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 潘文婷
學校:中壢高中 二年級
柳橙色的夕陽斜穿進高高的窗戶,安靜地在白色病床上拉出巨大的光斑,橫印在外公蓋著被單的薄瘦的胸膛上。我定定地瞧著外公似乎才剛輕閉上的雙眼,真的看見一絲眼皮的顫動。他只是睡著了。皚皚的病床卻被推了出去,一些塵埃慢鏡頭一樣的從地面上浮動起來,漂浮在明亮的束形光線裡。
那裡我一次與陌生的死亡面對面。
後來的我長大了,進入奇妙的青春期,也很少再想起小時候那白色的黃昏。直到閱讀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臉上或許還冒著幾顆紅腫痘子),就這樣認識書裡的老師墨瑞與學生(作者)米奇,一起學習死亡,學會愛與生命的意義。對於「活著」這件口語而神聖的事,我們總有侃侃的哲學。然而已能預知自己死期的墨瑞,透過樸實的字句卻真正告訴我生命值得重視的課題。死亡並不可怕,我們恐懼的是「後悔」與「來不及」逼視死亡本身的過程。剝開飽滿甜美的果實,抽離光鮮的行屍走肉的追求;露出皺而堅硬卻有質量的存在的果核,在瑣碎複雜的生命痕跡中篩出單純的本質──墨瑞如此教導米奇:「我對別人付出,才讓我覺得自己在活著」,認識生命的意義;「生命是一連串的來回拉鋸」體會艱澀,「但,愛一向都得勝」擁有信念;「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對生命的珍惜。
我彷彿看見墨瑞閃著寧靜清亮的雙眼坐臥在床上講課,單薄的背脊模糊再聚焦,似乎與破碎的回憶重疊。剎那間如澄澈的瀑布洗去世界,一切刷白而淡而遠,蒼莽的天地間只留我與死亡對坐。緊張、錯愕和恍惚之中,我想起外公,想起陰鬱的葬禮,想起墨瑞和與我相似的米奇,漸漸地,平靜下來,於是仔細端詳起黑夜的眼睛。我緩緩地思考著,也許,生命與死亡是這樣對立而且並行,相互矛盾卻又一體兩面,如此不可否定的存在著。生命並不一定是理想的狀態,端看我們是否「投入」地活著。
闔上書本,老教授與學生的生命對話結束,我想,我已經知道了。從前死亡被我定義冰冷且哀傷,像幽長的醫院走廊閃著一盞盞蒼白的頂燈,消毒水的味道刺激鼻腔黏膜,迂迴往復,我卻繞不出對死亡的恐懼和偏見。而今墨瑞教會了我,珍惜,學習付出與接受愛,也許當生命最終抵達了海岸線,每一片小波浪都綻碎於礁石上時,也擁有寧靜的心,因為終於了解我們都是海洋的一部分,自然的一部分,生命的推移展演,是如此平凡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