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比賽《不要講話》

2010年國小組  第三名
姓名:池 玥
學校:平和國小 六年級

『不要講話!』講臺上的老師聲嘶力竭的喊,即使這是句帶有威嚴性的警告,卻依然制止不了同學間的聒噪。這般情景常在班級中發生,但若有一天,到了需要捨棄這句話的時候──同學們做到了鴉雀無聲、隻字不提的地步,師長們會如何應對?

  雷克頓小學的五年級生──大衛‧派克──為了證明聖雄甘地所行『一週中有一天完全不講話的習慣,能釐清思緒』的做法,決定親身嘗試。隨後,他將這個不講話的『實驗』逐漸擴大,由自己率先表現,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演變成全五年級生的競賽,最後,這場前所未聞的比賽甚至影響了整個雷克頓校園。故事的結局,任誰也想不到,靠著一環扣著一環的沉默,不但化解了男、女孩之間的隔閡,更促進了師生間親密的情感。

  『秩序』一直是課室管理中重視的課題──『如何不讓吵鬧的學生牽一髮動全身,一個影響二個、二個影響四個,不讓整體的秩序不受控制,是使老師們頭痛的問題。』現透過安德魯‧克萊門斯活潑生動的筆調,將這句話從另一方面看 ──『如何讓學生從自我約束做起,牽一髮動全身,一個影響二個、二個影響四個,讓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好,並進一步達到團體約束的目的。』充分而巧妙的描寫,將想像化成現實。書中時空交錯描寫出『當孩子們不再吵鬧的時候,大人們作何感想?』的情況,是像韓莉老師希望他們持續下來,還是像波頓老師希望做出一個偉大的研究報告,亦或是像霞特校長一樣,發出失去耐性的怒吼?其實,當學生之間已經做到了彼此約束,大家齊心協力完成共同目標時,不就表示了他們的成長嗎?如此一來,師長不必費心管教學生,課程進度也能變快;相對的,由學生約束學生,絕對是利多於弊。
『思考、沉默,這真是不一樣,而且感覺良好。』在我們所說出來的話當中,有多少是如同那毫無預警的海浪,一波接著一波,直奔岸上?在真正參加了『不講話』的比賽後,故事中的角色琳西便開始覺得,自己的嘴巴好似一個滔滔不絕、不斷流著水的寬大水龍頭,在突然間被關了起來,她全部的想法也因此被封鎖住了。因此,她開始和自己對話,開始整理自己的想法,開始認真思考。作者利用這個過程,逐步證明了聖雄甘地的作法。

   『科學方法』包括觀察、提問、假設、實驗、結果分析和最終結論(學說)。而作者從故事一開始直到結局,都隱約以這個方式推進故事的層面。從大衛『觀察』甘地的習慣,到對他的習慣提出『光是靠不開口說話這麼簡單的方法,就能改變思考方式嗎?』以及『雖然此方法用在甘地身上似乎很有用,可是用在一個普通小男孩身上,會有什麼效果?』等『問題』,並設立『假設』:『不說話的習慣能幫助自己罹清思緒』。接著他親身嘗試『實驗』,並逐步將自己的實驗擴大成一場五年級學生間的比賽,好讓結果更有說服力。之後,到了要分析『結果』的時候──波頓老師認為孩子們開始用心思考,也表現出了他們相當程度的自我控制;全體五年級生在潛移默化中聯合起來,透過共治、團結合作,證明了不講話不過是個簡單又無傷大雅的活動;異性間的敵視,也像一縷輕煙,拂過眼前,隨後即消散。作者在故事最後也隱喻說明了『不說話的習慣能幫自己釐清思緒』是『成立』的,同時也為讀者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圓滿結局。雖然這是一場『不講話』的比賽,但是,我覺得這是由一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所做的偉大實驗,是一種同時能達到約束和團結效果的機會,是值得每個人一試的嚴峻考驗。

   在這一連串比賽中,書中一個角色──歐佛比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給我相當大的啟示,她說:『他們指示全體一致的在嘗試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此而已。』大人管教小孩,不是在與他們爭辯輸贏,而是在教導他們做大處世的道理。因此,這群孩子們彼此約束,並團結一致的進行這一場比賽。
『不要講話』這一個小小的想法,影響了大衛和整個雷克頓小學。但是,受惠最大且最豐富的,其實是看完這本書的我──在澎湃的好奇心溢出之時,雷克頓校園裡的師生秉持自己所認同的科學精神,不斷嘗試、不斷實驗,彼此追求著想要的答案。而作者在推展故事情節之餘,可愛細膩的描寫手法令我捧腹大笑,緊張刺激的比賽過程也使人順勢融入其中;溫馨感人的結局更溫暖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活潑不但為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也讓我見識到在好奇心的鼓動下所堅持的科學精神,更讓我體會到團結一心的力量,是如同那帶動生氣的艷陽般偉大,無與倫比的力量。
──這是一場被好奇心喚起的比賽,沉默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