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講堂的旁聽者《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2013年國小組 佳作
姓名:吳師安
學校:碧湖國小 六年級

  「我不曉得你為什麼會回到我身邊,不過我想說,如果我可以再有一個兒子的話,我希望會是你。」本書作者聽著老教授對著他如此說時,低頭不發一語,因為他最害怕的就是告別的時刻了。我想,那不僅是作者最害怕的時刻,包括身處東方社會的你我,因受限於許多傳統文化觀念影響,大部分的人都害怕談論「死亡」—生命的告別。當面對「死亡」這一課題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會觸霉頭,盡量避而不談,即使是生活在西方社會的人們,也總是輕描淡寫帶過。
  本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描寫作者米契爾與相隔16年、生命只剩最後幾個月的老教授墨瑞偶然重逢,將14堂每星期二的課中師生兩人間的互動過程記錄下來。本書共分為課程說明、有關老師、有關學生、新生訓練、課堂、開學、畢業及結語等章節。上課內容涵蓋範圍極廣,包括如何面對生活態度、為人處事、面對自己、面對死亡等心境。
   面對生命最終的幾個月,老教授墨瑞卻能誠實的看清自己在面臨死亡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同時還能承認自己的「放不下」,並且努力掙脫種種眷戀世界的束縛,而成為了一位精神不死的生命鬥士。我覺得他這種率真、坦然審視自我,面對生命最終時刻的態度,極為可愛、也非常令人欽佩。用心細細品味本書時,內心澎湃不已,原本令我恐懼、擔心及害怕的死亡,經過老教授與作者間平實、幽默且深富哲理的對話,讓我對它又有另一層的看法,原來死亡也是一種回歸自然、重視生命的方式。
  將本書喻為「生死學」,其實並不為過。閱讀本書時,我也和家人分享一些心得,深深體會生命的緣起緣滅。而那段期間,又逢祖父臥病在床並接著往生。祖父臥病在床期間與父親間的對話,至今仍深刻烙印在腦海裡。祖父說:「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而不是一味的『年輕』、『再來一次』,懂得珍惜、把握現在,人生才無憾。」這好似與墨瑞對米契爾講述的人生道理不謀而合。有生就有死,不論從自然界或宗教的觀點而言,看法大概都一致。每個人總有一天會死亡,只是先後之別而已,而教授墨瑞在第四堂課中所說:「每個人都知道會死亡,但都沒人把它當真。」也提到「學會死亡,才能學會到如何生活。」這點對我而言,或許還難以體會,可是想像著那一天到來時,你我心中是否會留有遺憾?遺憾此生還有哪些未完成之志?遺憾還有多少的愛還來不及說出口?遺憾這輩子曾對不起哪些人?我們是否曾經也像作者米契爾一樣,為了跟隨「社會」而使視野變得狹窄,夢想也偷偷殞落?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徹底找到答案,唯有把握當下,才是最真、最實在的。
  當靈魂脫離軀體以後,有些人卻能用愛延續生命,讓生命繼續發亮、發光,普照世人。透過米契爾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我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過去,更來到窗外開著芙蓉的講堂,成為接受生命哲學洗禮的旁聽者。爸爸說,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這麼寫道:「如果還有明天,你要怎樣裝扮你自己?如果沒有明天,你該如何說再見?」我想,每一個人活著的時候,都應該認真地過好每一天,以便在生命的盡頭時,能有許多美好的回憶,而不是充滿太多的遺憾與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