豐富的宗教文化,然而面對共產主義,原先信仰被迫退讓,供奉達賴喇嘛必須撤換成領導人毛主席,佛教儀式引爆為無法挽回的戰火槍聲,對武器一無所知的藏族,拉薩頃刻間面臨史無前例的浩劫,無論是土地改革,逼迫僧侶走出寺廟推進改革建設,甚至派蒙古兵「解放西藏」,又或者是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的觀念全面席捲中國。隨處可見佛像的碎片殘骸,經書一邊閱讀一邊燒毀,急切地汲取經書中慈悲濟世的佛理,卻不得不讓炙燙的火苗焚毀信仰,那些騰升在青空的煙,成為僧侶心中無形的銘印。書中這麼描述:「遍地殘骸,遍地珍寶啊,但四舊的東西拿了就是反革命,有時忍不住撿來端詳,總得使勁砸得更碎。」由宗教引起的政治擂台上,藏族,無疑是被不見光手段強力輾壓的一方。
值得一提的,還有消失的藏族文化。藏戲如同京劇、布袋戲般,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台,投影儀進入西部城鎮,大人小孩深受小盒子的吸引,光束從中投射在白色布幕上,一幕幕的畫面閃爍眼前,回憶中的藏戲隨之淡去。故事中的白瑪曾是名藏戲師,但年紀大了,時代更迭,看著一幕幕的電影,心中是無盡感慨。直到政府來拍電影,實則為歌頌國家補貼政策,導演的提問使白瑪從中年經驗談到老年落寞,表示自己再也用不到那些服裝演戲了,沒想到電影播出後,竟被導演巧妙安排位置,白瑪的話語被扭曲意思為因接受政府補助、受政府管理,因此生活再也無須演戲,此舉像是蔑視偏鄉民族的生活環境,將他們塑造為仰賴政府才得以存活的人民。看到這幕我在心中反思,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傳統技藝的消逝,長輩們的童年逐漸模糊,文史工作室或文物保存法律,即使突顯政府正視此領域,實際幫助卻有限,面對在新世代迅速興起又沒落的文化,人們始終無法從容兼顧,最終,民俗記憶勢必在時光的洪流中遺失,追趕不及。
書籍後半部則注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作者決定前往心中嚮往的瑪洛,他協助當地牧民放羊,看見遊牧民族鬆緊有度的智慧,但羊隻的不對勁揭開疑似受政府掩蓋的實情,原來前陣子政府修路挖礦,山腰坑洞增加、奔馳的卡車不斷來回,雨水枯竭、沙塵暴接續來襲,引起村落不滿。三年後政府終於停工,附近的羊隻卻接連染病,查無病根。聽聞此事後的作者決定前往開挖地,此時正值冰天雪地,他無畏低溫一路前行,途中閱覽壯觀的冰川,靜止的瀑布近在眼前,回想為尋覓雪豹蹤跡首次入藏的初衷,直至今日仍未一睹雪豹真容,心中卻不再糾結,對比開挖區,作者對「貼近自然」有更深的體悟。書中提到人類世,由荷蘭學者克魯岑提出,意味著人類在工業革命後已進入全新的世代——一個由人類主宰的世代,我們具有意識、情感、知識,然而卻將所處環境啃食的體無完膚,著急證明強大能力,宣示統治而不肯退讓,反噬地球之母,我想,自私貪婪也許才是如今面對最大的困境。
《可可西里》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老師曾在課堂播放過,描述藏羚羊慘遭盜獵份子濫殺,巡守隊以性命保護牠們,在本書也有簡略提及,令我唏噓的是,我們崇拜隊員們的正義與勇氣,欣賞他們捨身的行為,卻不曾想過藏羚羊承受的痛苦,倘若今日並無隊員擋下那枚子彈,我們還會像讚揚他們那樣對待藏羚羊嗎?我不理解,這部電影究竟是表揚巡守隊員還是揭露生態屠殺?看見隊員接續死亡時憤怒且敬佩,為勇士們立碑緬懷,但藏羚羊死亡時,心中卻只有同情,彷彿施捨般的憐憫,究竟電影結尾時掉的眼淚,是為隊員們,還是動物們而流?
即便事過境遷,曾經的傷痕依然留存,拉薩的風光是以歷史血淚交換,珍貴的資產都在一次次的洗劫中殆盡,與強敵共產政權交鋒,西藏長年豢養在極權的穹頂之下,成為被馴服的待宰羔羊,更由於政府嚴格的出入管控,以及仍被掩蓋的真相,西藏尚未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公平,流亡的藏族依舊找不到安身之處。看完這本書心情難以平復,那是個多麼美麗遼闊的地方啊!腥風血雨隱藏在如此平靜的土地,顛覆了我的認知,曾被視為烏托邦的西藏,自安居樂業至殞落的過程,小羊的一生本該自由徜徉在草原之上,如今只能束縛於極權的監視壓抑下,難以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