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人情滋味——飲膳札記,佳肴中憶人、憶事、憶往

2024 高中組 第五名
姓名:于璨瑋
學校:臺北市市立中崙高中 三年一班
書名:飲膳札記

許多年以後,人事已非,有時偶爾會想起某些平淡的往事,禁不住心中充滿似甜蜜又 感傷的滋味。那暮春黃昏的景象,正是時時令我緬懷的一景。」

對我而言《飲膳札記》便有如記憶中少時品過最難忘的一道料理,或許他人眼中並非首 選,但其在我心中卻早已埋下了深刻的根,隨著光陰流逝日益增長為一棵茂盛大樹,未曾凋謝。 樹下被庇蔭著的我,每當開始書寫散文時,稿紙上自然會浮現出樹的樣貌。因此《飲膳》一文對 我是深刻的、是重要的、更是抹不去的。

 世上的散文書寫著實不少,對於不同的類型、體裁、寫法也各有各的追隨者、愛好者。 但對我而言,《飲膳》一書無愧是心中散文書寫的典範。乍看或許平淡無味,然《飲膳》之味 ,乃須經光陰所累,靜心細品,方覺其中滋味無盡、情意無限。如寺中素麵,雖內容物不過清湯 、不過素麵。然麵線之勁道,恰似人與人之間的牽掛,剪不斷,情調無窮;然湯底之內涵,好比 君子之交,雖淡如水,卻清澄無量,無味之中自有味。林文月先生人如其文,或許不善交際,內 在卻澄清無比。人典雅、文亦典雅;人細膩、文亦細膩。

有幸在撰寫此文前聆聽林文月老師的三位友人——許悔之先生、何寄澎先生和齊怡女士 於國際書展討論有關他們與林文月老師的飲膳記憶。其中何教授分享《飲膳》中提及林先生夫婿 郭豫倫的情節並不算多。然林文月先生之所以不刻意去描寫與郭豫倫先生的互動是出於不忍。正 因過度親密,才不忍針對夫婿去過多書寫,將「空白」這樣的滋味全留給她和先生過去的美好。 因此,這樣的「刻意少寫」是獨特的、是浪漫的,同時是感傷的。我想,這正是《飲膳札記》最 純粹的感動和最老派的浪漫,期許僅以此文重憶林文月老師記憶中的各種味道,使那些細心與用 心不至於因為時光流逝而被無情地沖刷殆盡。

敘事憶舊之餘,林先生文中實則飽含哲思。所謂「慢工出細活」並非無稽之談,就像是 老師在大火蒸妥蘿蔔糕後,不急著享用,而是移開容器待其冷卻後再開動才可享有這道蘿蔔糕最 佳的風味。又好比藉由烹調清炒蝦仁時,若因怠惰請攤販先行剝去蝦殼的話,便會壞了整道清炒 蝦仁的風味,因此必須在烹煮前親自處理才能留有這項食材最原始的美味。美食之道,無捷徑可 走,人生其實也是這麼一回事。林文月老師亦於書中提及:「烹飪其實與文學藝術一樣,有慧眼 辨識用心處,總是令人欣慰難忘的。」千里馬需伯樂賞識其非凡之處,一道好的料理也需內行的 饕客才能詮釋出其出類拔萃之所在。而這樣的羈絆,會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愈加緊密,更會使這 些料理本身的境界不斷上升,使得佳餚的品嘗不只是「進食」,而昇華到了「飲膳」的那番境地 。

作為讀者,我們不僅是望梅止渴般的啜著林文月老師筆下食物的味道,更是品嘗著林文 月老師與身旁那些對她重要之人的情誼。〈芋泥〉一文中提及臺靜農先生曾對其莫逆鄭因百先生 說道:「因百,我的那一份歸你。」只因鄭因百先生雖食量不大,卻對甜品情有獨鍾,於是深知 老友的臺靜農先生便毫不心疼的將自己的甜品分享給了自己的摯友。因為分享,使得即便是由同 一人以同一批食材烹調的料理也因此有了不一樣的味道。「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其實,有時候分享所帶來的快樂,甚至遠勝過自己獨有的喜悅。當然,不同的食客往往也能 帶來與眾不同的記憶。譬如當烹調到考驗廚師刀工的椒鹽里脊時,便會想到造訪西雅圖時,熱情 款待她的楊牧先生。楊牧先生當時親手做出那切的薄薄的白切五花肉,蘸上蒜末醬油。異國的風 景和酒,配著家鄉味,人生歡喜莫過於此。

此外,相較各家寫同一佳餚,亦有旨趣。同為炒米粉,飲食文學作家焦桐先生也有一篇 名為〈炒米粉〉的文章,敘述了不同類型的炒米粉。黃春明的炒米粉、自己的炒米粉、各地的炒 米粉,甚至連《飲膳》中的林文月炒米粉亦有言及,不愧一大美食家。對我而言,焦桐老師乃是 饕客、乃是專精食評,以獨到的慧眼、莫大的格局綜覽一味,可謂是專業至極、扎實至極;然我 自以為,林文月先生的炒米粉,雖獨寫她一人的炒米粉,卻是展現了細膩的極致。在我眼中,她 的角色或許並非美食家、或許並非專業食評,卻是百般溫暖的女兒、萬分慈愛的母親。她從母親 那兒接下了炒米粉這項歷史記憶,細心留存外,更是以自己獨有的溫度傳遞給了她的女兒。或許 在此時,炒米粉已不僅是道料理而已,更是無聲的關懷、無窮的愛。博覽諸家文章的旨趣便在於 ,可從不同視野享受著不同溫度、不同風景、不同滋味。

《飲膳札記》最吸引人之處在於我們得以在穿越各類佳餚的同時,一覽人生的聚與散、 悲歡以及離合。鼻尖上的香氣與舌尖上的滋味固然迷人,但人際上的往來、作伴,更賦予了每道 佳餚無可替代的意義。相知的莫逆,可以為美食增添溫度;懂食的饕客,可以讓烹飪者體會烹飪 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未見良久的老友,也能因為曾經一起享用過的美食而重新築起了聯繫。 倘若,那些朋友有天不在了,這些紀錄正是回憶的備忘錄。當白髮之時,嚼不動了,仍能夠藉由 文字細品過往的一切美好。我想,林文月老師撰寫《飲膳札記》這本書,不僅是想抵抗歲月的無 情,也是想為那些難捨的記憶,找到一份妥當的存放之處吧。