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高中組 佳作
姓名:李穎哲
學校:花蓮市慈大附中 一年五班
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第一次邂逅,是在一年多前。當時改編電影還未上映,書頁的色調也不是現在這般地中海式蔚藍,而是猶如歷經波瀾的老照片般,以簡單的黑與白為基底。對當時的我來說,這種格式的封面在第一印象下,基本上代表了幾個特質:「西方古典文學」、「名著」 、「用語晦澀」與「難懂」,與我心中它的同類《雙城記》或《蒼蠅王》一樣,都不在當時的考慮範圍內。但當我第一眼看到書名時,我還是被擊倒了,這得要是多麼浪漫有情調的一個人,才會說出:「用你的名字來呼喚我吧!」這種話啊!愛到了什麼地步,才會想要擁有彼此的名字 ?雖然我在當時選擇了其他更輕鬆的書,但這句情話還是被我封存在心頭,期待著有一天也能用 這句話來呼喚另一半,共享對方的名字。
直到不久之前,我又在書店再度遇見了這本書。雖然電影版的書衣與舊版相比年輕了何止十歲 ,但真正吸引我買下它的,卻是寫在封面的那句:「給那一年的我和你,給所有即將成為永恆的瞬間。」
我一開始以為,這本書跟其他愛情小說一樣,都是「相識」——「試探」——「圓滿」這樣同一種模式。但沒想到的是,才不到十頁,少年艾里歐就坦承自己被捲入了迷戀的漩渦——進展那麼快接下來還要寫些什麼呢?但我還是低估了暗戀的力量,對瘋狂熱戀中的人來說,任何情感中細微波折所引發的漣漪,都像是咆哮而來的洶湧浪潮;前一刻還如入深淵,下一剎那卻又會因一個眼神交匯而彷彿置身天堂。作者艾席蒙用巨細靡遺的文字,將戀愛中的百轉千迴與成長過程的迷失、掙扎全描繪了下來。整本書從頭到尾都是艾里歐第一人稱的幻想與感受,帶著讀者們仿佛一閉上雙眼,就能回到他們相遇的季節,那個散發出金子般奇幻色彩,卻又能真實感受到複雜情 感在指尖躍動的夏日。
人生就像是一大桶顏料,隨著歲月成長,色彩也逐漸繽紛。命運讓我們與對方相遇,它拿著管子,在相遇的兩人間交換著雙方的顏料。從你那裡加一點到我這兒,再從我這兒也注一點到你那 裡,時間久了或火候夠了,彼此的色調也會越來越相似,漸漸分不出你我。愛本身便多少帶有著崇拜,要知道,你愛上的人也愛著你,這概率得有多低,更何況還是兩個男孩。於是,艾里歐率先把奧利佛注入進自己的生命。他就像每一個人暗戀的縮影,一邊希望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意,一 邊又擔憂對方會不會因此厭惡自己。幸運的是,曖昧害羞的兩人,在不斷試探中,還是吐露了心意。他們不斷改變著彼此的顏色,變得比了解自己還要更了解對方,只有你和我——互相擁有。 也因此「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從一句動人的情話,升格為了真摯的邀請與告別的輓歌。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一段珍貴的感情體驗,娓娓道來,就像是一片遙遠朦朧的原野。
在國中的時候,我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他是我的同班同學。我們什麼事都一起做:每天吃完午飯後,我們一起去洗碗,邊洗著碗,邊談論身邊大小事;我們一起自願倒班上的垃圾,就為了一起聊天南地北,逃開下一節課開始的十分鐘;他拉著我跑完了十四公里的迷你馬拉松;我熬夜看完了租來的《布達佩斯大飯店》dvd,就為了明天與他展開新話題;每個晚自習開始前,我們都會躺在沒有別人的司令臺上,一起看星星;我們都是雷利·史考特的粉絲,假日時,我們抱在一起 把《異形》重複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教他數學,他教我畫畫;他是尼采,他是太陽,他是我的休·傑克曼,有他在,我便不怕孤獨......我堅信我們的友誼會超越畢業——直到永遠。但有一天,我無意間從班上一個女生口中聽到了一件事,他是同性戀,而且喜歡的人就是我。
似乎全班都知道這件事,就只有我不知道!一瞬間,我成了迷失在大洋正中央的一葉孤舟,心被灰濛濛的未知感一層層鑲嵌,無力思考未來,珍藏的回憶一下子全變了質,成了累贅。於是,我變得異常敏感,開始胡思亂想,觀察著所有我認為可疑的東西。我發現每次他要轉頭與我聊天前 ,都會先停下手邊工作半分鐘;我發現明明他有帶課本,卻會說沒帶,坐在我旁邊與我一起看 ;每次我跟他獨處的時候,我都會默默緊張,擔心他會不會突然告白......原本朋友間無意義的舉動,似乎都成了暗示;每一句話,好像有額外的訊號;就連一些玩笑話,都能讓我莫名的產生悸動。
明明我什麼都知道,卻又一直隱藏得好像什麼也不知道。我生怕被人發現我是清醒的,而一被發現,就必須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沒有勇氣做出任何嘗試。我沒有勇氣肯定或確認出自己是雙性戀;我沒有勇氣負擔令友誼喪失或轉向的後果;我也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內心深處,其實還帶著那麼一絲絲期待。
在曖昧與糾葛間,我們很快畢業了。在那個漫長的暑假,我去他家玩了一整個禮拜。那週的每個午後,我們都在戶外騎著腳踏車,花蓮的鄉間跟書中的意大利南部鄉村如出一轍,我和他並肩越過了一個又一個田野與小溪,車輪摩擦著被烈陽烘烤的柏油路,輪子時不時發出咔咔聲,空氣中充斥著專屬夏天的蟬鳴與荷爾蒙味。和艾利歐一樣,我好想就這樣什麼也不想,就這樣和他這 樣一直騎下去——直到世界的盡頭。
在我離開他家前,他用了一部電影隱晦地向我坦白了他的性向,除此之外沒說別的。儘管如此,我很清楚他卡在喉嚨裡,沒能說出口的下一句——「那你呢?」。我依然選擇了隱藏,我沒有勇氣給出任何的答案,就默默離開了。在下一次見面的時候,雖然他還是一樣積極熱絡,但我們卻都表現得好像忘記了那個剛結束的夏天。漸漸地,一切好像都過去了,因為所處不同高中,我和他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時間拉得漸行漸遠。
在這個情竇初開的年紀,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我讀到更多的是自己的情緒。這本書不只是一個關於成長與時間的故事,它還是一封私人的情書、一篇針對發現與失去的問答集。它給了我勇氣,也深深鼓勵了我:那一些關於友誼,甚至超越了友誼、性向、愛情的東西,都值得用青春去銘記、去體驗、去珍藏。
在書的最後,奧利佛告訴了艾利歐他要結婚的消息。當時已是冬日,是冷酷理智的冬日,雖然 夏日的激情已經降溫,但互相連結的愛並未消逝,而是以一種更綿長冷靜的姿態持續,存在於兩 人的記憶中。
從別人口中聽到的一段感情,想要觸摸卻總是遙不可及;但若是自己的回憶,就像地中海中央 正在沉思的一座燈塔,在每一個孤獨的時刻,都帶領我一起去擁抱寂寥的長夜。即使我們因為成長,把這些回憶遠遠拋卻到了身後,那座燈塔依然閃爍著、守望著——守望著在我迷茫時,引領著我重新駛入溫暖的避風港。燈塔的光芒,絢爛如火,在我的記憶裡永恆燃燒,照亮那個忽然一夏所做的仲夏夜之夢。
引用書中末尾,奧利佛對艾里歐說的一段話:「我和你一樣,我什麼都記得。」我們都記得一 切,包含每一個細節。連那天司令台正上方是哪一顆星星,我都和你一樣,從未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