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李庭歡
學校:台南女中 二年級
像是城市史,像是風雲誌;人文學者的筆調,遊記作家的辭藻;虛實交會,時空不限。《看不見的城市》就是這樣一部小說。馬可波羅對忽必烈的講述是它的主線,那些在名字底下偷藏了魔魅狂想的城市故事,則是將要被串起的珍珠 ─ 馬可波羅是和《一千零一夜》中王妃莎赫扎德地位相近的引線者,作者卡爾維諾借他之口架構出的許多『看不見的城市』也是如童話、如寓言般夢幻閃爍著的珠玉。
我覺得它比較類似寓言,散文詩體的寓言。每一個城市都在表達屬於它們的想法,都拉扯我進城去體會一下。結果當我關書時立刻一句話─卡爾維諾你搞得我頭好痛啊!我打賭我的腦袋被那些城市切去當它們的一部份了!如果要把閱讀中流動的內心語言全寫出來,大概得預備十幾頁的稿紙才夠吧;哎,我思考一分成樹狀圖就常有枯枝,故而讀完後的第一念頭只是直線聯想:那我住的這個台南市,在『看不見的城市』體系裡,是什麼樣子?
因為我有個夢想,想自己以後也會是個漫遊的馬可波羅。小時候我拿外國城做目的地,老說等長大了就要去玩、去紀錄景觀、和當地居民聊天什麼的,但沒想過,要是順利『文化交流』了,我該怎麼對人描述自己的文化圈?或著範圍小一點,對我最熟悉的家鄉城市,該用什麼形容詞?
幸運的是,書中這位馬可波羅在敘述時,以特性為城市做了分類,替我這一型思考經常處於果汁機模式的人提供了好用的綱領─呃,就是目錄那些照順序展開的標題啦:城市與記憶、城市與欲望、城市與符號、輕盈的城市、貿易的城市…。這些主題是可以融合在一個城市身上的,只因讀者各自的生活背景才有不同。也許法國讀者會將它連繫巴黎,義大利的話又可能交會在羅馬、威尼斯或佛羅倫斯。
因此,《看不見的城市》為我總和放映出的影像,是台南府城。
城市與記憶,寫沒辦法和過去分離的城市,像海綿一樣吸收記憶的城市,寫的是齊拉,但也一定可以是台南。府城的老紅磚瓦,從國小就聽鄭成功與荷蘭的學童,古蹟經過改造,依然待在都會區中,保持著誘人追憶的感覺。城市與欲望,包含的是豐饒物產的欲望,更有人們探索這座文化舊都的欲望,並不遜色於身處安那塔西亞的心臟接受到的衝擊啊。至於這裡擁有的符號,真是多的一瞬間讓我難以抉擇:夜中街上公共藝術亮起的暈黃燈光、固定時節的煙火和歌仔戲聲,而它們的興盛及燦爛風采,到底是先前做為貿易的城市,彷彿攸菲米亞城,交換了不論有形或無形的改變。
《看不見的城市》投出了眾多影像,許我收進眼裡的,卻是這座城佔了第一。我看見的那座『看不見的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