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中組 第二名
姓名:楊舒晴
學校:雲林正心高中 二年級
如果說,「全球化」為這大千世界帶來些什麼?
國際組織得以擬定更完善的計畫方案,為偏遠及災難地區的人民提供援助;跨國企業可以善用益發便捷的資源流通,為公司謀得最大利益。然而,隨著愈來愈多炫目的名詞在國際之間流動,不僅人們對於「全球化」的憧憬日益模糊,社會大眾與現實層面的距離,也在浮華世界的作用下漸行漸遠。國際志工、環遊世界等理想目標似乎近在咫尺,卻又因為少了那麼一點勇氣和信念,而變得遙不可及。究竟,我們缺少了什麼?我在緬甸的弄曼農場中找到了答案。
這已不再是小螺絲釘與巨型機械的基礎社會理論了。再多的螺絲釘也只是組裝時不可或缺的零件,若無法精確地安裝在每一個樞紐上,又如何能充分作用,使機械正常運轉呢?國際組織自世界各地引進高成本的糧食賑濟災民,不僅無法餵飽每一張嗷嗷待哺的嘴,徹底解決饑荒問題,更因此剝奪了當地商人販售米糧的權利,間接促成另類傷害。如此本末倒置的作為,雖然出自國際組織與救援團體的一片善心,卻因為計畫與實質的生活層面仍有隔閡落差,而無法有效發揮功利主義原則,利用有限資源將幸福最大化。同樣的情形在我們生活周遭不斷重演著,小至日常生活的家務事,大至國家政策的實施方針,一次又一次,道出人們對於事物本質的忽視,亦凸顯出「Unlearning」的重要性。
今年年初,我參加了北一女青年議會主辦的「2012全國青年高峰會」,以美國代表的身分出席模聯會議,與其餘三十多位代表共同商議北韓的糧荒危機。儘管為期兩天的模聯終究只是個虛擬會議,我們在第一場General debate便已展開了激烈的唇槍舌戰,針鋒相對的焦點往往不是各國的利益糾紛與爭議多時的北韓核武問題,而在於「究竟該如何緩和當地的糧荒危機」。姑且不論北韓封閉的外交政策使得其境內問題終不得其解,是否,聯合國應該基於人道主義,無限量地提供糧食及物資援助?抑或是派遣技術團隊協助當地居民發展農業和基礎建設?北韓百姓,又最需要什麼樣的援助?當各方立場因為種種考量而僵持不下時,做與不做之間總是充斥著矛盾與衝突。是該放下成見的包袱,回歸事物的原點了。
「Unlearning」的思維模式和NIKE「Just do it」的意識型態,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毋須權衡功利主義作用後的結果,如果能擱下自我成見和所學所思,回溯事物的本質、傾聽最根本的需求,一如褚士瑩與NGO合作,在緬甸北部創立弄曼農場的初衷,又如樸門提倡「自然農法」的原則,你將會發現:世間萬物運行的過程中,總存著一套密不可分的核心價值與復健循環,不只適用於弄曼農場的經營模式,更是人與人相處融洽的不二法門。也因此,面對層出不窮的需求問題時,與其站在自我優越的立場,無限量的提供魚貨,不如給予一把釣竿,使它發揮治標兼治本的功效吧!唯有實踐以民之利而利之的生產模式,才能落實惠而不費的精神;也唯有拋開既定觀點的桎梏,才能建構一套永續發展的經營法則。我們也許無法和褚士瑩一般踏遍天涯海角找尋夢想的起點,卻一樣能循著「Unlearning」的軌跡,傾聽自己,更傾聽周遭一草一木的聲音,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